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个炎热的夏天,李天佑提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了女友杜启远的家里。他要去见见未来的岳父岳母,心里既紧张又激动。可是,当他敲开杜家的大门时,发生了一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
开门的是杜启远的父亲。当他看到李天佑时,眼睛一亮,激动地拉住李天佑的手,说:“兄弟,原来是你啊!”
李天佑和杜启远都被这句话给弄糊涂了。他们两个怎么认识呢?
幼年贫困,立志报国
1914年年初,李天佑出生在广西临桂县一个贫苦家庭。家里五个孩子,他排行老三,父母辛勤劳作,却难以满足温饱。
虽然家境贫寒,李天佑的父母仍然咬牙送他上学,希望他能够出人头地。然而家境所迫,读了几年书后,李天佑只能辍学,在家里帮忙砍柴、烧炭补贴家用。
就是在这个艰难的成长环境中,小小年纪的李天佑开始在心里暗自发誓:总有一天他要出人头地,不仅为自己,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28年,14岁的李天佑终于找到了机会。他加入桂军,凭借出色的表现,被送到南宁教导总队学习。
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并逐渐在心中扎下了信仰的种子。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在战场上屡次立下战功,甚至获得了“小老虎连长”的称号。
在长征中遇见新生
1934年,李天佑跟随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在新圩,他带着仅有的两团兵力抵抗敌军数日,成功掩护中央军委渡过湘江。
然而,漫长的征战让他的身体逐渐吃不消,几度病倒。为了让他好好养病,组织上安排他去苏联休养。没想到,这次休养竟成了他命运中的一场转折,甚至让他在异国他乡遇上了未来的姻缘。
异国相逢,命运交织
在苏联,李天佑与一位名叫陈昌浩的红军总政委同住一个病房。陈昌浩年长几岁,待李天佑如同弟弟,十分照顾他。
一次闲聊中,陈昌浩得知李天佑还未成家,便爽朗地拍着胸脯答应要替他做媒,笑道:“等咱们一回到延安,就给你介绍一位好姑娘。”
这位姑娘就是杜启远。杜启远出身于河南杜氏,她的家族在当地小有名气,姐妹四人均投身革命。
在抗大求学期间,杜启远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青年,思想进步,言谈中常有独到见解。
她的姐姐杜凌远和姐夫吴亮平都是党员,正是通过吴亮平,陈昌浩逐渐熟识了杜启远,觉得她才貌兼备,与李天佑十分般配。
然而,回国的路途波折。二战爆发,苏联封锁严密,回国计划一再搁置。归心似箭的李天佑一刻也等不下去了。
于是,他决定独自回国,开始了长达三十一个月的归国之旅。一路风餐露宿,他穿越戈壁、沙漠,冒着风雪严寒,行走四千多公里,终于在1944年抵达延安。
延安相逢,缘定今生
终于回到国内,彼时的李天佑已过三十,看到身边战友大多已经成家,内心难免触动。身边的同志们纷纷为他介绍对象。
就在这时,杜启远的名字再次传入他的耳中。怀着对陈昌浩介绍的信任,李天佑终于与杜启远相识相知。
一切恰如其分,在一次舞会上,李天佑终于鼓起勇气邀请杜启远跳舞。彼时的杜启远并未料到,这个步伐沉稳的青年正是李天佑。
后来在战友的介绍下,两人逐渐熟悉。杜启远也被李天佑的忠诚和勇敢所打动,双方很快确定了关系,并决定将这份情感告知父母。
再遇杜父:未曾料到的渊源
1944年那个下午,李天佑穿上了自己最整洁的衣服,紧张地走向杜家。刚敲开门,迎接他的却是杜父激动的拥抱和一句“同志,原来是你啊!”
杜启远和母亲也被这一幕惊住了,纷纷追问原委。原来,杜父杜母曾与李天佑有一段“救命之情”。
在延安时,李天佑正处于养病期间,有一天夜里,一对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的夫妻因无处落脚被拦在外,李天佑便让出自己的床位,为他们提供了休息的地方。那对夫妻,正是杜父和杜母!
杜父母对李天佑十分感激,而当得知他正是女儿的对象时,心中更是万分欣喜。多年后再见这个“救命恩人”,杜父满心激动,当即便拍板同意了这门婚事。两人就这样得以喜结连理,步入婚姻的殿堂。
战场携手,相濡以沫
婚后,杜启远与李天佑一路相互扶持。她不仅是他的妻子,更是战场上的战友和精神支柱。每逢战事,杜启远总在背后默默支持,为丈夫分忧解难。1945年,两人正式结婚。多年后,李天佑被授予上将军衔,杜启远也始终陪伴左右,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