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归汉图》生动描绘了东汉末年,蔡邕之女蔡文姬从匈奴归汉的艰辛旅程。蔡琰,字文姬,不仅继承了父亲蔡邕的文学才华,更在历经波折后被尊为一代才女。她曾被匈奴左贤王掳走,生育二子,直至曹操统一北方,念及旧谊,不惜重金将其赎回。此画正是定格了蔡文姬踏上归途,穿越漠北大风沙的感人瞬间。画面以飞扬的线条勾勒出风沙弥漫的漠北大地,一队人马在风沙中艰难前行。前方,一位汉人骑老马引路,肩扛圆月旗,躬背缩首,迎风沙而行,马驹紧紧相随,增添了几分旅途的孤独与坚韧。
画卷中心,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骑在马上,目光坚定地凝视前方。她的形象,既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又透露出不屈的刚毅。文姬身后,马夫和侍从骑马护送,汉胡两官员并骑前行。汉朝官员手持团扇遮面,胡人官员则面露愁容,勒马前行,马亦踢蹄踟蹰,仿佛也在诉说着归途的不易。侍从们或怀抱包裹,或身背行囊,或手架猎鹰,或马上驮着毡毯,各自忙碌,共同构成了这幅生动的行旅图。画面最后,一位武士骑于马上,驱马追赶队伍,猎犬紧跟其旁,为这幅画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全卷共绘十二人,马近十匹,分四组,疏密错落,互相呼应。画面横向展示了人物的各种行旅活动,执旗骑马、逆风而行、哈气取暖、缩头掩面等,生动再现了蔡文姬归汉途中的艰辛与不易。
宋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南宋偏安一隅。中原父老南望王师,泪如雨下;江南志士则慷慨悲歌,志在恢复。这一强烈的民族情绪,在绘画创作中得到了深刻体现。南宋和金朝的汉族画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姬归汉”的母题,以表达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民族统一的渴望。
《文姬归汉图》历经金、元流传情况不明,明代入内府,后归藏梁清标。乾隆时期再次入内府,后被溥仪携出宫,流入民间。1962年,吉林省博物馆(今吉林省博物院)将其购藏,使这幅珍贵的画作得以重见天日,供后人观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