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遗体火化前,妻子邓颖超悲痛万分,对火化提出了一个要求

2022年10月15日00:44:03 历史 1094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享年78岁。周总理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得知他病逝的消息后,举国默哀,哀悼敬爱的人民总理。

周总理病逝,最伤心的当属邓颖超了,她悲痛万分,迟迟不愿接受丈夫病逝的事实。周总理和邓颖超是一对恩爱模范夫妻,在一起风风雨雨经历了几十年,真正做到了恩爱一生,始终如一。

周总理遗体火化前,妻子邓颖超悲痛万分,对火化提出了一个要求 - 天天要闻

当周总理的遗体火化时,悲痛之中的邓颖超对负责火化的工作人员提出了一个要求,一共四个字:安全、完整!邓颖超提出的4字要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恩爱一生的夫妻

周总理与邓颖超相识于1919年,那年夏天,周总理来到了曾经的母校天津南开学校,发现有一位女学生在台上演讲,那人正是邓颖超。年仅15岁的邓颖超身穿白衣黑裙,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看着台下的观众,满怀激情地演讲,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天津的爱国学生运动中,周总理和邓颖超是冲锋在前的战士,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是一对志气相投的朋友。青年男女之间,特别是志趣相投的青年男女,往往会相互爱慕,这是人之常情。

周总理遗体火化前,妻子邓颖超悲痛万分,对火化提出了一个要求 - 天天要闻

那时候,周总理和邓颖超都怀着一颗激情的心,在交往中相互爱慕,经常书信往来。1920年11月,周总理前往法国留学,与邓颖超短暂分别。二人虽相隔千里,彼此间并没有中断联系,凭着鸿雁传书,彼此交流思想,感情更加深厚了。

在共同追求,探知真理的过程中,周总理和邓颖超在那种纯真,志同道合的通信中定情了,彼此爱慕对方。周总理从法国留学回国后,立即进入了繁忙的革命工作中,1925年8月,在广州一间极其简朴的房子里,在亲友的见证下,周总理和邓颖超结为夫妻,成为并肩作战的革命伴侣。

在那白色恐怖的地下斗争中,周总理夫妇不怕危险,坚定信仰,顽强斗争,期间虽聚少离多,屡经颠危,夫妻二人的感情和革命斗志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坚定牢固了。

战争时期,由于工作的需要,周总理夫妇经常分开工作,但他们无论何时,都是心心相印,首先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对方,彼此间相互关怀、安慰、思念,这是一对令人感动、羡慕的夫妻之情。

周总理遗体火化前,妻子邓颖超悲痛万分,对火化提出了一个要求 - 天天要闻

红军长征期间,周总理病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在周总理最脆弱的时候,邓颖超赶了过来,守在他身边三天三夜,寸步不离。在邓颖超和医生们的精心照顾下,周总理转危为安,挺过了这一劫。

革命战争胜利后,周总理和邓颖超定居在中南海西花厅,夫妻二人以“ 互爱、互敬、互勉、互让、互谅、互助、互学 ” 为准则,相携相伴,以感情和政治相互渗透、结合,有红叶、海棠花、书信相互慰藉。

周总理遗体火化前,妻子邓颖超悲痛万分,对火化提出了一个要求 - 天天要闻

特殊时期,周总理的情况很困难,邓颖超全力支持他的工作,夫妻二人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非常大的贡献。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病逝,根据他的生前遗嘱,将其骨灰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周总理和邓颖超是一对恩爱的模范夫妻,二人相互扶持,携手度过了一生,令人羡慕。

周总理火化,邓颖超提出一个要求

1976年1月5日,医护人员给周总理做了最后一次手术,手术后,他呼吸微弱,处于半昏迷状态。此时,医护人员明白,周总理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都安静地守在病房中,观察他的情况。

7日上午11点多,周总理从昏迷中醒来,睁开眼便认出了医生吴阶平,用微弱的声音对他说:我没事了,你去照顾其他病人吧。说完不久,周总理又陷入了昏迷状态,到8日上午,医生发现他脉搏转弱,专家们尽全力抢救,不放弃一丝希望。

周总理遗体火化前,妻子邓颖超悲痛万分,对火化提出了一个要求 - 天天要闻

周总理的保健医生张佐良回忆:抢救到上午9:40左右,周总理的脉搏已经停止了,脸色开始发黑,手臂皮肤变凉,渐渐停止了呼吸。尽管如此,吴阶平医生并没有让医护人员停止抢救,他希望能够发生奇迹。

又经过十几分钟的抢救后,几位在场的专家与吴阶平商议后得出结论:抢救工作可以停止了,撤掉了周总理身上的全部医疗仪器,准备了新床单将他的全身覆盖起来。

周总理病逝的消息,在当天属于机密,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医院吊唁过后,将他的遗体放在了北京医院的太平间安置。当天晚上,理发师朱殿华接到通知,来到北京医院的太平间,给周总理来最后一次理发。

周总理病逝的第二天,邓颖超前来向爱人做最后的道别,那天,邓颖超满脸沧桑无力,以泪洗面,迟迟不愿接受丈夫病逝的结果。邓颖超是周总理最亲近的人,送给丈夫的花圈中,写着“悼念恩来战友,小超默哀”10个字,充分体现了二人至亲至爱的战友、夫妻之情。

周总理遗体火化前,妻子邓颖超悲痛万分,对火化提出了一个要求 - 天天要闻

火化周总理的遗体前,现场许多人不愿接受这个现实,纷纷要求不要火化周总理的遗体。生前,周总理早已经定下来遗嘱,要求死后火化遗体,将骨灰撒在祖国山河大地上。最后,在邓颖超的要求下,周总理的遗体进入了火化间,待一切工作完成后,就开始执行火化任务。

火化周总理的遗体前,邓颖超提出了一个要求,她说:完整、安全。

邓颖超的4字要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根据相关解释,安全指的是周总理的遗体火化前、后,要将火化炉清理干净,不留骨灰。完整指的是周总理的遗体火化完成后,要全部、完整地放在一个骨灰盒里。

周总理的遗体火化完成后,根据邓颖超的要求,放在了骨灰盒里,清理了火化炉。最终,经过邓颖超的同意,周总理的骨灰撒在了北京上空等四个地点。

周总理遗体火化前,妻子邓颖超悲痛万分,对火化提出了一个要求 - 天天要闻

撒骨灰前,工作人员担心邓颖超身体情况,提出要替她捧骨灰盒。邓颖超摇了摇头说道:让我捧吧,这是我与恩来最后一次在一起了。

年事已高的邓颖超不具备上飞机的身体条件,到飞机场后,将骨灰交给了张树迎等人,握着他的手说:这次任务全靠你们了,我代表恩来同志感谢你们了。

结语

周总理病逝,那是全党、全中国人民的损失,一颗巨星就此陨落了,直到如今,人民依旧怀念他。

我们敬爱周总理,不仅仅是因为他身居高位,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更是因为他那高尚的人格,对爱情的忠诚如一,对人民的关心爱护,他是一位完人,身为总理,没有留下自己的子女,却时时刻刻为千千万万的子民服务,我们永远怀念他。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张宝通:新陕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 - 天天要闻

张宝通:新陕合作打造“一带一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

在陆权时代商贸大通道在陆地上,以丝绸之路为代表,国际化大都市在内陆,以汉唐长安为代表。在海权时代商贸大通道在海上,国际化大都市在沿海。现在进入海权陆权并立的时代,国家提出“一带一路”,要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宋王朝全面推行新法:熙宁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 - 天天要闻

宋王朝全面推行新法:熙宁改革的历史背景与深远影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以其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和政治制度创新而闻名。在这一时期,尤其是在宋神宗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外压力,改革的呼声愈发强烈。熙宁四年(1071年),宋王朝开始全面推行新法,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
沙和尚原来是什么身份 - 天天要闻

沙和尚原来是什么身份

根据小说《西游记》的记载,沙和尚原来是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因为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玉帝贬下凡间,在流沙河为妖,甚至还要派遣飞剑去刺他!根据当代文学家对小说《西游记》的研究,沙悟净的卷帘大将是属于玉皇大帝的贴身保镖,执掌玉皇大帝的贴身
从皇商到破落户:《红楼梦》中薛家“商业帝国”崩塌之谜 - 天天要闻

从皇商到破落户:《红楼梦》中薛家“商业帝国”崩塌之谜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在《红楼梦》构建的那个繁华与衰落交织的世界里,薛家,作为金陵四大家族之一,曾经以皇商身份坐拥巨富,其财富之盛,令人咋舌。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商业家族却逐渐走向了衰败,从富可敌国的皇商沦为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