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2025年02月22日20:10:39 历史 5557

【开栏的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战斗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满腔碧血驱虎豹,铮铮铁骨中华魂。面对侵略者的穷凶极恶,无数英雄儿女不畏牺牲,前仆后继,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用鲜血与生命写就了一部抵御外敌、救亡图存的壮丽史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十四年浴血抗战,凝固下一张张浴火而生的影像,也铭刻下一段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这些影像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历史瞬间,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历史应该铭记,也必须铭记。让我们透过硝烟的镜头,重温那个烽火年代的热血、汗水、呼喊与雷鸣。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2月21日

吉林省档案馆首次公布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

总司令杨靖宇的一封信件档案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图为七七事变后,时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的杨靖宇致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第三师的一封信件的日文档案。新华社发(吉林省档案馆供图)

此次公布的档案系七七事变后

杨靖宇致东北抗联

第一路军第三师的一封信件

这封信在1937年10月的

一次战斗中被日伪劫掠

并译为日文进行存档

这封日文版信件档案虽历经战火

但内容完整连续

清晰记载了杨靖宇指挥部队

从辽宁桓仁向清原挺进的作战计划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同时也是杨靖宇将军

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矗立在吉林省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杨靖宇雕像(2017年3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曾涛 摄

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里

白山黑水间

茫茫林海中

以杨靖宇等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

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篇章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这是东北抗日联军骑兵部队(资料照片)。

东北抗日联军

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

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

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

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

一支英雄部队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整装准备出击(资料照片)。

东北抗联孤悬敌后

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

进行英勇斗争

打击和牵制了日本关东军

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这是东北抗日联军之一部(资料照片)。

由于敌人“坚壁清野”

抗联将士经常几个月吃不到一粒粮食

只能以树皮草根充饥

日军物资充沛、红光满面

抗联军队连衣服都靠扒敌人的穿

东北的寒冬

唾沫出口成冰

躲在山里的战士却连火都不敢生

……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东北抗联战士开荒生产时使用的生产工具。

艰苦的条件和惨烈的作战

让无数抗联将士

为捍卫民族独立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杨靖宇牺牲时35岁

敌人解剖他的尸体

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这是杨靖宇像(资料照片)。

陈翰章牺牲时27岁

被敌人残忍地割断了舌头

剜去了双眼……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这是陈翰章像(资料照片)。

赵一曼就义前

为幼子“宁儿”写下家书

舐犊之情与爱国之情交融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这是赵一曼像(资料照片)。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这是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非原件)。

为了实现“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理想

原名关有维的山西青年

给自己改名魏拯民

宏图壮志尽在不言中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这是魏拯民像(资料照片)。

据不完全统计

从1931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东北抗日联军消灭敌人18万多人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2011年5月4日,观众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任勇 摄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2023年9月18日,在哈尔滨市道外区长青公园,人们在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前献花。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

是一部艰苦卓绝的斗争史

他们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

和建立的抗战伟绩

必将永久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致“镜”抗战记忆|白山黑水铸忠魂 - 天天要闻

制作:刘金海、张铖、蔡湘鑫、邱少煜

视觉:胡秋思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