拓跋焘北征柔然,刘义隆继位
429年的四月二十九,拓跋焘安排北平王长孙嵩与广陵公楼伏连留守京城平城(现今山西大同),随后亲自率领北伐大军从平城出发。他将部队分成东、西两路:自己带领东路军朝黑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进发,而平阳王长孙翰则率西路军前往大娥山(具体位置不详),双方约定在柔然王庭(现蒙古国哈尔和林市)会合。道士寇谦之也随军同行。
到了五月十六日,拓跋焘的北伐大军抵达漠南。他下令丢弃辎重,仅率轻骑兵兼程突袭柔然。不久,大军到达栗水(今蒙古翁金河),逐渐逼近柔然部落。
柔然可汗郁久闾大檀完全没有料到北魏会突然袭击,毫无防备之下,他的部众与牲畜散落在草原上放牧。当北魏骑兵如天降般出现时,柔然人一片混乱,四处逃散,无法集结队伍。郁久闾大檀于是焚烧了自己的庐舍(即柔然王庭),向西逃跑,很快消失在视野中。
与此同时,郁久闾大檀的弟弟郁久闾匹黎先正率部从东部赶来支援。然而,在途中他们遭遇了北魏西路军长孙翰部队的截击。长孙翰发动突然袭击,郁久闾匹黎先惨败,数百名柔然大人被杀。
再说郁久闾大檀带着部众一路向西撤退,其部落军心涣散,四处奔逃,一时之间分崩离析。无数牲畜散布在草原之上,无人管理。拓跋焘率军沿栗水向西追击,于六月抵达菟园水(今蒙古国巴彦洪戈尔市的图音河一带)。他在此处驻扎下来,随后派遣部队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广阔区域内搜寻柔然部众展开作战,最终俘虏和击杀大量柔然士兵。
此时,北方的高车部也趁机对柔然发动攻击。柔然部众难以抵挡来自多方的压力,先后有三十多万落归降北魏。此役中,拓跋焘收获战马百余万匹,各类牲畜与车辆堆积如山,总数不下数百万。然而,拓跋焘并未满足于此,继续沿着弱水(具体位置不详)向西进发,直至涿邪山(今蒙古国古尔班察汗山)。
诸将担忧深入敌境可能遭遇伏击,纷纷劝阻拓跋焘停止前进。
但道士寇谦之将崔浩的话转述给他,希望他能采纳建议继续追击,然而拓跋焘并未听从。七月,他下令率军东返。当大军抵达黑山时,拓跋焘将此次征讨柔然所获的战利品分发给将士们。
不久之后,投降北魏的柔然人透露:“可汗此前已身患重病,听说魏军来袭,不知所措,匆忙之间焚毁了自己的穹庐,登上马车,仅带领数百人逃入南部山区。当时距离拓跋焘到达的涿邪山仅有不到一百八十里。”
另有凉州商人告知拓跋焘:“如果魏军再坚持追击两日,柔然必定会被彻底消灭。”听到这些消息后,拓跋焘深感懊悔。
据史书记载,就在同一个月,柔然可汗郁久闾大檀因忧愤而亡,其子郁久闾吴提继位,成为新任可汗,号敕连可汗。
八月,拓跋焘率军返回漠南时得到情报:高车东部诸部落正驻扎在已尼陂(具体位置不详),那里人口众多、牲畜兴旺,距离北魏大军约一千多里。于是,他派遣尚书左仆射安原带领一万骑兵前去突袭。结果,高车数十万部落闻风而降,北魏军队缴获了超过一百万头马、牛和羊。
十月,拓跋焘凯旋回到平城。他将此次征讨柔然与高车所收服的数十万部落安置于漠南地区,范围从东边的濡源(今河北沽源县)延伸到西边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附近)的阴山脚下。这片绵延三千里的广袤土地上,这些迁徙来的民众开始从事耕种与放牧,并定期向朝廷缴纳赋税。同时,拓跋焘还命令平阳王长孙翰、尚书令刘絜以及侍中古弼共同负责此地的防守管理。自此之后,北魏市场上马、牛、羊及毡皮的价格显著下降。
在这次对柔然和高车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取得辉煌战果后,拓跋焘自然没有忘记当初力主北伐的太常崔浩。
为了表彰崔浩在战略规划上的卓越贡献,拓跋焘特下诏书,任命崔浩为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而崔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样也擅长天文观测。他习惯将一块铜铤置于醋容器内,每到夜晚便仰望星空,若有所感悟或发现,便会用这块铜铤在纸上做记录。
北魏皇帝拓跋焘常常突然造访崔浩家中,询问关于天灾异象之事,有时来得如此突然,以至于崔浩连腰带都来不及系好就急忙迎接。由于时间仓促,崔浩呈上的饭菜往往不够精致,但拓跋焘每次都会拿起筷子吃上一些,甚至有时候只是站在那里尝一口便返回宫中。
拓跋焘曾允许崔浩自由出入自己的寝殿,并对他说:“你的才智深广,经历过我祖父和父亲的时代,忠心耿耿闻名于三朝。因此我把你看作亲近的大臣。你应当尽心尽力提出规劝,不要有任何隐瞒。虽然有时候我可能会因为生气而不听从你的建议,但我最终还是会认真思考你提出的奏议。”
拓跋焘对崔浩的尊敬毫无保留。有一次,在一位新归降的高车部族首领面前,他说道:“你们看这个人虽然身体瘦弱,无法弯弓持矛,但他胸中却有百万雄兵。我虽有征战的志向,但有时难以做出决断,然而每次取得大功,都是因为他出谋划策。”
拓跋焘还下令尚书省官员说:“所有军国大事,如果你们无法决断,都应该去咨询崔浩,然后再施行。”
拓跋焘此次大规模攻打柔然,给柔然造成了沉重打击,使其七年多无力南侵,为北魏征服周边诸国、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当时北方除了北魏之外,还有东边的北燕、凉州的北凉、秦州境内的西秦以及雍州境内的胡夏等国。原本拓跋焘打算继续攻打胡夏等国,却又与南朝宋爆发了大规模战争。这场南北朝第二次大战是由南朝率先发动的。
令人惋惜的是,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伐柔然期间,他一直忌惮的南朝宋始终没有抓住机会发动北伐。直到拓跋焘重创柔然之后,南朝宋才对北魏发起战争。在深入探讨南北朝第二次大战之前,我们不妨先简单了解一下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其人。
话说回来,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于公元422年五月驾崩,在位仅两年时间。刘裕去世后,太子刘义符继位,是为南朝宋少帝。
刘义符在位期间,与北魏爆发了南北朝第一次大战,结果南朝失去了黄河以南的重要城镇,包括滑台(今河南滑县)、洛阳以及虎牢(今河南荥阳市西北)等地。
当时,司空徐羡之、尚书令傅亮和领军将军谢晦等人密谋废黜刘义符。他们也不愿意拥立刘裕的次子刘义真。于是,他们在公元424年四月利用刘义真与刘义符之间的矛盾,上奏弹劾刘义真。刘义符随后下诏,将曾在长安(今陕西西安)驻守过的刘义真贬为庶民,并将其流放到新安郡(今浙江淳安县)。
不久之后,刘义真便在新安郡被杀害。同年五月,徐羡之等人联合南兖州刺史檀道济和江州刺史王弘,共同废黜了刘义符。
424年5月26日清晨,徐羡之等人发动政变,逮捕了刘宋第二任皇帝刘义符,并将他囚禁在太子宫内。随后,徐羡之等人决定拥立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为帝。他们将刘义符废黜为营阳王,并押送至吴郡(今江苏苏州),软禁于金昌亭。
同年6月24日,徐羡之派遣邢安泰前往吴郡,杀害了年仅19岁的刘义符。接着,尚书令傅亮率领百官前往江陵(今湖北荆州),迎接时任宜都王、荆州刺史的刘义隆回京继位。
7月,傅亮一行抵达江陵,向刘义隆呈上玉玺并请其即位。但刘义隆并未立即登基,而是决定先返回建康(今南京)祭拜祖陵。7月15日,刘义隆从江陵启程前往建康。
8月8日,刘义隆抵达建康,徐羡之等文武百官在城西南的新亭迎接。徐羡之问傅亮:“大王(刘义隆)可与谁相比?”
傅亮答道:“超过晋文公重耳和汉景帝刘启。”徐羡之又说:“那大王定能明白我的忠诚。”傅亮却回答:“未必。”
次日,刘义隆祭拜了父亲刘裕的陵寝后回到中堂。群臣劝进,刘义隆谦让四次后接受,正式登基称帝,是为宋文帝。随后,刘义隆临幸太极前殿,颁布大赦诏书,改元元嘉。
从424年8月刘义隆即位到426年2月的一年半时间里,他逐步铲除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权臣势力,完全掌控朝政,开启了长达三十年的“元嘉之治”。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登基以来,始终怀揣着收复黄河以南失地的壮志。然而,为了稳定朝政局势,他直到公元430年三月才正式颁布诏书,召集五万大军准备北伐北魏,意图夺回河南地区。
我们不妨将南北两朝的这两位君主进行一番对比。当时,刘义隆二十四岁,即位已近六年;而北魏的拓跋焘则二十三岁,即位也已有六年多。刘义隆身高七尺五寸,学识渊博,涉猎经史,尤其擅长隶书。而拓跋焘相貌出众,聪慧大度,心胸宽广,在战场上更是勇猛无畏,常常身先士卒。
刘义隆是南朝宋的第三位皇帝,而拓跋焘则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刘义隆刚即位时并无实权,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才逐步掌控了朝政。相比之下,拓跋焘即位不久便亲自率军北伐柔然。刘义隆在位期间以巩固内政为主,而拓跋焘则多次北伐柔然,并重创胡夏,成功攻克胡夏都城统万城(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
在这两位皇帝即位的六年时间里,南北两朝恢复了外交往来,边境相对安宁,未发生大的战事。
刘义隆北伐,拓跋焘调兵遣将抵御
公元430年三月初二,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发布诏书,决定北伐北魏。他挑选了五万名精锐士兵,由右将军到彦之统领。安北将军王仲德与兖州刺史竺灵秀则率领水军沿黄河而上,接受到彦之的统一指挥。此外,骁骑将军段宏带领八千骑兵精锐直奔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豫州刺史刘德武率一万兵马随后跟进,而后将军、长沙王刘义欣则带领三万大军担任监征讨诸军事。值得注意的是,刘义欣不仅是刘义隆的堂兄弟,还是宋武帝刘裕之弟刘道怜的儿子。
在正式出兵之前,刘义隆秉持先礼后兵的原则,毕竟南北方两朝长期保持友好往来。他派遣殿中将军田奇出使北魏,向北魏皇帝拓跋焘传达如下信息:“黄河以南的土地原本属于宋国,只是后来被魏国占据。如今我们只是打算恢复旧有疆界,并非觊觎黄河以北的领土。”
然而,拓跋焘听闻此言后勃然大怒,回应道:“朕出生之时,头发都还未干,就已经知道黄河以南是魏国的领地,怎么能说是你们宋国的?如果你们执意动武,朕暂时会让步。但等到寒冬腊月,土地干燥、黄河结冰时,朕定会再次反击。”
田奇还未返回建康,刘义隆便已开始积极筹备战争。三月八日,他任命前南广平太守尹冲为司州刺史,这一举动显然意在夺取司州。随后,刘义隆又命令长沙王刘义欣率军北上镇守彭城(今江苏徐州),以此声援各路大军。
南朝宋文帝的军事部署很快引起了北魏南部边防将领的警惕。这些将领担忧边境驻军力量不足,难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南朝北伐,于是向皇帝拓跋焘上书请求支援:“宋国已经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可能入侵我国。恳请陛下派遣三万精兵,在宋军尚未行动之前主动出击,以打击其锐气,使其不敢深入我境。”同时,他们还建议拓跋焘将黄河以北的南方流民全部清除,以防这些人成为宋军的向导。
收到奏折后,拓跋焘召集朝中大臣商讨对策。
大多数大臣都支持南部将领的提议,唯独崔浩表示反对,说道:“不可行。南方地势低洼潮湿,尤其入夏之后雨水增多,草木繁茂,气候闷热,容易引发疾病,极不利于大规模作战。而且宋国早已严阵以待,城池防御必定十分坚固。如果我军久攻不下,就会面临粮草短缺的问题;若分散兵力进行抢掠,则会因力量分散而无法应对强敌。因此,此时贸然进攻必然无利可图。不如等到秋凉时节,宋军因长期驻扎而疲惫不堪,而我军战马正壮,再南下夺取其粮草,寻找战机,这才是稳妥之策。如今朝廷群臣以及西北守将常年随陛下征战,西灭赫连,北破柔然,获得了大量美女、珍宝和牛马,而南方守将听闻后心生羡慕,企图南下抢掠财物,这完全是出于私利,并非为国家大局着想,所以不应采纳他们的建议。”听完崔浩的分析,拓跋焘最终没有采纳南部将领的请求。
南方边将再度上书称:“南蛮贼众已然迫近,我方驻守部队寡不敌众,恳请陛下调遣幽州以南的精锐之师前来增援,并于漳水一带打造舰船,以备战备。”
朝廷中的众位大臣大多赞同这一请求,建议任用流亡至北魏的南朝政客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人为将领,让他们号召南方百姓归顺。
然而,侍中崔浩却持反对意见,他说道:
“这绝非明智之举。司马楚之等人皆为南朝所忌惮的人物。一旦听闻我们大规模征调幽州以南的精兵,大举造船并配备轻骑兵,必定会认为我们意图恢复司马氏的统治,进而推翻刘氏的宋国。如此一来,宋国必然会全国惊恐,害怕灭亡,从而倾巢而出,齐心协力与我们决一死战,而我方南部守军则可能难以抵挡。众大臣本想凭借威势震慑敌人,却反而促使敌人提前行动。
虚张声势却引来实际的损害,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若派司马楚之等人南下,则宋国必会北上迎战;若我们停止行动,则宋国也会随之停止动作。再者,司马楚之等人皆是贪图小利之人,只能吸引一些轻浮无赖之徒,绝不可能成就大业,只会导致国家陷入长期的战争困境。当年秦国时,鲁轨劝姚兴南下夺取荆州,刚踏入晋国领土便溃败而逃,士兵被晋国人俘虏为奴,最终祸患延续至姚泓时期,这就是前车之鉴。”
令崔浩始料未及的是,一贯对其建议言听计从的皇帝拓跋焘,这次却未能认同他的看法。崔浩继而以天时不利出兵为由,再次劝谏拓跋焘,期望能使其放弃对南朝的军事行动。
崔浩对天时的分析如下:其一,今年灾害之气正位于扬州;其二,庚午年自行刑罚,率先发动者将受损;其三,日食导致白昼昏暗,星宿正处于斗、牛位置;其四,火星隐伏于翼、轸区域,预示混乱与丧亡;其五,太白星尚未出现,出兵者必将失败。兴盛国家的君主,应先整治人事,再竭尽地利,最后观察天时,如此方能做到万无一失。如今刘义隆所建立的新政权,人事尚未理顺;灾变频现,天时不协;水路行军却面临干涸,地利亦未能充分利用。此三者皆不具备,若刘义执意出兵,必败无疑。
然而,拓跋焘听后依旧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而是决定遵循众多公卿的意见。随后,拓跋焘颁布诏令,命令冀州、定州、相州三个州建造舰船三千艘,并挑选幽州以南驻守的士兵,集结于黄河北岸,准备待命。
经过三个月的兵力征集与调动,北魏与南朝宋之间的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六月末,北魏皇帝拓跋焘派遣平南大将军、丹阳王拓跋大毗沿黄河布防,同时命令司马楚之前往黄河以南的领川郡(今河南省许昌市东)驻扎。此外,拓跋焘还任命司马楚之为安南大将军,并封其为琅琊王。
话说南朝宋的右将军到彦之率领部队从淮河进入泗水。然而由于干旱导致水位较浅,舰队每天只能缓慢前行十里地。从四月出发,直到七月才抵达须昌(今山东东平县西北),整整耗时三个月。到彦之随后率军从须昌转入黄河,开始逆流而上,一路向西进发。
这一消息传至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拓跋焘顿时改变了策略。他意识到黄河以南的四大重镇(金墉、虎牢、滑台、碻磝)驻守兵力过于薄弱,难以抵御南朝军队的进攻,于是下令所有驻守部队全部北渡黄河撤退。
具体来看,七月四日,碻磝(今山东茌平县西南)的守军率先弃城撤离;七月十四日,滑台(今河南滑县)的守军也撤出城池;到了七月十六日,拓跋焘任命大鸿胪阳平公杜超为都督冀定相三州诸军事,并加封太宰,同时晋升爵位为阳平王,负责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统领各路大军进行防御部署。随着战略调整,北魏守军继续向北收缩防线。到了七月二十六日,洛阳与虎牢的守军也相继弃城北撤。
南朝宋的右将军到彦之率领部队沿黄河向西推进,抵达滑台后,安排司徒从事郎中朱脩之留守滑台,同时命令司州刺史尹冲驻守虎牢。北伐大军在灵昌津(今河南卫辉市东的古黄河渡口)停驻,沿着黄河南岸修筑营垒,一直延伸至潼关(今陕西潼关县)。
此次北伐进展顺利,未遇明显抵抗便收复了司、兖二州,军中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然而,安北将军王仲德却面露忧色,他告诫众将:“诸位对北方魏国了解不足,容易中其诡计。胡虏虽缺乏仁义,但狡诈凶残,如今他们撤退北归,实为保存实力。一旦黄河封冻,他们必会卷土重来,我们怎能不为此忧虑?”
不出王仲德所料,北魏皇帝拓跋焘迅速调整战略,准备南下反击,意图夺回黄河以南的失地。八月,拓跋焘派遣冠军将军安颉统领各路兵马进行反击。面对北魏的攻势,到彦之并未退缩,于八月十二日派副将姚耸夫率部北渡黄河,进攻北魏的冶坂(今河南孟州市西黄河北岸),与安颉展开激战。
然而,此役以姚耸夫惨败告终,宋军损失惨重。八月二十四日,拓跋焘进一步加强兵力,派遣征西大将军长孙道生前往黄河北岸,与丹阳王拓跋大毗会合,共同防御到彦之的进攻。这标志着南朝宋北伐局势开始逆转,双方围绕黄河沿岸展开了更加激烈的争夺。
在北魏发起反击并与南朝宋交战之际,胡夏皇帝赫连定决定抓住机会联合南朝宋共同攻打北魏,这使得北魏皇帝拓跋焘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
九月六日,位于今甘肃省华亭县的平凉城中,赫连定派遣其兄弟赫连谓以代进攻北魏所辖的鄜城(今陕西省洛川县东南)。北魏守将平西将军、始平公拓跋隗归等人率军迎击,最终大获全胜,斩杀胡夏军队一万多人,赫连谓以代惨败而逃。
得知这一消息后,赫连定亲自率领数万兵马前往鄜城东侧,意图拦腰痛击拓跋隗归。同时,他留下兄弟上谷公赫连社干和广阳公赫连度洛孤驻守平凉城。此外,赫连定还派遣使者前往南朝宋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请求与南朝宋修好,并商议共同夹击北魏。双方约定,若成功攻下北魏,将以太行山为界划分领土:太行山东归南朝宋,太行山西归胡夏。
胡夏与南朝宋联手进攻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北魏都城平城。北魏皇帝拓跋焘决定派遣大军西征胡夏。
然而,群臣纷纷劝谏道:“刘义隆的大军仍在黄河中游徘徊,陛下若放弃抵御南朝宋而转而西攻胡夏,我们担心胡夏未必能够攻克,而刘义隆则可能趁机渡过黄河,到那时崤山以东的领地恐怕将全部丢失。”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面对是否出兵的问题犹豫不决,于是向侍中崔浩征求意见。
崔浩分析道:
"刘义隆与赫连定表面上相互呼应,实际上都在观望。刘义隆希望赫连定先动手,而赫连定则期待刘义隆率先行动,双方都惧怕承担首战的风险。这种局面就像两只被绑在一起的鸡,无法同时飞翔,根本无力威胁到我国。
臣最初以为刘义隆会派大军驻扎黄河中游,然后分两路渡河,东路进军冀州,西路直指邺城。如果是这样,陛下确实需要亲自率军应对。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刘义隆的军队只是沿黄河北岸布防,防线绵延二千里,每处兵力不过数千人,力量分散且薄弱。由此可见,刘义隆并无北渡之意,只想固守黄河天险。
至于赫连定,他如今已是强弩之末。只要我们集中优势兵力,一击即可摧毁这个残存势力。消灭赫连定之后,我们可以东出潼关,一路势如破竹,其威力足以震撼刘宋全境,甚至能让长江、淮河以北寸草不生。陛下的英明决策绝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请不必再有疑虑。"
拓跋焘采纳了崔浩的建议,决定分兵进攻胡夏。同年九月二十一日,拓跋焘亲率大军抵达统万城,随后准备南下进攻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