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以周文王自比的曹操,在怀着对后人的期望和不安之中,病逝于洛阳,将未竟的事业留给了后代子孙。
曹操的嫡长子曹丕继承了曹操的魏王之位,此时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在继承魏王称号8个月后,曹丕实现了曹操的遗愿,成为了东汉王朝的“周武王”。
当年12月,曹丕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正式建立魏国,结束了东汉,开启了三国时代,但此时有一个人比曹丕自身称帝都还要高兴,那就是刘备!
操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刘备高兴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终于可以不装了,能够名正言顺当皇帝了,因为在曹丕称帝之后,一个谣言在九州大地上四起。
那就是汉献帝刘协已经死去了,实际上此时汉献帝刘协还活得好好呢,但谣言依旧四起,甚至曹魏政权内部的高层人士都被谣言所迷惑。
《三国志》中就记载了曹植、苏则“发服悲哭”的事情,曹植可是曹丕胞弟,是曹魏政权的核心,连曹植都被谣言所惑,可见当时背后有多少势力在推动这一谣言的传播。
蜀传闻汉帝见害,先主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华阳国志》
刘备在听到汉献帝死亡的消息后,第一时间的反应是什么呢?那就是马上召集群臣为汉献帝服丧,并为汉献帝送上谥号。
刘备之所以要做这么多,那就是要坐实一个事实,那就是汉献帝已经死了,无论汉献帝有没有死,在刘备这样一顿操作之后,汉献帝即使肉体没有死亡,在政治上也已经死亡了。
刘备当时在成都,而曹丕在洛阳,按照距离来算,洛阳到成都有2000里,在三国时期,由于世家大族这种特殊的情报网,因此最多2个月的时间,刘备就会知道汉献帝没有死亡的消息。
但刘备还是打算听信谣言,并且在公元221年的5月,马上就昭告天地宗庙,在成都称帝,此时距离曹丕称帝还不足半年,可见刘备称帝是多么急迫!
当时曹丕称帝遭到了不少人的唾骂,但实际上,刘备的称帝同样到不少人的唾骂,曹魏政权中仍忠于汉室的人也看到刘备的虚伪,刘备失去人心。
不仅如此,刘备的称帝还让当时的孙权十分恼火,毕竟这时候孙权都还没有自称为王,更不要说称帝了,这会让孙权在政治上处于一定的劣势。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孙权的使者郑泉怒骂刘备,可见刘备称帝一事在当时是多么不得人心,也让孙权多么愤恨!
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溃败,逃到白帝城,孙权派遣使者郑泉前去,表达愿意议和,在交谈之中,刘备就曾问过郑泉,孙权对自己称帝是不是不满。
随后郑泉把刘备一阵痛骂,直接表明刘备称帝和曹丕篡汉没有任何区别,曹丕篡汉,一直将兴复汉室作为口号的刘备没有出兵讨伐,反而美滋滋地当了皇帝,让天下人失望。
泉曰:"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于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备甚惭恧。——《三国志》
作为议和的使者,这还是郑泉给了刘备面子,使用失望两字,实际上失望两个字改成唾骂也没有问题,感到失望不就是想要唾骂吗?
刘备的称帝,撕下了刘备一直戴着的“兴复汉室”的假面,让天下有识之士都看到了刘备的狼子野心,也印证了昔日曹操煮酒论英雄时的预言。
刘备称帝以后,蜀汉政权已经丧失了大义名分,失去了人心,对于各地的人才来说,蜀汉和曹魏都是一样的,都想要取代东汉,那么为什么不选择效忠实力更强的曹魏政权呢?
可以这么说,刘备称帝让蜀汉失去了人心,让蜀汉回到了它原有的位置——三国中实力最弱的势力,而蜀汉的凋零或许从刘备称帝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