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12日,一位一生戎马戍边的将军,长逝于广州。遵其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洒在新疆天山,永远守护着这片他奋斗过、坚守过的土地,守着祖国的西北边疆。同时天山的皑皑白雪也在守护着这个纯洁而又忠贞的灵魂。
愣头小子进化史
王震,原名王正林,出生于湖南浏阳农村的贫苦农家。当时人民被压在社会的底层挣扎求生,在困苦压迫中长大的王震深知底层人民的悲哀。
正是这段经历,让这个倔强不服输的愣头小子将解放劳苦大众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
1922年,14岁的王震怀着满腔热血和坚定信念参了军,但当枪口对上了自己的同胞,当打仗成为争权逐利的工具,他失望离开,辗转之下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成为铁路工人后,他发现工人们也是被压榨的底层,他组织起一批工人与资本家对抗。后来,一次机会,让他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少年萌生加入共产党的念头。
而一个人的出现,让王震更加坚定了想加入这个革命的党的念头,这个人就是青年毛润之,即后来的毛主席。
这两人是如何相识相知的,为何王震能让毛主席为他开了持枪见主席的先例,并下了“王胡子不会害我,解枪就不用了,别拿原子弹来就行”的特令呢?
初识互相欣赏,深交并肩作战
1925年8月,担任铁路工人纠察队小队长的王震接到上级任务,要求他护送一位叫毛润之的先生安全抵达长沙。
就这样17岁的王震见到了32岁的毛润之。在火车上,三十而立的毛润之与王震等人讲革命思想,这让本就对此感兴趣的王震听得津津有味,毛润之简明扼要的讲解令他茅塞顿开。
他心中原本一知半解的革命此时燃起一把指路火把,让他更加坚定和明确的认准革命和共产党,也为他两年后成功入党奠定了基础。
而那时的毛润之也注意到了这个听得入迷的青年,他兴致勃勃问他姓名,那时王震还未改名,他板板正正地表示,自己叫王林正。润之问他为何参加革命,王震答道“为劳苦大众的解放”。
这一句话让润之如觅知音,他激动地说:“对头。工人阶级就像你们铁路上的火车头,不过你们不仅要让列车前进,还要拉起中国的劳苦大众,拉起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拉起伟大的中国一同前行。”
这便是润之与王震的初识,一个先行者与一个新血液的互相欣赏。
1930年,王震已崭露头角,毛润之也成为了更加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再次见面两人已成为并肩作战的战友。
当时毛润之陷入敌军的重重围剿之中,王震率领游击队打入敌军腹部,为他解围。在此之前润之就听说过有个“王震”打仗很是勇猛强悍,于是借此次机会特意来看看这个救了自己的“王震”究竟长啥样。
见面后,润之感觉面前的硬朗青年很熟悉,便试探性地询问道:“你是不是叫做王正林?”
王震此时才知道自己当年护送的毛先生便是红一军的毛政委,而毛政委竟然还记得自己的本名,他激动的点头。
自此之后,二人的交集越来越多,感情也更加深厚。后来,王震将几个县的游击队整编,组成湘东红军独立师第三团,成为红军的正规军队。
而此时的王震成为这位毛政委的坚定死忠粉,坚决秉持他的十六字秘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扎、敌疲我打、敌退我进”。
在实战中,他也验证了这十六字战术的正确性,就这样,彼此欣赏彼此信任的两人用各自的行动互相支持对方不断追求革命的道路。
从将军到农民,从南泥湾到天山的“农司令”
王震将军与土地的不解之缘起于1941年,当时敌人封锁陕甘宁边区,企图困死红军。为了应对敌方的封锁,毛主席下令,开垦南泥湾。
面对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毛主席第一个想到了王震,而王震也主动接下这一任务,率部进驻南泥湾,为革命驻守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
就这样,面对3月的寒风和南泥湾顽固的土地,王震决心在此安营扎寨,一面回击敌人的突击,另一方面开展大生产运动。
他身先士卒,喊着“一把镢头一只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带领战士一同开荒,同吃同住同劳动。
用了两年的时间,他们征服了这片原本荆棘满地的荒山野林,也击退了野心勃勃的敌人。两年的时间王震将军的手从布满水泡变成一手老茧,南泥湾从“处处是荒山”到“陕北好江南”。
他不止为革命守住了“南大门”,也为部队提供了一种新的建军、养军策略:既能战场冲锋,也能下地犁种,而这一方法后来也用到了新疆。
1949年3月,王震主动请缨进军新疆,他铿锵有力而又坚决:“我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还未解放的地方,我要到新疆去,解放、开发,发展那里。”
面对复杂混乱的新疆局势,王震将军义无反顾,真正将“解放劳苦大众”作为毕生的追求和信念。
1949年10月,在主席的千叮咛万嘱咐中,王震率领8.9万人进军新疆。面对复杂局势,王震将军果断采用雷霆手段围剿当地土匪、叛乱分子。
当时王震将军并未一棒子打死所有土匪,提出“对这些土匪若能争取便尽可能地争取过来,让他们走正道,若实在争取不过来,那就用大炮来跟他们讲道理,用刺刀去教训他们。”
12月为了让和田人民尽早解放,十五团1803名战士从阿克苏出发,用了15天的时间徒步跨越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胜利解放和田。
而后王震将军一纸“十五团驻和田万不能调”的军令,让着一千多名战士自此扎根边疆,屯垦戍边。
而这群战士也在毛主席“你们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的命令就地转业,成为第一代沙海老兵。
他们屯垦戍边,将戈壁变良田,把荒漠变绿洲,他们一直都秉持着一句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现在和田四十七团的沙海老兵们已经全部离世,而他们的子女一代代地传承着他们的精神,仍然子子辈辈守在这片广阔的中国大地。
现在美丽的伊犁,迷人的赛里木湖,热情洋溢的吐鲁番,都离不开王震将军当初的坚持和老兵们的坚守。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仅用四年时间,新疆工业生产总值便达到49年的36倍,而王震将军的农垦之路还没有停止。
让敌人闻风丧胆,“王胡子”是如何进化的
说到“王胡子”,那是令敌人都闻风丧胆的名号,关于这个外号的来历,不得不提到共产党史上的“第二次长征”。
1944年10月,王震接到任命,率领三五九旅南下作战,这一路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也要面对艰苦的环境。
一路的风餐露宿和饥饿难免动摇人心,为了激励战士们,王震立下誓言:“如果我没能完成上级交给我的任务,我的胡子就不刮了,咱们一定要成功返回延安,去见毛主席!”
这一句话,王震整整坚持了近两年的时间,这期间王震率领三五九旅跨越半个中国,途径8个省份,跋涉两万余里,经历大大小小300余次战役,突破敌军100余道封锁线。
终于率部返回延安,在得知王震回来的毛主席第一时间出来迎接。但站在他跟前的是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大胡子。
毛主席看着眼前的王震,眼眶红了,只能哽咽道“辛苦了,王震同志!”王震却咧着嘴对着毛主席一笑“您不必多虑,这点苦不值一提。”
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直接让毛主席禁不住热泪盈眶,至此,“王胡子”便流传开来。
“王胡子”骁勇善战,他在战场上的那股子拼命的劲头,让敌人不敢与之抗衡。毕竟敌人没见过哪个将领敢扛着棺材上战场。当时,王震经常说:“我带头冲在前头,死也是我先死,若我死了就把我装在这棺材里”。
这话带给我们战士的是信念加持,带给敌军的是无边压力。正是这半生的戎马经历,让“王胡子”的名声远播千里,也真正坐实了王震“军神”的称号。
王震将军的一生,困于年少穷苦,发于党的号召,而后穷极一生都在为解放天下穷苦之人而奋斗。
他为革命奉献终身,在弥留之际,他留下遗愿,捐献自己的眼角膜,将自己的骨灰洒在天山。
他终其一生都在守护,现在他永远留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守护着这大好河山,而天山也在默默守护着他忠诚纯净的灵魂,这才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党的干部,学习的榜样。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