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9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叶剑英说:“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大家都知道,“诸葛”指的是诸葛亮,这个“吕端”到底是谁?
毛泽东为何要用吕端来比喻叶剑英?
1、吕端其人
吕端出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父亲曾是后晋的兵部侍郎。后晋就是那个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建立的。
如此说来,吕端从小还是衣食无忧,书籍管够。没错,吕端从小显示出聪明伶俐的样子,“邻家孩子”的特质显现无疑。
长大后的吕端,进入了大宋的朝廷。
在宋太祖时期,吕端表现得中规中矩,但在大事上却很有主张。
宋太宗上任后,开封府尹是齐王赵廷美,吕端成为了开封府判官。赵廷美的亲密属下要求帮个小忙“想倒腾一些竹子”,这在当时是违法的。
吕端想来想去,开了绿灯,要给领导面子。后来,有人揭发了此事,吕端被贬。有人说,吕端好糊涂啊!他听到后只是笑笑。
因为,小事的处理上略显粗糙,不是很谨慎,吕端的仕途生涯就此起起伏伏。但是,起起伏伏的过程中,吕端还是不断向上的。
宋太宗赵光义对吕端挺能看得上眼,他想提拔吕端当宰相,不少朝臣大肆反对,理由是“吕端做事很糊涂!”太宗马上驳斥:“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从这话看出,太宗有意升吕端当宰相了。
可能有人会着急,怎么没看到吕端处理的大事?大事来了。
①、在吕端为相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982年,党项人李继迁造反了(西夏的前身),和宋军常常开战。
十几年后的一次战役中,李继迁的母亲被俘虏。如何处置?太宗和寇准商议,要将李继迁的母亲斩首示众。
很遗憾,这事并没有和吕端商议。当时的寇准也是宰相,是副相。
看到寇准从太宗处回去时,经过宰相府,吕端便和寇准聊上了:“皇上不让我知道一些事吗?如果是一般的事,不必告诉我。但是,如果是军国大事,应该告诉我这个宰相!”
寇准很为难,说还是不说?他想了片刻,认为宰相应该知道。
听完寇准的叙说,吕端摇了摇头:“这事你先别办,我要去找皇帝说说。”
很快,吕端面见了太宗:“昔日刘邦和项羽开战,项羽都不曾杀了刘邦的父亲和家人。刘邦说,请分我一杯羹!这说明,举大事者是不顾父母亲情的。你杀了李继迁的母亲,会更加坚定李继迁反叛你的心。”
好有道理啊!那怎么办?
吕端继续说道:“把老人赡养起来,然后召降李继迁。即使不降,李继迁也会挂念母亲,这要比杀了好用多了。”
太宗频频点头,然后采取了吕端的建议。后来,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就是因为奶奶在开封被赡养,就归顺了宋朝。当然,几十年后,李家人又反了,这就是后事了。
②、第二件重大的事情就是皇帝交接的时候
宋真宗赵恒
公元997年,宋太宗双脚一蹬,驾鹤西去了。此时,皇宫里暗流涌动,太监王继恩准备联合李皇后,换了太子,将楚王赵元佐扶上皇位。
吕端早就知道,王继恩等人野心不小。
太宗驾崩,王继恩以皇后名义来召吕端进宫议事。此时,吕端一切都明白了,马上做了这么两手安排,一是安排人将王继恩锁在阁内,并让士兵守好;二是火速进宫。
不出所料,李皇后果然说道:“按照规矩,应该是立长不立幼,你觉得呢?”吕端马上坚决回应道:“太子是先帝立的,先帝刚过世,我们就讨论换太子的事,是不是不妥当?此事关系国家前途啊!”
话已至此,李皇后不好再反对,只能同意。
当群臣来拜见新皇帝时,李皇后和新皇都坐在帘子后面,担心有诈,吕端不让大家先拜,而是提议先卷起帘子。
帘子卷起的一刹那,大家看得真真切切,就是赵恒。于是,吕端带领大家三跪九叩,高呼万岁。
就这样,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公元1000年,也就是宋真宗上位后三年,吕端去世了,年65岁。
当时和后来,对吕端的一致评价就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为何评价叶剑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
说完了吕端,我们说说叶剑英。
叶帅的一生中,很少直接指挥打仗,也没有特别经典的战役,他大部分时间都是担任参谋长等职务。
但叶帅有个很牛的本事,总能在纷纷复杂的环境中,发现关键之处,而且,面临大事,从不糊涂。
①、1935年,叶帅的一个举动,挽救了毛泽东等同志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的懋功地区会师了。
经过研究开会决定,将两支队伍进行合并,分成了左右两路军,然后北上。
张国焘不同意这个决定,为了平衡,让张国焘担任了红军总政委。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成为了红军前敌指挥部。这个前敌指挥部,徐向前担任总指挥,陈昌浩担任政委,叶剑英担任参谋长。
1935年9月8日,张国焘命令右路军停止北上,准备南下。这还了得?毛泽东、周恩来都给予建议,南下危害很大。张国焘不仅不听,而且电令陈昌浩率部南下。
这份电报,叶剑英看到了,他利用上厕所时间,把电报拿给了毛泽东看,并建议赶快离开。纵然经历无数,毛泽东也是一身冷汗,他知道,情况很危急,张是个敢下狠手的人。
毛泽东等人快速离开,和左路军一起北上了。
这一次,惊险万分,如果没有叶帅,不敢想象。
这以后,毛泽东多次说起这件事:没有叶剑英,就没有我们的脑袋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1962年9月开会时,就有了开头那一幕,毛泽东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口中的现代吕端,就是叶帅。
②、第二件重大的事情发生在1976年
1976年,三位国之栋梁去世,1月是周总理,7月是朱德,9月是毛泽东。
三位伟人去世后,国家面临非常复杂的局面,以江青为首的“集团”对国家的伤害非同一般。是叶帅为首的老革命,和宵小之辈们展开了博弈,并且大获全胜,让那个艰难的“十年”就此终止。
这功劳不是一般得大。
1977年,百业待兴,为了国家的发展,非得一位重量级人物带领大家前进。谁能担当重任?不是叶帅,也不是其他人,而是举重若轻的邓小平。
在这当口,又是叶帅等老一辈革命家支持邓小平,并在1977年恢复了邓公的党政军职务。
1978年之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这个时代的开始,谁说和叶帅没关系?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去世,享年89岁。或许,叶帅在一线指挥的经典战役没多少,但每每在关键的阶段,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还是教员的比喻恰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请记住叶剑英这个“吕端”,他在关键时刻的举动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