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秋朱仲丽回乡探亲,主席:可以代我去看看杨开慧的母亲吗?

2022年10月13日23:14:16 历史 1089

1949年9月的一天,准备回长沙老家探亲的朱仲丽正在屋里收拾行李。这时,叶子龙突然走了进来,轻声问道:“听说你马上就要回家探亲?”

朱仲丽一边收拾东西一边回答说:“是的!”

“毛主席想让你你代他去探望杨开慧的母亲杨老太太,可不可以?”

“当然可以呀,有什么需要我做的,我一定会办到。”朱仲丽十分爽快地答应说。

“就是叫你带封信,再买点儿东西亲自带给杨老太太。”叶子龙悄声说。

“你告诉主席,我乐意当这个特使,保证万无一失。”朱仲丽痛快地答应道。

“太好了!”叶子龙高兴地走了。

过了几天,叶子龙再次找到朱仲丽,把一个小包袱和一封信交给她,并嘱咐说:“信是主席亲自写的,要交给杨老太太。包里有一件皮衣和两百块钱,这钱是主席过去存下的稿费,请你买点礼物送给杨老太太一家人。”

朱仲丽有些为难了,倒不是因为捎带东西,而是不知道买什么礼物好,于是她对叶子龙说:“我不知道买什么好啊?”

“主席说交给你去办,没说买什么礼物。”叶子龙一边说着一边向朱仲丽做了个手势。聪明的朱仲丽当即会意,毛主席叫她给杨老太太带信、带东西,没有和江青商量,怕引起麻烦。

1949年秋朱仲丽回乡探亲,主席:可以代我去看看杨开慧的母亲吗? - 天天要闻

毛主席让朱仲丽做特使,代他去看望杨老太太,确实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朱仲丽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主义者和革命家朱剑凡先生的小女儿,在家排行老八,小名“八妹子”。

朱剑凡早年同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一起远赴日本留学。学成回国后,朱剑凡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创办了一所近代女子学校——周氏私塾,后改名周南女校。

杨开慧和嫂子李崇德都是周南女校的学生,师从朱剑凡。朱杨两家可谓是世交,交情深厚。

朱剑凡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时期,与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徐特立等人一起从事革命。

1920年,应朱剑凡之邀,毛泽东寄身周南女校。朱剑凡十分欣赏意气奋发的毛泽东,两人遂结为忘年之交。当时的朱仲丽只有五岁,亲切地称毛泽东为“毛叔叔”。

大革命失败后,朱剑凡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通捕,便举家搬到了上海,继续从事地下联络工作,于1931年因病去世。

朱仲丽自小就受到革命教育,心中充满了对革命的热忱和向往。193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同德医学院;后来因为掩护亲属做党的地下工作被逮捕入狱,经营救被释放、

出狱后的朱仲丽转入上海东南医学院,于1936年毕业,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朱仲丽曾在南京中央医院工作过一段时间。

1949年秋朱仲丽回乡探亲,主席:可以代我去看看杨开慧的母亲吗? - 天天要闻

亲眼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和日寇的疯狂侵略,朱仲丽萌生了前往延安的念头。1937年底,在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的安排下,朱仲丽一路辗转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朱仲丽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毛叔叔。当年意气奋发的毛叔叔,如今已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袖。

见到毛主席的那一刻,就如同见到了亲人一般,朱仲丽激动万分,把路上想好的想说的话都忘了个一干二净,一句长沙土话不禁脱口而出:

“毛叔叔,你健忘!”

望着朱仲丽笨拙又狼狈地向自己敬礼的模样,毛主席不禁笑了,“时间真快呀!你长大了,我在长沙看见你的时候,你刚学会讲几句话,走几步路,今天倒学会向我敬礼了!”

朱仲丽被组织分到了陕甘宁边区医院工作。

由于工作的原因,再加上朱仲丽是老友朱剑凡的小女儿,毛主席对她的工作和生活十分照顾,时常教导她革命道理。

1938年秋冬,在毛主席的撮合下,朱仲丽与王稼祥结成了革命伴侣。

毛主席与朱剑凡先生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交,朱仲丽和毛主席也如此是。从延安到北京,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朱仲丽总是给与长辈一样的关怀。

朱杨两家的世交关系,再加上毛主席和朱仲丽的交情,由朱仲丽当这个特使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

1949年秋朱仲丽回乡探亲,主席:可以代我去看看杨开慧的母亲吗? - 天天要闻

回到长沙的第二天,朱仲丽就带着毛主席的嘱托来到了杨老太太家。

寒暄过后,朱仲丽把毛主席的亲笔信端端正正地放在杨老太太手中,说:“这是毛主席叫我带给您老人家的信。”

接着,朱仲丽又把礼物送上。

杨老太太打开了信封,杨开智夫妇凑过来一起看。信中的内容是:

杨老太太、开智夫妇:

你们好吧?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皮衣料一套,送给老太太。另衣料两套,送给开智夫妇。

一家人反复读着信,忍不住默默擦着眼泪。

“您老人家身体可好?毛主席叫我亲自来看望您,向您问好。”朱仲丽开口打破了沉默。

“谢谢朱小姐,我身体还好,只是这几年国民党威胁恐吓我们,使我们安生不得,但没有把我这条老命送掉。。。近年,全国形势喜人,我高兴,唯有挂念润之的身体健康。。。今天看了他的亲笔信,心里畅快多了。。。润之是我家的姑爷,也是人们的领袖,我祝福他。。。”

年近八旬的杨老太太激动地述说着往事

“润之在学生时代经常来我家里讨论社会问题,他特别喜欢这个大书柜。”杨开智指着那个褐色倚墙而立的书柜,深情地回忆道。

“家父藏书很多,润之来了,有时候一读就是很长时间,忘记坐下来,一直站在那低着头看。家父不想打扰他。有时我进来,家父一个手势,我便赶紧走开。每次他读过后,这书柜上就参差不齐了。”

杨开智的话,将一家人的思绪一下子又带到了几十年前。

1949年秋朱仲丽回乡探亲,主席:可以代我去看看杨开慧的母亲吗? - 天天要闻

听到毛主席的这些往事,朱仲丽十分感兴趣,便问道:“他当时有多大呀?”

“当时润之有二十四五岁吧,又瘦又高,那时候开慧也只有十六七岁。”

李崇德接着回忆道:“记得有一次暑假,润之穿着草鞋,拿包雨伞,裤子被汗水湿透一大块,他是走了120里路到我们家的,那时我们还住在板仓。。。”

往事重提,想起女儿,杨老太太又开始不断地擦着眼泪。

朱仲丽里忙安慰道:“您该天天高兴啊!我想不久你们也会打北京去见毛主席的!”

“我们当然盼着这天到来!”

屋子里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

临别时,杨老太太抓住朱仲丽的手,似乎有什么话要说,但最终没有说出来,只是请朱仲丽带给毛主席一封回信。

回到北京后,朱仲丽扔下行李,便急匆匆地走进了中南海菊香书屋。

“主席,你叫我办的事,我办好了!”

“好!好!”毛主席十分高兴。

朱仲丽向毛主席说了杨老太太一家的情况,并把杨老太太的回信递给了毛主席。

读完信,毛主席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这次在杨老太太身边,得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他们和我说了很多往事,介绍了许多你当年从事革命的活动。”朱仲丽出言打破了沉默。

“奥,都给你讲了?”毛主席微笑着问。

“虽然不是全部,也令我深受教育、”

“我把开慧和孩子送到板仓那年,正是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之时,我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观点和主张,随即着手组织了秋收起义,没有料到和开慧生离死别。。。”

看得出,毛主席对杨开慧仍十分眷恋。

1949年秋朱仲丽回乡探亲,主席:可以代我去看看杨开慧的母亲吗? - 天天要闻

1950年春,毛主席对长子毛岸英说:

“你现在可以回家一趟了,代我去给你母亲扫扫墓。带些东西,代我为老太太上寿。再到湘潭老家看看,向乡亲们问好。”

毛岸英自然是喜出望外。

接着,毛主席神情沉重地说:

“你妈妈是个很贤惠的人,又很有气魄,对我帮助很大。你外公杨昌济老人是个进步人士,对我资助不少,你外婆也是一个贤德高尚的人,她全力支持我和你妈妈的事业。。。我很怀念。。。”

说着说着,毛主席的眼睛湿润了,声音有些哽咽。

4月13日,毛主席分别给杨老太太和杨开智夫妇写了信。给杨老太太的信内容是:

向老太太尊鉴:

欣逢老太太八十大寿,因令小儿岸英回乡致敬,并奉人参、鹿茸、衣料等微物以表祝贺之忱,南祈笑纳为幸。

给杨开智(字子珍)李崇德夫妇的信内容是:

子珍、崇德同志:

来信收到。你们在省府工作,甚好。望积极努力,表现成绩。小儿岸英回乡为老太太上寿,并为他母亲扫墓,同时看望你们,请你们给他以指教为荷。

带着毛主席的叮嘱,毛岸英千里迢迢回到板仓为母亲扫墓。在杨开慧的墓前,毛岸英放声大哭:“妈妈,现在解放了。爸爸要我替他回来给你扫墓啦!妈妈!我们想念你啊!”

1949年秋朱仲丽回乡探亲,主席:可以代我去看看杨开慧的母亲吗? - 天天要闻

全国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主席按期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给杨老太太寄去,以尽半子之仪。

1956年毛主席到长沙视察工作,百忙之中他亲自清杨老太太到芙蓉园吃饭。

1960年4月25日,忙碌之中的毛主席没有忘记这一天是杨老太太的90大寿,他亲自写信给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写信,向老岳母祝寿。

开英同志:

杨老太太今年九十寿辰,无以为敬,寄上二百元,烦为转致。或买礼物送去,或直持二百元寄去,由你决定。劳神为谢!

1962年春,新婚不久的毛岸青和邵华从大连回到北京,在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笑着对小两口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让外婆和亲友们看看嘛!”

遵照毛主席的嘱托,毛岸青和邵华一同回到湖南、他们先到板仓给墓前杨开慧扫墓,又到韶山看望了乡亲们。然后回到长沙,看望了外婆、舅舅和舅妈。

同年11月,杨老太太在长沙病逝,毛主席立即给杨开智发去悼念电报:

开智同志:

得电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夫人同穴。我们两家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

毛主席对杨老太太的关怀和牵挂,寄托了他对恩师杨昌济先生的尊敬,对夫人杨开慧的深切思念。他曾对杨开英说:

“你霞姐是有小孩在身边英勇牺牲的,很难得!”

在接见当年的保姆孙嫂时,毛主席详细询问了杨开慧被捕经过和在狱中的情况后,深情地说:“开慧是个好人哩!岸英是个好伢子哩!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家就牺牲了六个,有的全家都牺牲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深圳市委原副书记秦文俊逝世,享年94岁 - 天天要闻

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深圳市委原副书记秦文俊逝世,享年94岁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华社原香港分社副社长、深圳市委原副书记秦文俊同志(享受省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8日18时25分在深圳逝世,享年94岁。秦文俊,1932年5月生,湖北黄冈人。1949年7月在武汉中原大学政治学院学习并参加工作,1952年7月加...
甘于被“围猎”,广东韶关乐昌市政协原主席邬贤有被开除党籍 - 天天要闻

甘于被“围猎”,广东韶关乐昌市政协原主席邬贤有被开除党籍

据韶州清风消息:日前,经韶关市委批准,韶关市纪委监委对韶关乐昌市政协原主席邬贤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经查,邬贤有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收受礼品;违背组织原则,在组织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甘于被“围猎”,将公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工...
宁德市委书记调整 - 天天要闻

宁德市委书记调整

福建日报5月20日消息,日前,福建省委决定,张永宁同志任宁德市委书记。张永宁(资料图)福建省委组织部5月13日发布任前公示公告。其中:张永宁,男,汉族,1967年10月生,大学,中共党员,现任宁德市委副书记、市长,拟任设区市党委正职。公开简历显示,1989年,张永宁从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晋江县养正中学任教,...
古代盛行“表哥娶表妹”为何很少生出智障儿?原因其实很简单 - 天天要闻

古代盛行“表哥娶表妹”为何很少生出智障儿?原因其实很简单

影视剧常常会设定一个“青梅竹马”的桥段,尤其是古偶剧,还是古言小说。编剧或者作者,设定的“青梅竹马”大多是从小一起长大,对彼此都很了解的小伙伴,同一个村子的,或者家里离得不远的。严格来说,在古人的观念里,这都算不上青梅竹马,他们觉得真正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