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髯枯,字面意思是血流干了,胡须枯萎了,形容费尽心血。唐韩愈《进学解》用“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来形容勤奋学习,夜以继日,与“血竭髯枯”意思大抵相近。
血竭髯枯这一成语出自清代周亮工《书影》第六卷,原文是:“此六朝以下,温李诸公血竭髯枯,矜诧累日者,子于受戒一刻,随口而答。”这里说的是,六朝以后,温庭筠、李商隐等文人墨客为了创作,费尽心血,胡须也因操劳过度而枯萎。
清 周亮工像 禹之鼎绘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市),出生在金陵(今南京市),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曾任潍县知县。周亮工文武兼备,他死守潍县城的故事广为流传。
周亮工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中进士,翌年(1641年),年仅29岁的周亮工被任命为潍县知县。其时,大明王朝气数殆尽,灭亡已进入倒计时。崇祯王朝风雨飘摇,清军屡屡入塞侵扰,陷城抢掠无算。
周亮工到任潍县后便意识到,大明王朝岌岌可危,战火可能转瞬即至。于是,在治理潍县的同时,他开始积极备战,并得到了回乡养老的前户部尚书郭尚友、陕西巡抚张尔忠等人的大力支持。在士绅富商的帮助下,他组建起了一支常备民团,定期训练,随时准备投入战斗。他还储备粮草、制造兵器、加固城墙,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1642年,清军在松锦之战中全歼了由洪承畴指挥的援锦大军后,皇太极派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率万余名清军开始了第五次入塞侵扰。阿巴泰大军入塞后,如入无人之境,连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1643年1月,清军在1639年攻潍县不破后,又一次杀到潍县。
周亮工在郭尚友、胡振奇等“老干部”的支持下,与县丞黄金鼎、典史王汝济等率领全城军民,同仇敌忾,死守县城。清军用尽各种方法攻城,但全城军民严防死守,清军破城遇到了少有的顽强抵抗。
史料记载,2月3日凌晨时分,有一段城墙被炸塌数十尺,清军蜂拥而上,潍县城危在旦夕。危急时刻,周亮工命人在其胸前衣襟上书写下“潍县令周亮工之尸”八字,并盖以官署印钤,而后拔刀上阵,率众冲杀。激战中,周亮工身中两箭,但他毫不退却,仍率众拼死杀敌,最终杀退了清军的这波进攻。
潍县保卫战持续了三个月。战斗期间,周亮工的侧室、年仅19岁的如夫人宛邱王氏,登上城楼送饭劳军。激战时刻,她甚至登上城头青阳楼擂鼓助战。守城军民深受“小梁红玉”鼓舞,同仇敌忾,誓死杀敌,最终赶走了清军,保全了潍县城。
《全潍纪略》
周亮工有《全潍纪略》传世,《全潍纪略》详细记录了潍县保卫战的始末。今读《全潍纪略》,感慨良多,说周亮工为保潍县城不失,血竭髯枯,似乎并不为过!
新派融媒体记者:李敬友/文
编辑:刘英銮
一审:刘英銮 二审:宫海娜 三审:孙瑞永
图片来源:书与画杂志 潍县老事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