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周总理我们总是能回想起他那传奇的革命经历,以及一心为民努力工作的样子。当然还有一点值得羡慕的是,与邓颖超战火中的革命爱情故事,二人一起相依到白头。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总理的初恋并不是邓颖超,而是一个叫张若茗的姑娘。他们曾一起赶赴法国留学,经历了风风雨雨。那么为什么最终没有在一起呢?又为何需要被“讨个说法”?
一、与总理的初次相识
张若茗是河北清苑县人,出生于1902年。小时候家庭环境非常优渥富裕,祖上不是经商就是当官,也算是一个名门大族。
在这种环境之下成长起来,张若茗自然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且本人还非常擅长学习,内心充满了正义感和家国情怀,完全称得上“巾帼不让须眉”。
然而她也有自己的苦恼,因为父亲娶了一个二房太太,所以导致母女二人很受排挤。这让张若茗逐渐养成了做事情大胆激进的习惯,同时也致力于追求女性解放。
1916年她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天津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有意思的是邓颖超也在这个学校,她们还是同班同学。
当时中国北方还在北洋军阀的控制范围中,深受民主文化影响的学生们经常会上街游行。张若茗自然而然也在队伍行列中,甚至还参与组建了天津女子爱国同志会,逐渐开始领导会内学生反抗。
随着她们的名声越来越大,顺利和周总理领导的南开学生会展开合作,二人就此初次相识。经过一轮又一轮合作,大家都认为应该建立起一个更强大的组织,这样才能对北洋军阀产生压力。
就这样在精挑细选之下,两个团体的骨干成员形成了大名鼎鼎的“觉悟社”。起初只有20多个进步男女青年,周总理担任主要领导人,并且负责主编出版“觉悟”杂志,用来唤醒广大中国人民。
二、感情的彻底破裂
他们所作所为受到李大钊高度认可,同时鼓励青年们要多研究马克思主义,探寻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此后几年中“觉悟社”成员闹出了不小的动静,不仅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而且还在抵制日货的浪潮中充当先锋,让北洋军阀非常头疼。
然而学生手里毕竟没有枪杆子,在一次行动中周总理、张若茗等人还是被反动警察逮捕入狱。面对威逼利诱他们没有一个人选择妥协,反而越发抱成一团,因此积累下非常深厚的革命感情。
出狱以后周总理决定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听闻此消息张若茗也是踊跃报名,几人一起结伴来到异国他乡,并且与当地共产党展开密切联系。
考虑到她的法语非常不错,总理也是经常委托张若茗撰写一些东西,以及和法国共产党人出谈交流。
久而久之周围人都认为他们郎才女貌,应该确定男女朋友关系。虽然二人对彼此也非常欣赏喜欢,可始终还是没能走到一起,一直维持在朋友之上,恋人之下的中间环节。
之所以这段姻缘会破灭,主要还是因为做出的不同选择。当时法国军警严厉打击共产党,最严峻的时候已经到了不管走到哪里总会有人盯梢,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轻则驱逐出境,重则逮捕入狱。
实在是受不了折磨的张若茗,最终选择退出共青团好好完成法国学业。听闻这个消息周总理心里非常震惊惋惜,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此时二人信仰已经产生分歧,同时为了不拖累对方周总理选择主动断绝联系。
在法国的艰难岁月里,身处国内的邓颖超一直关心总理的情况,他们定期会用信件交流,感动之余也确定了这份革命情侣关系。1925年总理在广州与邓颖超结婚,铸就这段战火中的爱情。
三、张若茗的后半生
自从退出了共青团,她就在法国一心一意研究学术,并且还攻克了法国文学博士学位,同时找到了托付终身的人在1930年完成婚礼。
此后一年时间,张若茗夫妻回到北平从事法国文学研究工作,整个抗战期间两耳不闻窗外事,只是在家里负责编辑研究,直到1948年进入云南大学执教。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55年后张若茗竟然被人们说成了“右派”,每天都会被谩骂侮辱,最终实在承受不住压力选择跳江自杀。
虽然她已经不在人世,可儿子杨在道却一直活在阴影当中。非常想为母亲正名,又不被特殊时期所允许。
就是一直拖到了1980年,当时国内环境已经比较安定,杨在道主动找邓颖超希望能为母亲正名。作为昔日的战友和同学,她自然义不容辞亲自赶赴云南,最终让云南大学党委作出了正确结论。
结语:
周总理与张若茗之间的这段感情,确实让人感觉惋惜。只能说姻缘都是上天注定,合适的人终究会走在一起,譬如和总理相守一生的邓颖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