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13日,以英美法德俄日意奥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八国联军”侵略到北京城下,进攻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随即英军率先由广渠门破门而入。
8月15日,北京失陷,几乎是与此同时,西太后慈禧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在出逃时指定李鸿章为与列强议和的全权代表。
其实八国联军侵华这个事李鸿章全程没有参与,因为当时李鸿章才担任两广总督不久,正在两广禁赌打黑,搞得那叫一个大杀四方。
然而战事一起,慈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调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晚清时期,从广东到北京这段路并不近,李鸿章当时已经77岁高龄,乘轮船走到上海的时候,就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延迟北上的速度,其部下和亲近的人都劝他不要北上,以免成替罪羊。
然而随着八国联军不断向北京进发,北方局面实在是无法收拾,慈禧便连续发电给李鸿章,催其北上主持局面。
8月15日北京沦陷,慈禧出逃,李鸿章于9月29日抵达天津,10月11日进入北京,正式接受议和事宜(割地赔款)。
对于西方侵略者来说,仿佛也更喜欢与李鸿章来谈,到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议和大纲”上签字。
消息传出,举国声讨,纷纷骂李鸿章是和秦桧一样的卖国贼。
因为李鸿章身上顶着的压力太大,在与列强谈判时,急火攻心,甚至开始咳血,为了能够促成此事,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和各国代表争来争去。
当时各国代表直接提出10亿两白银的赔款,李鸿章躺在病榻上,指挥其他官员据理力争,最后达成了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的《辛丑条约》。
在李鸿章的从政生涯中,签了很多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件,其中不乏类似《马关条约》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但是要说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当属《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也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在签订最后一份卖国条约后,李鸿章终于油尽灯枯,死期将近,在人生的最后关头,李鸿章给逃到西安的慈禧和光绪写了最后一份奏折,里面动情地写道:“奏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遗疏,仰求圣鉴事……属纩在即,瞻望无时,长辞圣明,无任依恋之至。谨叩谢天恩,乞皇太后、皇上圣鉴。”
慈禧太后在回京途中看到李鸿章的奏折,当即感动得热泪盈眶,对身边人说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第二天,慈禧就接到了李鸿章去世的消息,当即“震悼失次”。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李鸿章曾经与慈禧传出过绯闻,1898年10月,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李鸿章时说道:“中国总统李鸿章到访。”
按理来说《纽约时报》是一个相当有影响力的报纸,不应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把一个刚丢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职务的人称为总统。
更让人唏嘘的是,当时美国不少小报对于李鸿章的报道更是吓人,直接说李鸿章与慈禧已经秘密结婚了,编得那叫一个有鼻子有眼的,时间、地点、人物都一应俱全,甚至连他们度蜜月的事情都编出来了。
之所以会闹出这样的笑话,有人解释称是李鸿章到外国时穿着黄马褂,不明就里的美国人误以为是龙袍,因此传出了慈禧与李鸿章结婚的乌龙新闻来。
尽管这是一条乌龙新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慈禧与李鸿章主仆二人还是有着长达二三十年的政治同盟关系的,他们共同开创了同治中兴,又几乎是一块断送了晚清的活命,因此,在得知李鸿章去世时,慈禧难免有“兔死狐悲”的失落。
慈禧在咸丰朝时虽然深受咸丰帝的恩宠,并一度干涉朝政,但是那并不属于她的时代,直到1860年,咸丰帝为避英法联军锋芒躲在热河,次年病逝,慈禧当即联合小叔子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得以垂帘听政,真正登上政治舞台。
几乎是与此同时,李鸿章受命组建淮军,在其恩师曾国藩的支持下,迅速建军完成,不久被推荐为江苏巡抚,在上海抵抗太平军的进攻。
因为曾国藩思想守旧,更喜欢传统的打法,李鸿章则更能接触外来事物,在上海站稳脚跟后,立刻让淮军跟洋人学习,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人帮助训练军队,淮军战斗力大大提升。
在后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的淮军得以施展拳脚,先后打下苏州、常州等重要城市,肃清苏南的太平军势力,风头比曾国藩的湘军更盛,清廷似乎也更有意扶持李鸿章而掣肘曾国藩。
1864年,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次催促李鸿章率淮军前往会攻,李鸿章考虑到与曾国藩的师徒关系,最终选择按兵不动,眼见湘军拿不下,朝廷催促得急,李鸿章也只是派出一些炮兵去助阵,而未率大军攻城。
成功镇压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为成就圣人名,为避免功高震主,主动裁撤湘军,相比于曾国藩那种瞻前顾后,李鸿章则直接表示内忧外患之际,不可自废武功。
果然在第二年(1865年),清廷支柱僧格林沁在镇压捻军时与山东菏泽全军覆没,朝廷即调曾国藩督师北上,结果历时一年半而没取得效果,清廷不得不派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去剿捻。
李鸿章出面后,很快将捻军剿灭,清廷授予李鸿章湖广总督。
应该说,李鸿章确实是个能人,曾国藩摆不平的事,李鸿章能摆平,曾国藩看不透的事,李鸿章能看透,虽然以镇压农民起义而闻名,但是在洋务等方面都有建树,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不少推动作用。
然而清廷很快发现,对洋务比较热衷的李鸿章似乎在外交方面更厉害,这一点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就已经展露出来。
李鸿章自淮军开赴上海后,便见识到洋人的厉害,从而产生了“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对淮军进行改革,在攻打苏州时,李鸿章还利用常胜军(外国雇佣军)将领戈登做说客劝说苏州太平军守将投降,然后又突然杀降,让戈登很生气,到处找李鸿章的麻烦,这时李鸿章又利用洋人赫德出面,巧妙地平息了此事,并将常胜军解散。
1870年,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利,清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接替曾国藩解决天津教案,很快得以解决,李鸿章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
遥想当年年仅20岁的李鸿章进京考试,少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曾写下这样一句:“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如今大概都已实现,此时的李鸿章逐渐进入后清廷的权力核心,被称为中兴之臣。
在李鸿章向上爬的过程中,慈禧也在掌控更多的权力,在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朝局之变,将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处大臣全班罢免,彻底称为清王朝的主宰者。
很多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认为慈禧对同治中兴是有一定推动作用的,事实上自1864年到1894年这30年间西方列强几乎是同时在进行政治革命运动,美国爆发南北战争,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沙俄进行废除农奴制运动等等,与此同时,清政府也进行了洋务运动这样较为浅显的革新,使得清政府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1883年到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中法之间在军事上互有胜负,在晚清遭遇外地入侵时鲜有的高光时刻。
清政府真正开始彻底走上下坡路,则是从慈禧彻底掌权开始,本来中法战争中,清政府还占据优势,但是刚刚掌权的慈禧却迫不及待地主张“乘胜即收”的策略,让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使得法国获得不少侵略利益。
签订卖国条约是一件很不讨好的事情,李鸿章自然也是极为要面子的人,他也想清政府能够强起来,不受欺辱。
为此,李鸿章掌权后,便开始推动海军建设,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亲自着手筹办北洋水师,但是一直到中法战争之前都没有太大起色,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的马尾海战中,仅仅30分钟海战过后,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引发清廷震动,自此下定决心搞海防。
经过四年大肆采购西方先进炮舰,到1888年,北洋水师于山东威海正式成立,以排水量来说,北洋水师的实力曾被当时美国人评选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北洋水师建成后,考虑到日本一直挑衅中国,李鸿章也有意让北洋水师露露脸,在1891年对外大规模检阅,并于1891年6月28日赴日本马关,极大地刺激了日本。
1892年伊藤博文担任日本首相后,第一个施政方案就是计划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以赶超清政府,当时日本天皇更是表示,要勒紧裤腰带,一天只吃一顿饭,攒钱买军舰。
当时日本为了购买吉野号,因为财政不够,日本政府就发动民众捐款,短时间内日本就凑够了买三艘吉野号的钱。
在日本大肆扩充军备的时候,李鸿章早就察觉日本有侵略中国的野心,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乃是“中土之患”。
然而与日军扩充军备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清廷实施了一个停购海军军火两年的方案,就连当初答应每年给海军400万两白银的经费也难以得到保证。
因此,自1888年北洋海军建成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6年时间里,北洋海军竟然未购买一艘军舰。
在如此关键时刻,为何清廷却不拨钱出来搞海军了呢?
原因是1894年,是慈禧六十大寿之年,想要给自己办一个隆重一点的生日宴会,当时光绪虽然亲政,还未完全掌握政权,也极力讨好慈禧,因此这个生日宴搞得极为铺张浪费。
甲午战争爆发后,光绪等人主战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慈禧也并未把日本人放在眼里,也主战,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将这部分钱拿来当作军费时,慈禧却大发雷霆,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让整个清廷上层统治者都没有想到的是,清军在与日本这个“蕞尔小国”的战争中一败涂地时,慈禧为了不影响自己的这次生日宴会,寻求立刻结束战争的办法。
之前吵着“不准有示弱语”的慈禧,立刻变成主和派,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无论如何也不要再扩大战争。
李鸿章的想法是“避战保舰”,结果却是北洋水师停在威海卫家门口,被人架着炮打,最终全军覆没。
1895年3月,在日本拒绝了清廷派出的其他议和大臣后,慈禧便任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乞和,比较讽刺的是,谈判地点就选在马关,这便是北洋水师建成后到日本耀武扬威的地方。
谈判的过程是复杂的,李鸿章能够腾挪的资本有限,据说就连与清廷的密电也被日方破译,日本抓住慈禧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停战的心态,狮子大开口,在李鸿章挨了日本激进分子一枪后,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不但需要放弃对朝鲜宗主国地位,还要赔偿给日本2亿两白银等条款。
李鸿章也是一个要脸面的人,在谈判的最后关头,曾老泪纵横地说道:“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这番折辱,甚至让李鸿章发誓“终身不履日地”。
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后,消息传回国内,其政治声誉急转直下,舆论不敢指责慈禧为办生日宴会而耗尽国库,但是却将矛头直指李鸿章,就这样李鸿章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了丧权辱国的替罪羊,被解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
自李鸿章从政以来,从来没有遭受如此严重的政治挫折,那时间真是墙倒众人推。
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创办强学会,掀起维新变法的高潮,李鸿章也倾向于变法,为此拿了一些钱让人送去,却被人拒绝了,当真是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
曾几何时,李中堂的府邸是如何的车如流水马如龙,前来走关系的各级官员那叫一个络绎不绝,现在给人送钱,人都嫌他的钱脏,这种心理落差,懂的人大概都懂。
1896年,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远离清廷权力中枢的李鸿章作为头等专使前往祝贺,并借此机会到欧美各国考察了一番,在德国会见了铁血宰相俾斯麦,到英国见到了维多利亚女王,后来还横渡大西洋到了美国,最后经加拿大回国。
当邮轮途径日本横滨时,日本政界也准备了一场热烈的欢迎仪式,但是李鸿章坚持不登日本,由于需要换乘轮船,需要用小船摆渡,当李鸿章看到摆渡船是日本船时,无论如何也不肯上去,最后没有办法,两艘换乘的轮船靠在一起,在中间架了一块木板,当时已经七旬的李鸿章,步履蹒跚,一点点腾挪了过去。
1900年初,两广局势不稳,革命党人的活动十分频繁,大有脱离清廷不受控制的趋势,因为两广多事之地,康梁余党、孙文革命势力都聚集在两广,英法也打算进一步扩张势力范围,甚至有将两广从清廷中独立出去的打算,因此,没有大臣愿意前往,这时慈禧想到了大清裱糊匠李鸿章,启用李鸿章为两广总督。
已经77岁高龄李鸿章临危受命,抵达两广后,大开杀戒六个月,震慑四方,维持住了广东的局面。
当然,李鸿章此行也遇到了很多危险,当时有人甚至要直接暗杀掉李鸿章。
李鸿章的这一番作为让人意识到这个老人还是有点能力的,因此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西方列强策划两广独立,邀李鸿章来当大总统,却并未被李鸿章接受。
当八国联军打到北京,慈禧携光绪帝出逃后,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李鸿章,一纸任命又将李鸿章从两广调回,让其负责处理善后事宜。
可以说,慈禧执掌清廷以后,犯了很多错,都是让李鸿章来背锅,但是八国联军侵华这件事却跟李鸿章没有任何关系,当时他已经远离清廷权力中枢,并未参与决策,然而慈禧还是一副:“这个锅很大,希望你能背一下!”的决绝态度让李鸿章北上背锅。
李鸿章虽然有所犹豫,最终还是在北京沦陷后,拖了病躯赶回北京,签订了其人生最后一个卖国条约,最后一命呜呼。
当得知李鸿章病逝的消息,慈禧哪里会不伤心,整个大清还有谁能像李鸿章这样赶着背锅、甘于背锅、敢于背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