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贫民只占比24%!两汉的“举孝廉”,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2023年02月11日17:53:10 历史 1205

两汉时,最主流的选官制度叫“举孝廉”,士人先被推举为孝廉,然后再走上官途。打开两汉是孝廉名册,有史籍、碑文记载的128人中,汉末三国的名人有很多很多。我们简单列举几个孝廉:曹操孙权袁术公孙瓒陶谦士燮荀彧荀攸华歆钟繇王朗、张昭、杨彪杨修黄盖陈登华佗……这都是一线的,还有很多二线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举孝廉只是察举制中的一个分类。什么是察举呢?就是字面意思,在考察后予以举荐。

为什汉武帝要推行察举制?

一般认为,察举制兴起于汉文帝,确立于汉武帝。

西汉建国后,朝廷的官员主要以功臣为主。《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列举的功臣一共有146位,他们占据了西汉初期的政治舞台。汉文帝时,这些功臣还剩下一半左右,不过这时汉朝建国已经三十多年,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藩王出身的汉文帝又需要培植自己的力量,所以他需要在朝廷中注入一些新鲜血液。

平民贫民只占比24%!两汉的“举孝廉”,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 天天要闻

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5年,汉文帝两次下诏,要求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到朝中当官。文帝的心腹大臣晁错,就是在公元前165年这次举荐中脱颖而出。所以学者们认为,察举制始于汉文帝。

到汉武帝时,察举制开始在两汉选官制度中居于主体地位。

察举制居于主体地位,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取士范围扩大,不但现有官吏可以被举荐,平民也可以被举荐。比如后来当上丞相的公孙弘,被举荐前的身份就是平头老百姓。

第二,是科目增加,除了已有的“贤良”科目外,又增加了“孝廉”和“秀才”等科目。

第三,标准也更加明确。

第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始了“岁举”,也就是一年一举荐,这标志着察举开始制度化了。

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134年的一封诏书。史籍记载:“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从这时开始,两汉察举制中最重要的举孝廉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以“岁举”、“常制”的方式固定下来,读书人有了一条走上仕途、参与政治的稳定渠道。

这个事件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了,所以元光元年后来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学术史和政治史上最可纪念的一年。”

汉武帝能够确立察举制,大概有几个原因。一是开国功臣差不多死光了,阻力变小了;二是他的雄心壮志,需要更多的人才来辅助加以实现;三是政治风气的变化,独尊儒术后儒生们开始集体参政,迫切需要一个制度化通道进入政府——这从“孝廉”科目的确立可以看出来,“孝廉”是典型的“以德取人”,这从侧面说明儒生知识份子已经在政治领域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什么样的人才能靠察举制当官?

说完察举制的起源,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下察举制下的各种科目。

两汉的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

常科”就是经常性科目,基本都是岁举,每年都举荐。

“特科”是偶尔出现的、特别指定之科目。举个例子,比如在黄河泛滥时,皇帝会下诏要求举荐能疏浚河道的特种人才,这就属于特科。

平民贫民只占比24%!两汉的“举孝廉”,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 天天要闻

察举制的科目

两汉的常科主要有四个:孝廉、秀才(茂才)、察廉和光禄四行。

孝廉,就是孝子廉吏。这里要注意下“孝子和廉吏”是放在一起的,不是“举孝子”也不是“举廉吏”,是“举孝廉”。

孝廉的举主是郡国,频率为岁举,名额是每郡国2人,以东汉105个郡国算,全国总数最初应该为210人。

到公元93年,也就是东汉和帝永元五年时,因为各郡国发展极度不平衡,人口差距过大,所以有的郡国,尤其是关东地区人口较多的郡国,认为他们只有两个名额是不公平的,所以要求对察举的名额进行了改革。

因为关东士人在朝廷中属于多数派,所以改革方向基本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按人口基数确定察举名额,具体为:郡国人口20万岁举1人,40万2人,60万3人,以此类推;不满20万两年举1人,不满10万3年举1人。因为西北地区郡县人口很少,有的郡只有几万人,这次改革后,西北地区的孝廉名额开始变少,东西政治结构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

士人被举荐为孝廉后,一般会在中央当一段时间郎官,也就是候补官员,然后才出任实职官员。

第二个常科是秀才。秀,“美好”的意思,“秀才”就是有美才之人。东汉时为避刘秀的讳,“秀才”改称为“茂才”,所以我们在汉末三国史料中看到的都是“茂才”。

为叙述方便,下面我们也统一称为“茂才”。

举茂才开始于元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06年,比孝廉晚了28年,刚开始茂才是特举,逐渐变成了岁举。

根据学者统计,史籍、碑文有记载的62个茂才,其中汉末三国时期的名人有孙权、黄琬皇甫嵩、陶谦、士燮、张昭、王朗、陆逊沮授田丰袁谭等人。

和上面孝廉的名单对比,我们会发现,有些人既被举孝廉又被举茂才,比如孙权、陶谦、士燮、张昭、王朗等。

茂才的举主多样,从有记载的东汉62个茂才看,其举主有三公9人、将军6人、光禄勋4人、司隶校尉3人、州牧刺史26人,情况不明者14人,举主中州牧和刺史最多,超过了1/3。

茂才的名额要远少于孝廉。根据建武十二年的诏令统计,茂才每年三公举3人,光禄勋举1人,司隶校尉举1人,州牧举12人,总计17人。算上“位比三公”的将军,再多加两三个,也不过20人左右,所以茂才名额非常稀少,不及孝廉总数的十分之一。

和孝廉相比,茂才资历高、任用重。士人举孝廉后,一般要到中央当候补官员,然后再当实职官员。而茂才一般直接委任为县长县令级别的实职官员。还有的茂才,会被直接任用为2000石官员。

上面我们提到的、同时被举为孝廉和茂才的名人,也都是先举孝廉再举茂才,遵循一个由低到高的顺序。

因为茂才要比孝廉显贵,所以有些时候茂才会被当成一种尊崇某人的手段。比如孙吴名将陆逊,举茂才时已经官拜右护军、镇西将军、娄侯,根本不需要茂才这个当官的阶梯了,但孙权仍然让扬州牧举他为茂才,以此向世人展示对陆逊的尊崇。

察举制中的孝廉、茂才两个科目最为重要,在两汉被被视为入仕之正途。

第三个常科,是察廉,“廉”就是廉吏。察廉和孝廉的区别在于,举孝廉的范围是所有的官吏、平民,而察廉的范围主要是举主的部下,俸禄限于斗食到600石,其性质是举主向朝廷报请、提拔自己优秀的下属官吏。

察廉的举主广泛,既包括地方郡守国相,也包括中央的公卿官员。察廉后的待遇,一般在县长至县丞这一级别。

常科第四种,是光禄四行。四行就是四种操行,包括敦厚、质朴、逊让、节俭。举主为光禄勋,每年举1人。

上面四种,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就是察举制的四个常科了。下面时间,我们介绍一下特科。

特科就是特别指定之科目,有的特科是不常见的,我们就不说了,说了也说不全,肯定会有遗漏,我们只介绍下比较常见的特科。

第一个,贤良方正。贤良方正就是才干、品格都出众的人。

历史上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通常是在日食、地震等特殊情况下。汉朝讲究天人感应,日食、地震等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上天对皇帝的表现不太满意,这时皇帝为了表达要当个好皇帝的决心,通常要招纳贤才、广开言路,一般就会开这个特科。

察举贤良方正时,很多时候都会附带个说明,比如要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贤良方正可亲民者,贤良方正有道术达于政化者,等等。

贤良方正的举主范围很大,包括三公、将军、九卿、司隶校尉、州牧、刺史、郡国守相等,

但未必每次都是所有人参与,一般在这个范围内由皇帝加以指定。

被举为贤良方正的,汉末三国时的名人有刘焉张奂皇甫规

第二个,贤良文学。这个大体和贤良方正差不多,不过在选材时更注重儒生中入手。

第三个,明经,察举通晓经学的人。

东汉元和二年的诏书中,规定了各个郡国举明经的名额,其中人口10万以上察举明经5人,不满10万的3人。

第四个,明法,通晓法令、熟悉政务。

第五个,至孝,特别孝顺的人,从诏书上看,至孝的举主可以是公卿、校尉和郡国守相。

第六个,有道,懂得治理之道的人。

第七个,敦厚,性格敦厚的人才。光禄四行中的一种操行,拿出来做了一个特科。

第八个,尤异,官吏中治理地方业绩特别好的官员,这个考察的范围主要是面对郡县等地方长官,其性质是从优秀官吏中选拔人才担任更高级别的职务,举主一般为刺史。

第九个,治剧,“剧”是指特别难治理的郡县。“治剧”意思是有治理难治理郡县的才能,换句话说,就是有给政府解决难题的能力。

“治剧”和“尤异”是有差别的。已经把一个郡县治理好了,这叫“尤异”,强调一种已然的表现;有才能治理好一个难以治理的郡县,这个叫“治剧”,强调的是内在的才能,还不是外在的表现。

第十个,勇猛知兵法,就是能打仗,这个科特集中在东汉末年,当时国内多暴乱,国境多战事,所以特别需要军事人才。

第十一个,明阴阳灾异,察举阴阳术士,夜能观天象,昼能跳大神,这种人才。

一次失败的探索:阳嘉新制

总的来说,两汉察举制的特科,基本就上面那么多。下面我们再花点时间,介绍下察举制的一次重要变革,就是著名的“阳嘉新制”。

察举制在运行了两三百年后,到了东汉中晚期,各种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比如士人伪造名誉、举主营私舞弊等。到了公元132年,针对察举制的流弊,尚书令左雄提出了改革察举制的一系列新政策。因为公元132年是汉顺帝阳嘉元年,所以这次改革被称为“阳嘉新制”。

“阳嘉新制”核心在于两点,一是限制被举者年龄,二是对被举者实行考试。

限制年龄,是指年龄不满四十岁的,不得察举为孝廉;但茂才不受年龄限制。

实行考试,是指孝廉被举荐后,由中央举行考试,看看被举荐者有没有真才实学。

考试的内容为“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以儒生身份被举荐的,要考你儒家经术;以官吏身份被举荐的,要考你行政文书。

阳嘉新制以前,岁举的常科,孝廉、茂才等,都没有考试这一层。被举者水平怎么样,主要看举主对他们的了解,举主通常把孝廉、茂才的实际情况写在举状上,送到中央,中央相关部门复核,没有问题就可以委任当官或者候补当官。阳嘉新制后,多了一个考试,相当于多个一层筛选。

阳嘉新制后,考试一度非常严格。比如阳嘉二年的考试中,288个孝廉最后只录取了30多个,其余的都被罢黜。这30多人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陈蕃李膺

可惜的是,限制年龄和严格实行考试筛查的制度,一共只执行了十年左右,然后就变成了一纸空文,举孝廉不再有年龄限制了,考试也变成了走过场。

阳嘉新制为后人所赞扬的,主要在于考试制度的建立,这给后来的各种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一个借鉴的方向。

不过要说明的是,阳嘉新制虽然给察举加了一个考试,但和后来的科举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举三个主要的不同点:

阳嘉新制的考试,只是察举制的一个辅助程序,选拔人才的重点还在于“察举”;科举制以考试为核心程序,选拔人才的重点在于“考试”。

阳嘉新制的考试以举荐为中心环节,被举荐的人才有资格参加考试;科举是士人自由应考,不需要官员举荐。

阳嘉新制的考试是非竞争性的等额考试,如果考生全能达到标准,那就全能当官;科举制录取名额远远小于参加考试的人数,竞争是非常激烈的。

平民贫民占比24.4%,进步还是退步?

最后我们再介绍一下察举制的进步意义。

首先是确定了一套系统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并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时代。

其次,在选材过程中重视“以德取人”,客观上起到了崇尚名节、激励士风的作用。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袭制和身份制,上下层有了相对活跃的流动。

学者对两汉孝廉之家世进行了统计分类,在有据可查的184人中,官僚贵族子弟128人,占69.6%,富豪子弟11人,占6%,平民29人,占15.7%,贫民16人,占8.7%。

平民贫民只占比24%!两汉的“举孝廉”,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 天天要闻

孝廉家世分类

父、祖无任何官位的的平民、贫民加起来,占据24.4%的比例。

这个比例看起来似乎不高,但实际上即使是在后来竞争更充分的科举制时代,官僚子弟也比普通人家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当官机会。所以,在秦汉大一统帝国刚建立后不久,平民、贫民就能以这样的比例加入政府,并有机会做到公卿等高位,这在当时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参考资料

班固:《汉书

范晔:《后汉书

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

劳干:《汉代察举制度考》

张金光:《论秦汉的学吏制度》

李孔怀:《汉代郎官述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 天天要闻

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前有市民宣传电影《731》,女童自发留言“爱我中国”

极目新闻记者 王柳钦5月4日,极目新闻记者在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现场看到,虽然天空飘起了小雨,但门口还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铭记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游客在雨中排起长队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入口处,有市民携带电影《731》海报进行自发宣传。极目新闻记者了解到,龚...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 天天要闻

探秘秦皇陵百戏俑与青铜水禽

考古实证,秦始皇帝陵根据“若都邑”的理念来营建,都邑里有政治、军事,也有宫廷生活、文化娱乐。秦朝的休闲生活会是怎样的景象?5月4日,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戏水禽》带你通过考古研究新成果,对秦朝文化娱乐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么人?秦始皇帝陵东南部...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 天天要闻

一查吓一跳,李嘉诚资产大揭秘:英国才是他的“金库”

如果说全世界最会赚钱的人是谁?李嘉诚绝对排得上号。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前阵子那桩港口交易闹得人尽皆知,一边是国家利益,一边是家族资产,李嘉诚站哪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点数。港口本来要卖给美国财团,还好有关部门及时叫停。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 天天要闻

琉璃河考古队节日在岗:当“90后”遇上“3000后”

房山区琉璃河镇,开满野花的草丛上,挖开了深浅不一的坑,每个都有专属的数字加字母编号。这处小型发掘现场,是3000多年前“北京城”的外城壕东段一部分。五四青年节,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一群“90后”考古人员面朝黄土背朝天,小心翼翼地刮去层层覆土,专心致志地在“护城河”底搜寻古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安妮娜在发掘现场复核...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 天天要闻

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

新华社南京5月4日电 题:为了正义与和平——中国加强抗日航空英烈史料征集保护工作新华社记者郑冬睿、张晨光、陆华东摇开档案柜,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翻开一册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资料,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缪磊开始了自己一天的工作。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