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丈夫写过最浪漫的情诗,做过最大胆的告白,但这些都不是为她而做。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按西方法律“被离婚”的女性,如果您满怀同情地认为,这怕是一个女人的至暗时刻了吧,张幼仪也许会笑着说:这算什么!
她还经历过刚生完第一个孩子,徐志摩便以完成了父母抱孙子的心愿为由,毫不留恋地出国求学去了。
她去陪读,又怀上身孕,丈夫却一脸冷漠地说“打掉吧”。此时徐志摩已恋上林徽因,迫不及待要甩开她,可她想不通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看到这儿,如果您觉得这是一位悲惨无助的女性,那只对了一半。这位“悲惨”的女性、前夫眼中的“乡下土包子”,在失去婚姻甚至痛失爱子后,反而变得更勇敢更坚定。
她在民国商界大放异彩,成了几乎能影响民国女子时尚的商业女强人,还收获了美丽的爱情,现实可比电影精彩多了!
张幼仪嫁给徐志摩,其实也并不是心有崇拜、满怀期待的。
那年她好不容易争取到去苏州上学的机会,虽然学堂里有很多缠足的女同学、都是严厉的男老师,但她觉得能出来读书就是好的!
可是没几年,四哥给她介绍了一门亲事,她便应了,嫁了。
上过学堂受过新思想教育的张幼仪,为何这么听四哥的话?
张家是江苏宝山的大户人家,人丁兴旺,家业兴盛,虽还受着旧时封建思想的影响,却也有接受新思潮的勇气。
张幼仪的二哥和四哥是当时著名的思想进步人士,小时候母亲要给张幼仪缠足,她疼得哇哇哭,母亲说现在是疼些,但以后一双大脚要嫁不出去的!
二哥张君劢站出来说,小妹若嫁不出去,我会照顾她!这才使张幼仪躲过了缠足的命运。
四哥张嘉璈才华出众,任职浙江都督秘书期间,接触到了才华横溢的徐志摩,很是看好这位年轻人。
徐志摩也是大户人家的公子,父亲徐申如饱读诗书,为人谦和有礼,两家很快定下了儿女亲事。
虽然都是奉父母之命来成就这段婚姻,与徐志摩从开始就排斥自己不同,张幼仪先是接受了这样的安排,毕竟父亲和哥哥不会害自己的。
事实也证明,作为少奶奶、儿媳妇,张幼仪是嫁对了。公公婆婆对张幼仪非常疼爱,徐志摩对她态度不好时,双亲也是维护张幼仪的。
但父母越是满意,徐志摩越是叛逆,他甚至不愿去靠近、认识张幼仪,新婚之夜便是在沉默中度过,在徐志摩看来,生孩子不过是满足父母所愿。
此时的张幼仪还是抱着老思想,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事,有了孩子,徐志摩总会和自己好好生活的。
直到她去了英国,知道丈夫恋上了才女林徽因,听到丈夫让她打掉肚里的孩子,被徐志摩像遗弃物件似的丢弃在英国不闻不问,她终于认清了,这个男人不是良人。
于是她求助于在德国的二哥,去柏林待产,直到徐志摩迫不及待飞去柏林和她签字离婚,他念的也是:快点签字,不然徽因就要回国了。
死心的张幼仪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离婚的女性。
但这也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
张幼仪在德国认真求学,清苦的生活没有击垮她,幼子的去世让她脱了一层皮,但也没有摧毁她,后来在父母的召唤下,她回国了。
确切说,召唤她的是前任公婆,不过她将二老视为父母,并不因结束了和徐志摩的婚姻而有所改变。
徐申如夫妇俩干脆认张幼仪为干女儿,从此两家人的亲缘更是不可阻断了。
回到上海的张幼仪,自然是事业顺利,当过女校的校长,做过百货公司的总经理,她把徐家和张家的钱汇合在一起,及时买进染料、棉纱等稀缺物资,赚了一大笔银钱。
在商界崭露头角,只是张幼仪的能力之一,更可贵的是她一直保持着朴实、善良、宽厚的心。
和徐志摩离婚后,她对徐家二老仍以女儿之责尽孝,甚至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徐父徐母和他断绝关系,把全部家产给了张幼仪,去投奔张幼仪养老。
徐志摩飞机失事,陆小曼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把通知消息的人赶出门外。
张幼仪让长子阿欢和八弟去收尸,以徐家义女的身份为徐志摩举办了体面的葬礼。
讽刺的是,徐志摩生前甚至没有参加张幼仪父母任何一方的葬礼,不顾夫妻情面,也不顾和张幼仪兄弟间的朋友情谊。
以德报怨,张幼仪做到了。
不止做到了,她还做得超乎想象。
除了孝敬徐家二老,张幼仪连徐志摩的遗孀陆小曼的生活也承担起来,给陆小曼生活费。
生活也许给了张幼仪许多波折,但她的善良温厚始终在那里,不经意在最黑暗的时刻,闪烁一下,照亮一方。
后来张幼仪去了香港,结识了苏纪之医生,两个同样温厚的灵魂彼此吸引。
爱情来得虽迟,但如醇酒愈加香浓,温情陪伴二十年,苏医生走了,张幼仪迁居美国,与儿孙团聚,安享晚年。
张幼仪一生有过撕心裂肺的痛,有过刻骨铭心的伤,但都被她骨子里那股深沉的韧劲儿消化掉了,留下了滋养灵魂的善良和坚持。
她做生意成功,侍父母尽孝,对前夫尽了仁义,对子女倾尽母爱。尽管不如同时代的出色女性那样常常被称颂,但她默默的幸福,也是很值得安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