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2024年03月25日12:25:03 历史 1848

诗圣-杜甫

杜甫是我国唐朝伟大的诗人,人称诗圣,和另一位大诗人李白共同被称为李杜。杜甫的一生留下1400多首诗,精彩经典的很多,其中很多在收录在教材上,比如我们熟知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中《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日本人都是家喻户晓的。但杜甫的一生却并没有像他的诗那样精彩,反而可以说是坎坷,颠沛流离。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前半生的坎坷

杜甫前半生可谓坎坷,特别从求仕开始。24岁参加科举没考上,35岁再战失败。最辛苦的十年应该是杜甫在长安宦游时期,这个时期写了大量的作品献给皇帝和权贵,希望能得到赏识得到一官半职。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经过自己的种种经历之后让杜甫看到了大唐盛世另一面的黑暗、种种矛盾和底层人的苦难。《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都有所体现。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安史之乱杜甫被迫逃亡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浩劫席卷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大唐王朝。当时的皇帝李隆基仓皇出逃,自此强大的唐王朝不复往日辉煌。当时到战火所到之处死伤无数,民不聊生。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杜甫也被迫举家逃亡躲避战乱,从中原一路经华州秦州同谷等地后在公元759年冬准备前往成都,当时杜甫已经48岁了。在经过剑门关时感慨剑门关的险峻,写下了《剑门》这首诗。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渴望心安、安定的生活

几年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生活让杜甫疲惫不堪,身心俱疲,此时急需得到一隅安定的地方休养生息。杜甫来到成都后被眼前安定繁荣的景象所惊喜,成都作为当时全国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因为地理优势并没有被战火所伤。对于从中原战乱而来的杜甫,这里的景象给杜甫强烈的冲击,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于是写下了成都府来表达心情。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可以依靠的帆船

刚来到成都的杜甫带着一家住在成都西郊的一座古寺里,杜甫的朋友高适当时在彭州刺史,听到杜甫来了马上派人给杜甫送去粟米,附近的百姓也给杜甫送去了蔬菜水果。这里这么繁荣安定,百姓也好,又有裴冕、高适等不少朋友都在当地做官,杜甫决定留在成都。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杜甫建新房

公元760年春,剑南西川节度使成都尹裴冕亲自给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划了一块地用来建房。我们从《卜居》中“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㶉𫛶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感受到浣花溪的如诗如画,也能感受到此时的杜甫拥有此处房子的喜悦心情。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当时杜甫表弟王十五担心杜甫没钱盖房子还给了一笔钱用来建房子,朋友萧实、韦班、韦续还给送去了苗木碗筷之类的。经过3个月的的修建杜甫的房子建好了。杜甫很写下了《堂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这首诗以此表达自己终于居有定所的喜悦。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与古人诸葛亮对话

虽然生活安定下来了,但是还是忧国,报而不能的郁闷心情。杜甫来到了武侯祠拜谒诸葛亮,在这里杜甫诉说报国不能的失意之情,写下了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是杜甫写得最多的一个人物,写蜀相、赞蜀相、念蜀相达到20篇相关诗篇。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杜甫惬意新生活

杜甫有3个儿子2个女儿,可惜最小的儿子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夭折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从诗里可以知道小儿子当时是被饿死的,杜甫由此非常伤心,时常眉头紧锁,愧对妻子儿女。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成都安定的生活让杜甫能更多的和家人相处,伤心有所缓解。这首江村》“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就描述了杜甫当时岁月静好的惬意画面,或许这就是苏轼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成都草堂杜甫的邻居-黄四娘

杜甫写过不少邻居的诗句,比如《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里的黄四娘,还有《北邻》中的北边经常来看望杜甫喜欢戴白色头巾的王县令,《南邻》中喜欢戴黑色头巾号称“锦里先生”的南边邻居。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成都草堂住了1年多,期间自己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等各界人士交往,心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元761年春有天夜晚下雨, 杜甫欣喜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当然也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中的哀叹这在教材经常出现。在成都居住的4年期间杜甫留下了240多首诗篇。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突发叛乱被滞留,又突迎好消息

公元762年秋,杜甫送当时任成都尹的好友严武回朝到了锦州,回成都的时候遭遇叛乱滞留在梓州1年9个月。公元763年,杜甫等来了安史之乱被平息的消息,欣喜若狂之余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洛阳。”表达了急切回去的心情。但还是没有等到被召唤的消息,还是得客居巴蜀。在四川居住的7年多时间里,不但写实也寄情山水,后世称他的诗为诗史也是图经。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失去依靠的杜甫

公元764年严武回到四川担任成都尹,54年的杜甫当时还去严武手下担任校检工部员外郎,由于身体等原因半年就辞职再次回到草堂。

公元765年4月严武突然去世,杜甫失去了在成都最信赖的依靠,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再次踏上漂泊之路。

公元767年,垂暮苍老、耳聋齿落、疾病缠身年近花甲的杜甫在夔州登高,望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再看看自己的年老的身体让自己心有不甘。《登高》这首传世之作堪称绝绝子。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客死他乡

夔州的天气让这个出生北方年老的杜甫很难适应,公元768年离开夔州,辗转于江陵、公安、潭州等地,然后溯湘江北上落叶归根,遗憾的是在中途病逝在湘江船中,终年59岁。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伟大的诗人自此落幕,传世之作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甚至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也是影响深远。日本冈山大学教授下定雅弘称杜甫作为诗人没人能和他媲美,即使现在杜甫诗句还被翻译成各国语言流传。

从安史之乱到客死他乡的杜甫经历了什么 - 天天要闻


杜甫的诗篇让我们心有所向,情有所归。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太平天国失败后,残余逃亡到此国,现有20万华人,还讲着广东话 - 天天要闻

太平天国失败后,残余逃亡到此国,现有20万华人,还讲着广东话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他们说,那些太平军最后去了南美,听起来像传说,但人还在,说粤语,过春节,几十万人,真真切切地活着。天京破了,城墙塌得连块整砖都找不到。湘军围了三年,饿得城里人啃树皮,喝脏水,死人都没
前苏联加盟国里,又冒出了一个乌克兰?阿塞拜疆为何要和俄撕破脸 - 天天要闻

前苏联加盟国里,又冒出了一个乌克兰?阿塞拜疆为何要和俄撕破脸

这些日子,阿塞拜疆和俄罗斯之间的矛盾,直接摆到了台面上。起因是俄方抓了境内的阿塞拜疆人,甚至还造成了2人丧生的结果。俄方面表示,这些阿塞拜疆族人,是俄国国籍,且涉嫌谋杀案件。阿塞拜疆方面则表示,这是俄在针对阿塞拜疆人的暴行,因为他们有被打过的痕迹。因此,阿塞拜疆方面,也开始抓境内的俄罗斯人,同样给他...
大罢免忍受侮辱迫害!连胜文轰民进党:放任“黑熊”攻击国民党 - 天天要闻

大罢免忍受侮辱迫害!连胜文轰民进党:放任“黑熊”攻击国民党

国民党5日下午在台北市政府前,举办首场反罢造势。国民党副主席连胜文表示,台湾不准有皇帝,民进党不要想着当皇帝。他也轰民进党放任自己的禽兽攻击国民党,世上没有后悔药,如果不想后悔就出来投票。连胜文宣讲反罢,他说,台风来的前一天特别闷热,感谢大家愿意为了捍卫台湾的监督与制衡站出来,防止绝对权力绝对腐化,...
民进党发动的大罢免就是大恶罢!戴锡钦批:他们与恶的距离是零 - 天天要闻

民进党发动的大罢免就是大恶罢!戴锡钦批:他们与恶的距离是零

国民党一系列反罢免大型造势活动中的首场宣讲,5日下午在台北市政府前广场登场。台北市党部代理主委、议长戴锡钦上台助讲表示,这次民进党所发起的大罢免,是台湾自由法治推动三四十年来面对的最大人祸,还批所谓的大恶罢“民进党与恶的距离是零”,他们就是恶的代表!戴锡钦指出,7月5日没有发生大地震,也希望刚形成的台...
马达Ⅱ感知·感恩·感奋 - 天天要闻

马达Ⅱ感知·感恩·感奋

104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却是从苦难到辉煌的一部奋斗史。在这不平凡的104年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不止是 “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的铁血敌后岁月 - 天天要闻

不止是 “县委书记榜样”:焦裕禄的铁血敌后岁月

提到焦裕禄,你脑海里浮现的,是不是那个拄着拐杖、在兰考沙丘上奔波的身影?是他捧着麦穗、望着泡桐的慈祥面容?没错,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是在和平年代里为百姓谋生计、与风沙较劲的“老黄牛”。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他人生中另一段少有人知的传奇—
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问题 - 天天要闻

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问题

来源:解放军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要抓党性、严党纪习主席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学习陈云同志的丰富领导经验”。陈云同志关于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许多前瞻性、战略性思想,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当年,陈云同志针对“不吃不喝,经济不活”“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等错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