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于网络
他把漠南和溃北地区划分为若干领地,分封他的诸子为领主,作为自己的宗藩,加强大汗的地位。他利用济农(亲王)和万户制度,加强了军事组织。把以前的小领地合并为六万户,并根据传统的习惯,把六万户仍分成左右两翼。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万户(今锡林郭勒盟地区)、兀良哈万户(原卓索图盟地区)和喀尔喀万户(喀尔喀河流域一带)。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万户(今伊克昭盟一带)、土默特万户(今大青山下的土默特地区)和永谢布万户(今张家口以北一带)。大汗驻在察哈尔万户境内,统率左翼三万户,派济农驻在鄂尔多斯万户境内,统率右翼三万户。达延汗对封建秩序的调整,结束了赛特领主专横的历史,改变了成吉思汗以来的可汗同宗台吉领主和异宗赛特领主并立的制度。
图片源于网络
过去居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太师们,由封建主的身份一变而为台吉领主们的僚属。达延汗的分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形成了漠南、漠北的各个部,并成为清代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的基础。达延汗统治初期,为了集中力量统一蒙古,一般和明朝保持和平关系。1488年(弘治元年)达延汗遣使到北京要求通商,明廷同意了他的要求。除每年派贡使到北京之外,还在长城一带地区的马市同明朝进行贸易,这种和平的贡市关系维持了+余年。1500年(弘治十三年)达延汗为征讨满都资阿固勒呼移帐于鄂尔多斯,明廷误以为入掠,遂于次年分兵五路突袭鄂尔多斯,夺走牲畜千余。达延汗以十万骑反击固原、宁夏等处。这样双方的和平贡市关系逐渐中断。
图片源于网络
达延汗毕生致力于统一蒙古的事业,结束了百年来封建内讧的局面。重建封建秩序,稳定了蒙古各部的驻牧地区,又一度保持了同明朝的和平贸易关系。所有这些对保障当时蒙古人民的和平生活和经济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个时期的蒙古社会情况,仍不足以建立一个稳固的统一政权。蒙古当时经济的分散性,作为手工业和贸易中心的城市尚未兴起,各封建主可以单独与外部发生关系,这些都是助长封建割据的因素。达延汗去世后,大汗的权威也随之衰落。
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