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0月19日,十四届一中全会召开,朱镕基连跳几级,由中央候补委员跃升为政治局常委。当时不少媒体都称他为政坛的一匹“黑马”。也有一些人认为朱镕基升迁太快,提出要“多考察、多听意见”。
对此,邓小平十分坚决地说:“我们党现在和将来都需要一批党性强、懂经济、思想开放、富于创新、任劳任怨的领导干部,这样的同志现在还不多,朱镕基就是这样一位同志。他从地方到中央作出了不少成绩,党和人民都见到的。一些同志应当把偏见收起来,一大批新的能献身于党的事业的好干部就在眼前。”
邓小平也由此被称为朱镕基的“伯乐”。其实,他对朱镕基的考察,从1988年就开始了。1986年夏天,为了进一步推动干部年轻化,许多老同志都主动退了下来。不久后邓小平也提出来自己要在“十三大”上“全退”。后来在聂荣臻等人的劝说下,邓小平保留了军委主席一职,处在了“半退休”的状态。有了更多的时间之后,邓小平每年都会带着自己的家人回上海过春节。
1998年春节的时候,朱镕基刚担任上海市市长不久,在接待邓小平的时候,他汇报完工作之后,还谈了自己对上海教育、民生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规划。朱镕基的汇报十分实事求是,没有任何的浮夸,不仅接地气,还很富有远见,邓小平十分满意。之后朱镕基又先后三次接待邓小平,并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搞起了浦东开发,上海的经济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上海的这些变化,邓小平都看在了眼里,他对朱镕基的才干十分欣赏。在视察首都钢铁公司时邓小平就说:“我不懂经济,但是我能听懂。我们选干部,还要选懂经济的,朱镕基就懂经济。”为了给朱镕基提供更宽广的舞台,邓小平力排众议,把他调到中央,担任政治局常委,不久后出任国务院副总理,6年后出任总理。事实证明,邓小平看人的眼光很准,朱镕基确确实实是一位好干部,好总理。
他上任的时候,全国一万多家国有企业当中,超过一半是亏损的。朱镕基经过调查后总结出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三个主要原因:一是重复建设,浪费资金;二是为了搞“政绩”盲目建设;三是人员膨胀,人浮于事,相互扯皮。随后朱镕基开始下大力气对国有企业进行整顿,同时还对行政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有的部门被合并,有的部门被裁撤。
对国企的整顿和对行政机构的改革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他们纷纷跳出来反对,用各种方法施加阻力。对此朱镕基表态说:“我是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的,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后朱镕基以极大的魄力完成了国企的整顿和行政机构的改革,全国各地共精简行政编制115万人。
通过整顿国企增加了国家的收入,这为后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行政机构改革去掉了冗余的部门和人员,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提高了办事效率。除了在经济方面展现出来的才华和魄力之外,朱镕基还以铁腕手段反腐。早在主政上海期间,他就曾经说过:“我是一个孤儿,从小没有父母,我不怕得罪人”。
查出陈希同贪污腐败案后,朱镕基极为震怒地说:“反腐败要先打老虎后打狼,对老虎绝不能姑息养奸,我这里准备了100口棺材,99口留给贪官,一口留给我自己!,无非是个同归于尽,却能换来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和老百姓对我们事业的信心。”厦门远华走私案爆发后,朱镕基亲自督办,表示: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最终600多名涉案人员被审查,近300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多名罪大恶极的贪腐官员被判处死刑。
朱镕基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格,每次外出考察,他都是和随行人员一起吃自助餐,自己拿盘子盛饭菜。对于自己的亲属,也一直从严要求,一再叮嘱他们要“做清白的人,做干净的人,说老实话”。朱镕基9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在伯父的照料下长大。他当上总理后,堂兄朱经治提出请他给自己写一幅字,镕基都没有答应。
2000年3月,一位丹麦记者问朱镕基,离任之后最希望中国人民记得的是哪个方面,他答道:“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退休后的朱镕基总称自己是“一介草民”。但人民心中有杆秤,他的功绩,必将被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