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穿越到唐朝的广州!香港中英剧团《元宵》本周上演

2024年11月29日19:30:27 历史 4396

南都讯 记者李春花 11月22日-23日,香港中英剧团将在广州大剧院的舞台呈现改编自《第十二夜》的爱情喜剧《元宵》,带你穿梭回唐朝的广州!学贯中西的已故“鬼才”翻译剧作家陈钧润从《诗经》中汲取灵感,运用他极高的中文造诣,将一句句莎剧经典对白转化成本土语言,无缝衔接至古代唐朝,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喜剧体验。观众反响热烈,纷纷称赞这部剧的成功本土化改编,盏鬼非常,让人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莎士比亚穿越到唐朝的广州!香港中英剧团《元宵》本周上演 - 天天要闻

三度复排:超越时代的才情

中英剧团分别在1986年及2000年演出过《元宵》,首演至今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个世纪。

1986年《元宵》在香港艺术节面世,由时任中英艺术总监bernard goss执导,张可坚、李镇洲、龚国强、罗静雯、郑宝芝出演主角。当时给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艺文界带来极大冲击,也成就了一出翻译剧佳作,令香港观众耳目一新。

2000年《元宵》由古天农担任导演,卢智燊、刘浩翔、周伟强、彭秀慧、罗静雯参与演出,每一位都是当时剧坛新星,如今已经成为本地舞台剧界十分有影响力的演员。

2024年,新生代中英演员将重新演绎《元宵》,前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英国导演薛卓朗 (ceri sherlock) 继《初见》后再度为中英剧院的演出担任导演。跨越近40年,《元宵》仍然是很多剧迷心中的中英剧团经典。好的剧作,绝对经得起时间考验。

莎士比亚穿越到唐朝的广州!香港中英剧团《元宵》本周上演 - 天天要闻

有趣又妙绝的剧本翻译创作

担任《元宵》改编及粤语作词的已故“鬼才”陈钧润(rupert),被誉为改编与翻译剧界中的殿堂级人物。作为他的出道之作,他在《元宵》里大胆而崭新的风格在上世纪80年代的剧坛引来巨大的文化冲击,而他亦在肯定与批评中逐渐发展个人的写作风格——以文字贯通中西、穿梭古今,滋养了数代观众。

在《元宵》中,陈钧润将中国古典哲学、诗学精神化入这个西方剧本,令剧中的宿命感更加强烈,也保留了莎翁剧作悲剧与幽默相交织的艺术深度。他将故事时代背景由英国都铎(tudor)转换至中国唐朝的广州,民风相对开放的朝代,适合出现一见钟情、女扮男装、错点鸳鸯、烈女追求真爱的剧情。

莎士比亚穿越到唐朝的广州!香港中英剧团《元宵》本周上演 - 天天要闻

陈钧润十分了解粤语的两个层面:一是带有唐宋风格的古语音韵,二是民间的通俗口语,所以翻译成粤语时而文雅古典,时而流俗巿井,此粤语之雅与俗呈现在不同人的语气上,即见不同人的身份与教养,把《第十二夜》中贵族平民的不同以粤语呈现出来,两者往往配合得天衣无缝,制造一种雅俗共赏的语境,使原著中的文艺诗意与喜闹氛围都得以再现,足见陈钧润在拿捏翻译的分寸与平衡上别具一格。

莎士比亚穿越到唐朝的广州!香港中英剧团《元宵》本周上演 - 天天要闻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会忘记,艺术的初衷是触动人心。而中英剧团的《元宵》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变迁,那些关于爱、关于梦想、关于挣扎和追求的故事,永远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图:主办方提供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中国反制之后,特朗普连夜发文:美国必须坚持住,结果将载入史册 - 天天要闻

中国反制之后,特朗普连夜发文:美国必须坚持住,结果将载入史册

日前,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有关事项如下:一、对原
美国闯大祸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彻底激怒 - 天天要闻

美国闯大祸了?希拉里突然出山,特朗普始料未及,美盟友被彻底激怒

《大西洋月刊》记者爆料美政府高层作战计划群聊泄密事件后,英国、加拿大、奥地利近日均对此作出回应。CNN称,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表示,“美国的局势再次说明,我们必须考虑(建立)一个强大、自信的欧洲,走自己的路,通过自身力量从战略上确保欧洲的和平。”英国首
最后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关税来换取Tik Tok - 天天要闻

最后期限已至,特朗普不演了,直言用降低关税来换取Tik Tok

商务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表示,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单边对华加征关税,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商务部新闻发言人 何亚东:中美双方经贸部门一直通过各种形式保持沟通,中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我们坚决反对美方单边对华加征关税,反对将经贸问题
普京内部讲话曝光:愿意打“百年战争” - 天天要闻

普京内部讲话曝光:愿意打“百年战争”

报道称,普京最近向俄罗斯的一批精英通报,谈判进程还要花很多时间。这是记者法丽达·鲁斯塔莫娃和马克西姆·托夫凯洛在名为“法里日报”的电子新闻简报中报道的。该新闻简报专门报道有关克里姆林宫的消息。这两名记者曾为《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和《福布斯》杂志等媒体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