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电报仅北京可发,连接世界的闪烁,曾经辉煌200年

2025年03月25日18:30:32 历史 4834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3月23日宣布,杭州地区电报服务将从2025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目前,杭州和北京是全国仅剩的两个提供发报服务的城市。

目前所有办理的电报业务,都是通过电脑上输入文字、打印之后再寄出,并非由传统电报机发出。杭州现役的唯一一台电报机去年就已无法正常收发电报。1992年至今,发电报的价格均为每字0.14元。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余官定表示,世界上开展电报业务已将近200年,通信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电报业务的推出是通信技术更新迭代的必然结果。

杭州电信最后一名专职电报员任宏也将于今年12月退休,其能够随手翻译 3000个常用字,譬如“0375 6015”代表“再见”。在他所在的“中国电报微信群”中,只有全国各地11名在岗、离岗同事。 

回忆杀:电报仅北京可发,连接世界的闪烁,曾经辉煌200年 - 天天要闻

英国电报公司生产的检流计、瑞士哈斯勒公司生产的电报接收机以及英国wj乔治公司生产的镜式检流计。新华社发

去年的“回忆杀”带动电报业务

去年11月,博主“浪花”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一段寻找电报的视频。

在现代通讯发达的时代,“浪花”从北京的长话大楼寻找至杭州的武林广场营业厅,为了追寻一份“从前车马慢”的电报仪式感。

视频不仅在线上掀起“回忆杀”,线下不少年轻人赶来杭州,用电报记录生活中某些特别时刻,像是一份特别的时代注脚。

彼时,杭州最后一台电报机报修,老一辈电报人任宏只能用电脑打字发出,完成陡然增加的电报业务。

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宣布,杭州地区的电报业务将于5月1日起全面停止。此事已登公告,“电报退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这意味着5月1日后,全国仅有北京提供发报服务了。

“昨天四封电报,前几天七八份电报。”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惠兴路报房里,任宏仍然坚守着岗位,去年11月的“回忆杀”带动电报业务,最多的一天他发了70份的电报,大部分是浙江省内的,也有一些发往北京、山东。

电报的内容都不紧急。“毕竟快电要2天,普通电报3到5天,时效性不佳。”

来发电报的有的是学生,有的是无线电爱好者,也有来杭州玩的游客,内容以祝福为主。

今年,每天任宏仍能平均发出15封电报。

这算是进入现代通讯时代后,电报业务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毕竟以前一年才发20份左右,是网络流量带火了这个沉寂已久的业务。”

回忆杀:电报仅北京可发,连接世界的闪烁,曾经辉煌200年 - 天天要闻

杭州惠兴路营业厅报房里,保存的2014年电报单。杭州日报供图

专职电报员的“最后坚守”

任宏是杭州电信最后一名专职电报员。1981年接触电报业务。“杭州报房300个人,24小时运转,电报寄向全国各地和国外,内容囊括新闻电报、海洋业务电报、气象电报、银行电报、民间通讯电报等等,家人病危、升学也会使用电报。”任宏说,那时候每天要处理200张电报,一分钟能打90多个字。今年12月,任宏即将退休。没想到,电报业务的终结,比他的退休来得更快。任宏说,5月1日电报业务停止前,他会给自己也发一份,作为纪念。电报内容要写什么?这位老员工竟一时也想不出了。

也许,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浓缩为一句“再见”了。

【曾经辉煌的过往】

电报:连接世界的闪烁

在人类沟通的历史长河中,电报的发明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它开启了即时远程通信的新纪元,将地球的距离大幅度缩短,为信息的迅速传播铺设了第一条高速公路。

19世纪初,那时的人们传递信息主要依靠人力或马匹,速度慢且效率低下。科学家们开始梦想能否用电的力量来传递消息,就像闪电一样迅速。

1837年,英国的威廉·库克和查尔斯·惠特斯通首次展示了电报机模型,它能通过电流的有无来表示字母,但并未实际应用。真正的突破发生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摩尔斯电码:跨越大洋的信号

1837年,美国画家兼发明家塞缪尔·莫尔斯,受到电磁学原理启发,萌生了利用电流传递信息的想法。1844年,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厦与巴尔的摩之间,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报:“what hath god wrought”(上帝所成就的),这句话通过他发明的摩尔斯电码转换成一串长短不一的信号,开启了电报时代的大门。摩尔斯电码简洁明了,易于学习和传输,迅速成为国际通用的电报编码标准。

1858年8月5日,第一条大西洋电报电缆铺设完毕,发送的第一条电报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向美国詹姆斯·布坎南总统的祝贺——从伦敦传输到纽约用了16个小时,但这显然比轮船花10天时间穿越大西洋传递信息快多了。

回忆杀:电报仅北京可发,连接世界的闪烁,曾经辉煌200年 - 天天要闻

这是莫尔斯1866年2月10日致斯蒂尔先生的亲笔信。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供图

清代的电报:一个字可买200斤米

1880年9月18日,李鸿章在天津创立了电报总局,这一历史性时刻,虽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仅如白驹过隙,却在中国通讯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自此,中国电报通信的新篇章由此揭开,那段“滴滴答答”的传奇岁月也随之拉开了序幕。

在电报出现之前,长途通讯一直是个难题。想象一下,驿送信使骑着马匹,在漫长的路途中奔波,只为传递一封信件。这种方式的成本,甚至比现在发个微信红包还要高。而且,路况不佳或马匹出现问题时,信件可能会在路上耽搁很长时间。

信鸽传递方式虽然看似浪漫,但并不总是可靠。烽烟和信号灯虽然直观,但传递信号的效果受到天气和视线的限制。在雾霾或夜间视线不佳的情况下,信号可能无法有效传递,只能干着急。

现在一条短信,只要收一角钱;但是回到100多年前,清代人要发一条“短信”,可要耗费相当一笔开支。

一本晚清光绪年间编撰的《电报新编》,刊载了《大北公司南北线报费价目》详细条目。比如,从上海至日本长崎发官报,一个字收大洋三元零二分五厘,这个价格当时差不多可以购买200斤大米。

远距离通讯:永不消逝的电波

电报这一革命性发明横空出世,为通讯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天津电报总局的成立,中国电报事业便步入了快车道。随着津沪电报线路的开通,中国南北两大繁华都市首次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递”。那时的民众,在收到远方亲友的电报时,其内心的激动与新奇,恐怕远胜于我们今日收到微信的欣喜。

在天津电报大楼的鼎盛时期,五楼被电报班整整占据了一层,这里汇聚了300多名报务员。他们精通电报的格式与写作,并且能背诵至少3000个电码。当发电报时,柜台里的工作人员会接过精炼的文字纸条,交由电传机前的打字员处理。随着一个个字符被敲入电传机,旁边的小铁盒会随即吐出一张打满小孔的纸条,而发报员则负责将纸条上的信息以滴滴答答的声音传向远方。

如今各地的电报大楼多数已改变其原有功能,电传机和发报机都已在博物馆中成为历史。曾经连接两地、被誉为“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电报服务,随着信号的逐渐微弱,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

整合:易福红

来源:杭州日报 潮新闻 新华社 央视 人民日报等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 天天要闻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房山区琉璃河镇,开满野花的草丛上,挖开了深浅不一的坑,每个都有专属的数字加字母编号。这处小型发掘现场,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东段一部分。五四青年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后”考古人员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刮去层层覆土,专心致志地在“护城河”底搜寻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安妮娜在发掘现场复核...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 天天要闻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新华社南京5月4日电 题: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新华社记者郑冬睿、张晨光、陆华东摇开档案柜,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册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资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缪磊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