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东吴草创,凭借的是孙策的武力,但真正在江东立足,并完成江东化是在孙权手里,而孙策病逝孙权接手父兄事业才是东吴最艰难的时刻。
建安五年(200),孙策去世前向张昭托孤:“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孙策之所以会说出如此话,绝对不是对张昭的试探,而是基于对江东现实的无奈:孙氏家族在江东立足未稳,江东又是世家大族盘踞不肯与孙氏合作的节奏。
出于对前途的隐忧,孙策甚至对张昭说:“如果实在无法在江东立足,那就回淮泗另谋出路吧。”
可见,孙策去世时孙氏家族面对的考验是能不能在江东立足的大问题。
进行细分的话,孙氏家族共面临三大考验——
首先就是山越问题。山越问题从孙策渡江的那一天起就是孙氏家族立足江东的巨大障碍,从孙权接手江东之后一直将主要精力用于武力讨伐山越就能看出山越问题对于东吴的掣肘,为了对付山越,东吴甚至错过了在刘表病重时干涉荆州的最佳机会,夷陵之战后东吴不能乘胜攻击蜀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山越。
其次就是江东世族对孙氏家族不合作甚至武力抵抗的现实考验。由于孙氏家族本就不是大族出身,所以天然难以兼容江东世族,再加上孙策是以被打上“不臣”标签的袁术部将的身份开拓江东的,所以就更被江东世族认为是入侵者,附逆者。
当孙策用孙坚的余部攻克庐江并杀死庐江太守陆康以及陆氏家族几十人时,孙策就更站在了江东世族的对立面。
是的,陆氏家族是吴郡的大姓,孙策屠戮陆氏家族就等于是向整个江东世族以及世族背后的东汉朝廷宣战。孙策虽然以武力敲开了江东的大门,但此后的路却绝对是举步维艰。
孙策首先面对的就是江东世族的武力抵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会稽周氏兄弟。当孙策攻打会稽郡时,周昕虽然没有官职在身,但仍然在第一时间率领家兵协助太守王朗抵御孙策。即使是和孙策父亲孙坚有交情的王晟,依然是毫不犹豫起兵抵抗孙策的节奏。
面对整个江东世族向孙氏家族说不的恶劣局面,孙策果断举起了屠刀,将许贡、盛宪、周昕、王晟、高岱等人及其家族血腥诛灭。
由于世族之间本来就有交情,加上婚姻的链接,所以本来就是一体,孙策诛杀了部分人就等于已经和江东所有的世族为敌。
孙策后来死于许贡门客之手就是孙氏家族和江东世族矛盾的集中体现。
孙策之死正是江东内部矛盾的具体表现 图源/剧照
另外,那些寄居江东的士人阶层也采取了或观望或逃跑的态度拒绝与孙策合作。比如,许靖、桓晔、袁忠在孙策兵到来之前就已经从海上向南逃亡,他们宁肯冒着死在汪洋的危险,也不愿与孙策合作。
就是那些留在江东的士人,如鲁肃、诸葛瑾、步骘等人都与孙策时刻保持着距离,不愿意为孙策效力。鲁肃当时就准备从曲阿北归巢湖投靠郑宝,最后是周瑜力劝才暂时留下。
而那些此前在扬州牧刘繇手下打工的如孙邵、是仪、滕胤等人则直接淡出了江湖,肯定是没有与孙氏集团合作。
这些人一是对东汉朝廷的特殊感情不想给名声不好的孙策打工,更重要的是,他们其实还在观望,对孙策是否能在江东立足持怀疑态度。
总结起来就是:孙策去世时,孙氏家族在江东既没有德行的积累,事业也是随时面临崩散的危局。
孙氏家族于江东还处于创业阶段。
既然是创业未成,孙策自然要将家业传给年长的弟弟孙权,而孙权又严重缺乏军功和威望,没有驾驭江东局势的能力,所以,肯定不能延续孙策的武力作风,必须走和江东世族合作的路。
再说,孙氏兄弟的基本盘淮泗集团在江东毕竟只是少数,且很可能面对人才断档的危险,所以根本就不是盘根错节的江东世族的对手。与其和江东世族为敌,还不如为己所用,将江东世族引入孙氏政权内部。
也就是说,不管是孙权的个人能力还是东吴内部剧烈的矛盾,现实都要求孙权必须将孙氏政权江东化才能长久。
孙策为什么对孙权说:“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这不仅是对孙权处理人事能力的肯定,更是嘱托孙权:只有握手江东世族,孙氏才能在江东立足。
此后,孙权的一系列工作都是围绕拉拢江东世族而展开的。
为了达成和江东世族合作的局面,孙权的方案是,先将那些处于观望状态的士族吸收进江东政权,然后再以孙氏家族和士人阶层的组合吸引江东世族入股。
在周瑜和张昭的努力下,那些寄居江东的士人阶层也逐渐认可了孙氏在江东的统治,加入了孙权的阵营。
周瑜当时对孙权的礼节最到位 图源/剧照
在士人阶层的示范下,江东世族也就逐渐摒弃前嫌,逐渐向孙氏政权靠拢,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顾雍于黄武四年出任吴王孙权的丞相;陆逊做了吴军的统帅,还指挥打赢了夷陵之战。
这两人都是江东世族出身,能够代表江东世族对于孙权政权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在天险三分的格局越来越清晰和孙氏家族对江东的统治越来越牢固的情况下,江东世族为了维护家族利益也不得不采取和孙权合作的态度。
还是利益的绑定。
只能说,孙氏家族和江东世族合作实际上是各取所需:江东世族凭借孙氏的威势维护了家族利益;孙氏家族也利用江东世族加强了对江东的掌控,彻底在江东站稳脚跟,同时也解决了淮泗集团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但就是这种表面上的合作关系其实也是相当脆弱的,当曹操大军南下荆州投降之后,江东世族几乎是一片倒式的劝孙权投降,因为,曹军比吴军更强,江东世族只有紧抱曹操的大腿才能保全家族在江东的利益,同时拜官封爵。
可见,江东世族一直是利益至上,同时也能说明他们对孙氏长久以来的不看好。当时,孙权之所以联合弱势的刘备,就是为了坚定内部抗曹的意志。
随着赤壁之战的胜利,东吴在解除生存危机的同时也打赢了江东世族对东吴政权的最大挑战。
为什么说魏蜀吴三家,东吴创业较早但称帝却是最晚,就是因为孙权一直在处理山越问题和与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稳固江东政权。他不想因为遽然称帝引发东吴内部矛盾的爆发,而是等东吴彻底完成江东化之后才敢走称帝这一步。
三国中孙权称帝最晚 图源/剧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内部矛盾其实也限制了东吴版图的扩张。
所以,东吴的创业史表面上看是一帆风顺,快速推进,实际上,孙氏兄弟面对的内部矛盾比应对战争的难度还要大,最危险艰难的时刻就是孙策去世孙权刚接手东吴时。
所幸,孙权是个管理高手,他完成了孙氏政权的江东化,始终维持着和曹魏、蜀汉三分的格局。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