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破元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帝国在中原的统治。元朝末代统治者元顺帝率元朝贵族逃回草原,而后明军多次北伐,摧毁了北元的军事政治基础,使得蒙古草原重新分裂为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明廷通过分而治之加军事打击的手段,维持了对草原的强势地位。但是,随着朱元璋、朱棣两位雄主的谢幕,草原势力重新崛起。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草原上的瓦剌部在土木堡之战中全歼明朝最精锐的京师三大营20万精锐,俘虏明英宗朱祁镇(朱棣的曾孙),使得大明帝国昂扬向上的国势戛然而止。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与草原攻守易形,即便瓦剌衰落了,鞑靼也继续保持着对明朝的战略进攻态势。长年的战争,使得明朝北方边境战火连天,蒙古草原各部民众也开始有了厌战情绪,毕竟大明帝国的体量摆在那里,在再加上明朝北方边境也是防守严密,九边重镇部署的数十万明军也不是吃素的,鞑靼人抢掠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双方其实都乐意停战,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说来就来。
隆庆四年(1570年),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因不满祖父强娶自己的聘妾,一怒之下带领自己的妻子以及奶公阿力哥等人南逃明朝北方重镇大同,并归降明朝,隆庆皇帝对把汉那吉的归降非常高兴,当即册封把汉那吉为指挥使,并赏赐许多金银财物。
把汉那吉降明后,将鞑靼的虚实尽数告知明廷,再加上时间一长,俺答汗也怪想念自己的孙子,况且毕竟是自己惹得“桃色事件”,不妥善解决,也实在影响俺答汗在鞑靼部中的政治形象。于是,俺答汗派人向大明交涉,希望明朝将把汉那吉交还给鞑靼。明廷也正好抓住这个机会与俺答汗谈判,当时俺答汗麾下有个著名汉奸赵全,此人为俺答汗谋划攻打明朝很是上心,并经常挑唆俺答汗南下劫掠,是当时明廷的“一号通缉犯”。明廷借机向俺答汗提出条件,表示放把汉那吉回鞑靼没问题,但鞑靼必须交出赵全及其同伙。
俺答汗权衡利弊之下,决定接受明廷的交换条件,最终赵全被引渡回大明,后被凌迟处死,其党羽同伙也遭诛灭。把汉那吉也回到了草原,俺答汗出于对孙子的愧疚将富裕的大板升地(约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一带)册封给把汉那吉,爷孙俩就此重归于好。把汉那吉降明事件也让明廷和鞑靼都意识到双方除了战争之外,其实还有另外一条道路(和平)可走,于是双方开始了更加密切的接触,最终俺答汗决定归顺明朝,接受明朝的册封,明廷册封其为“顺义王”,是为俺答封贡(也称隆庆和议)。
“朕惟天地以好生为德,自古圣帝明王代天理物,莫不上体天心,下从民欲,包含遍复,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存于宇内也……迨朕缵承丕绪,于兹五年,钦天宪祖,爱养生灵,胡越一体,并包兼育……朕代天覆帱万国,无分彼此,照临所及,悉我黎元,仁恩惟均,无或尔遗。
俺答封贡后,长达200多年的明蒙战争彻底落下帷幕,而作为这一事件的关键人物把汉那吉,也于万历四年(1576),被明廷加封为昭勇将军,以示优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