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公路修不通,这里就是我的墓地,而这把随身携带的铁锹就是我的墓碑”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慕生忠将军曾放出这样的豪言,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撂下如此狠话,他完成了青藏公路的修建了吗?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是全世界自然环境最严酷的地区之一,要想在这么严酷的环境中修建公路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谓难比登天。
为何如此说呢?
慕生忠第一次进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但通往西藏却没有一条公路,所有进藏的物资只能靠牲畜组成的运输队来完成。
这一年,慕生忠接到任务,要带领三万多牲口,数千名战士和驼工往西藏运送物资,这条路走下来可谓是惊心动魄。
以耐受力最强的沙漠之舟骆驼为例,运输队每行进1公里,就要留下十二具骆驼的尸体。
相当于西藏每接受一袋面粉,就要以一头骆驼的死亡为代价。
高寒缺氧,空气稀薄,雪灾严重,雷电频繁,死亡的阴影随时伴随着这支运输队。
他们走了四个多月,付出了近30名战士和驼工的生命,才最终到达拉萨。
慕生忠说,这条路走得太艰难了,我这辈子都不要再去西藏了。
慕生忠再次进藏
可是,天不遂人意,他就是和西藏有着不解之缘,没过多久,他再次接到了进藏的命令。
因为那时,西方帝国主义势力胁迫某些西藏的传统顽固势力,试图用断粮的方式把解放军挤出西藏。
告诫当地藏军和民众说,粮食你们可以随便吃,但是绝对不能卖给解放军,胆敢卖给解放军,就抓起来,目的就是让解放军知难而退。
当时在西藏的驻军有三万多,一旦断粮,结果可想而知。
得知这一情况的慕生忠,尽管知道路途凶险而艰苦,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再次踏上了进藏之路。
慕生忠想着,一回生二回熟,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进藏总比第一次好点吧。
于是就规划了一条相对稳妥的路线。
但是,他还是小看了险象环生的青藏线。
第二次进藏的路上,慕生忠甚至不得不专门成立了一支收尸队的特别队伍,抽出10峰骆驼专门托运同志的尸体。
运尸的人可以享受队长的待遇,每月发35元工资,这是当时运粮队最高的工资。
钱就是薄薄一张纸,风一吹就跑了,但同志的命就是大家伙儿的命令。
于是,大家争着参加收尸队,但加的工资,一分也不要。
尽管有着这样舍生忘死的精神,慕生忠带领的运输队还是在风雪中跋涉了一年3个月,才艰难地到达了拉萨,把只剩一半的粮食送到了当地驻军的手中。
这两次艰难的进藏经历,让慕生忠越来越意识到,修一条通往拉萨的公路的重要。
立志修公路的慕生忠
于是,慕生忠开始四处奔走游说,可是一没有科学探测,二没有经费支持,谁又敢贸然同意这个不可思议的想法呢?
刚开始确实没人敢点头,但是他的坚持感动了彭德怀。
但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都需要钱,只能为慕生忠争取到十个工兵,30万的修路经费,3000件铁镐和3000公斤的炸药。
这些人力和物资想在青藏高原上修公路是天方夜谭,因为啥呢?这些物资在当时也只能修城市里1.5公里的公路。
只有十个工兵这要怎么修?慕生忠可愁坏了,最后他想到自己运输队里的那1200名驼工。
但前两次进藏的惨痛经历,让这些驼工对青藏高原产生了不小的恐惧。
慕生忠一开口,这些驼工就炸开了锅,纷纷表示,这地界空着手走路都喘不上气来,还要抡着大锤干力气活儿,那不累死也得憋死。
如何才能消除这些驼工对高原的恐惧呢,慕生忠沉吟半晌说:“在你们走之前,我要请你们各位给我帮一个小忙,好不好?”
“请大家走之前,能帮我们每个人开出三分地来,好不好?”
驼工们为了能尽快离开这危机四伏的高原,都卯足了劲干活,结果只花了一天时间,就开出了27亩的菜地。
慕生忠简直乐开了花,对驼工们说:“你们干了一天多,每个人开出了三分多地,就在这2800米的地方,你们挥动着你们的铁锨,镢头,愣把这千年荒地开出来了,我看将来照样能够在这个地方挥铁锨,抡大锤、修公路”。
此时,大家才明白过来慕生忠的用意,我们不是不能在高原上干活,只是情绪上有点抵触而已。
而此时,慕生忠拿起了自己的铁锹,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他的铁锹上用烙铁烙着五个字“慕生忠之墓”。
所有人都被他的坚持和执着震撼了,感动了,都选择留下来修公路。
1954年5月11日,44岁的慕生忠带领着一千多名驼工,拿着铁锹,赶着木轮大车,热火朝天地开干了。
但干了两个多月,都干不下去了,因为没有科学测量,没有测量就意味着没有施工标准和方向,这怎么干呢?
修路再次遇到难题
慕生忠说,怕什么,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了。
于是,慕生忠又四处打探,找到了邓郁清工程师。
邓郁清看到现场后,连连摇头,表示就凭你们这30万块钱,这几千个铁锹,还有拉骆驼的农民、牧民,修便道都是笑话,也没有测量,何谈施工?
眼看着留不住人,慕生忠急得直抽闷烟。
忽然,他灵机一动,拉着邓郁清说“你走,我不拦着,可大老远来了,咱们上山看一趟总可以吧”。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邓郁清也不好拒绝,就跟着上了山。
但当真的看到山上一千多人在冰天雪地里奋力挥动着铁锹的场景,他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他突然意识到,西藏目前需要的并不是一条公路,而是一条救命的通道。
于是,邓郁清下定决心留下来和慕生忠并肩作战,这下大家更加信心满满了。
慕生忠交给邓郁清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修格尔木西上昆仑山的桥,这是第一道关口,这地方古壁陡峭,悬崖嶙峋,万丈深涧下是水流湍急。
要想过,只有架桥,而且慕生忠要求邓郁清必须三天内完成架桥。
当时,连最基本的水泥和长钉都没有,在如此悬崖陡壁上可怎么修?这下可把邓郁清急得彻夜难眠。
天刚微微亮,他就沿着峡谷开始实地考察。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考察了十几公里的峡谷之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
这条峡谷最窄的地方只有4米宽,经过仔细的计算,他认为只有用九根九米长的东北红松和少量的钢筋铅丝,再加上十名工兵和6个石匠,应该就能在三天之内架起原本需要12米长的青藏线上的第一座桥梁。
而事实证明,邓郁清算得没错,三天后他们果然完工!
他们没来得及庆祝,因为接下来的路更难走,那就是唐古拉地界,它是青海和西藏的界山,海拔5231米,是公路必须要通过的路段。
大战唐古拉
这个地方常年风雪交加,风大到什么程度?人站都站不住。
1937年,马步芳的3个骑兵团曾经行至唐古拉山脚下,突然遭到暴风雪袭击,全军覆没!
慕生忠对所有人说:“我们的队伍能钻地,能上天,一定要把唐古拉踩在脚下,胜利就在眼前,就是死,头也要向着拉萨!”
抱着这样的决心,慕生忠带领着整个队伍,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殊死决战,总算拿下了唐古拉山。
公路修好的那天,慕生忠给彭德怀发了电报,彭德怀既吃惊又感动,立即回复说,从现在开始。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你要多少,我支持多少。
与此同时,还给慕生忠下达了一个新的任务,就是在开辟青藏公路的同时,向北再开出一条从格尔木到敦煌的公路。
这条路要穿越戈壁,通过上百里的盐湖地带,任务不是一般的难。但此时穆生忠分身乏术,他需要再找一个人帮忙。
敦格公路
思来想去,找到了时任可可西里转运站的站长齐天然。
他对齐天然说:“天然同志,再开一条敦格公路,我想交给你去完成。这个任务很重,我没有钱,没有人,只有要求,我把路修到拉萨的那一天,你的路也必须修到格尔木,不知道你有没有胆量接一下这个任务”。
齐天然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我修到哪里修不动,我就死在哪里。定个橛子做记号,你再派人接着修就是了”。
听到这话的慕生忠激动不已,大声地说:“你死了,我给你树碑立传”。
于是,齐天然接下任务开始修建敦格公路。
修这条公路,最大的难题就是方圆5800平方公里的盐湖,对于盐湖,当时他们基本没任何资料可以参考。
站在百里盐湖旁冥思苦想的齐天然忽然注意到,湖面上有一层坚硬的岩盖,上面布满了凹凸不平的溶洞。
齐天然就想了,如果把盐填到溶洞里边,再把盐湖里浓浓的卤水撒到上面,那不就能够当做道路使用了吗?
这个看似无奈之中的发明,竟然真的成功了!
公路顺利通过了31公里的盐湖湖面,直到今天,万丈盐桥依然是青海一绝。
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齐天然发明的这种填溶洞和卤水补裂缝的方式,至今还仍是沿湖路段用来修补路面的唯一方法!过这个路段,限速80公里。
就这样,1954年12月15日,慕生忠一路风尘,一路欢喜地到达拉萨的布达拉宫。
与此同时,敦格公路也传来喜讯,齐天然带领的施工队也如期到达了格尔木。
据说,敦格公路修成的那一天,齐天然很是激动。宰牛备酒准备在敦格公路和青藏公路的交汇口上召开庆功大会。
然而。真到了那一刻,他却靠在汽车轮子上睡着了,这一睡就是一天一夜,当他醒来的时候,以为庆功大会已经结束。
可是没想到的是,战士们和驼工们却说,牛肉煮熟了还没吃,青稞酒也没有打。只等着您醒过来。
听了这话,齐天然愣住了,看着这些生死与共的战友,他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1954年12月25号,盛大的通车典礼在拉萨城区举行,他们全体人员受到藏族同胞最热情的欢迎。
由于路况稳定,青藏线成为通往西藏的主干道,在之后的50年间,青藏公路担负着共和国进藏85%,出藏90%的物资运输。
这条公路汇聚了慕生忠和多少战士的心血和智慧,这不仅是一条公路,还是通往西藏的生命之路!为他们点赞。
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