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4月正值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陈毅接到上级的调任命令,派他前往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中担任副司令员。陈毅原来是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经立下辉煌的功绩,尽管他在华东野战军的职务被保留,当时的华东野战军规模和实力都远在中原野战军之上,而陈毅高居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为什么被调到中野当副司令员呢?中央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面对这样的安排,陈毅没有丝毫的犹豫和不满,第一时间到刘邓大军中就职,因为是组织上的命令,他都是会无条件的服从。
1947年,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军三十万人,此外,如果加上各兵团在下半年的战绩,则在四十万人以上。在上半年中,华东野战军于山东的艰苦奋战,严重打击了蒋介石对红军的进攻,并使我军有机会转入战略反攻。这样的功绩,没有理由将作为总司令的陈毅调走。
而面对这样的调任安排,毛主席也曾问陈毅:会不会感到失落?陈毅果断地回答:任何职位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样的,都是为国家当职,并不会感到失落,一切都会听从组织上的安排。
事实证明,将陈毅调到中原野战军是十分正确的决策,在陈毅、刘伯承、邓小平三人的带领下,中原野战军成为了当时最强悍的部队。
当初中央将陈毅调入中原到底是出于何种考虑呢?原来,刘、邓因中原局管辖区域宽广,领导力量却显薄弱,于是一再电请中央调陈毅、邓子恢到中原局工作,最终得到了中央的同意。
自从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之后,中央便开始研究我党的严峻形势,并做好随时应战的准备。从战略角度上分析,最终中央一致认为中原地区将会是重要的作战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于是派刘邓带领大军前往大别山为主的中原地区建立根据地。
刘邓大军一路上艰苦行军,到达地方之后,军队已经是实力大减,然而,中央已经决定将中原野战军建设为主力军,因此,短时间内想要军队实力恢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注入新生力量。
原来的华东野战军是由两支部队组成,即: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两支队伍强强联手,是当时最强悍的军队。加上粟裕和陈毅是多年的老搭档,军队的实力亦更上一层楼。在战场上,陈毅的威名已经传遍了两党。他不仅在指挥军队上有着过人的本领,为人处世上也十分圆滑。他总是十分重视与部下和士兵交流,关注他们的生活,鼓舞军中士气。
人人都知粟裕负责军事,在华东野战军中,行政事务都由陈毅包揽。所以,他也是第一个不愿意让陈毅离开的人。但虽一再请求“华东离不开陈军长”,也没能使中央改变主意,最后还是依依惜别。其实,这在某一方面也能够进一步锻炼粟裕的各方面的领军能力,让其在军中有大展拳脚。
出于对战争形势的分析以及陈毅个人的原因,中央考虑之后决定调陈毅到中原野战军工作。除此之外,一部分华东野战军的战士也将调至中原野战军中充实军队的战斗力,陈毅在华东野战军中受到战士们的拥护,受到战士尊重的同时也深得战士的信任,将帅一起走,有利于更好的指挥作战,也利于加快新血液融入中原野战军。
5月30日,陈毅、邓子恢一行带着随员和警卫,乘坐缴获来的吉普车、大卡车向太行山进发。临行前,陈毅托人把在许昌作战中缴获的一台新式的美国交直流两用收音机带给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并给他们写了一封亲笔信。陈毅在信的末尾写道:“明日即西去,毫无留部队之意,并望将来能随军人川。”陈毅轻装“西去”就任中央局书记的调子,颇有种抒情的意味。
刘、邓对陈毅、邓子恢的到来非常高兴,他们专门派陈赓率警卫部队到太行山南部的晋城去迎接。过黄河,到洛阳,又有中野各纵队的负责人来迎接。陈赓陪同陈毅视察了20多天前陈谢兵团和华野三纵、八纵队解放洛阳时战斗最激烈的地区。
陈毅对激战中弹药消耗的惊人数字特别留意,陈毅意识到,按照各野战军统一指挥打大歼灭战的战略意图,今后战役动辄一二十万人,现在的这种后勤供应条件已很难适应,后方支前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所以,在战争中如何兼顾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和军队作战需要,在战争中如何讲求经济核算和价值规律的“战争经济学”问题必须引起我军的重视。
想到这些,陈毅连夜找到曾在日本留过学、在瑞金当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财政部长的邓子恢,跟他进行商议,邓子恢对陈毅的意见极为赞同,当即决定起草一个意见书,报中央军委及华北局。这份题为《支前与生产结合经验介绍》的电报,得到了中央和军委的肯定。
6月14日,陈毅和邓子恢到达中原野战军在河南宝丰县的驻地,邓小平、刘伯承亲自到村外迎接。6月17日起,陈毅向中原野战军机关和附近驻军的团以上干部,传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自1947年12月以来的一系列指示和方针政策,刘伯承向大家介绍陈毅时,称他为“军委代表”。陈毅连续3天给干部们作报告,传中共中央讨蒋之檄,他的报告生动、丰富、深刻、全面,为干部们展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宏图,增强了他们必胜的信心。
陈毅刚到中原,便与刘伯承、邓小平在党的统一指挥下组织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作战,6月17日,华野在中野的配合下发起了豫东战役。
6月22日,华野第三、第八纵队攻克开封,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6月27日,华野对进抵睢杞地区后踌躇不前的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发起攻击。蒋介石急令各方增援,企图以7个兵团的兵力向华野合击,在豫东决战以“肃清中原”。6月29日,陈毅与刘伯承、邓小平亲率指挥部奔赴前线,指挥中野各部,配合华野作战,经过8天8夜的激烈战斗,终于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5万余人的胜利。
豫东激战之时,陈毅与刘伯承,邓小平看到汉水流域守敌空虚,决定发起襄樊战役。7月2日,军队主力乘蒋军的几个野战兵团被攻陷于豫东之际,突然攻占老河口,继而解放了光化、谷城、南漳、宜城、樊城、襄阳等城镇。7月16日,战役胜利结束,歼敌2万余人,还活捉了国民党特务头子之一、十五绥靖区中将司令官康泽,襄樊战役为开辟汉水南岸新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豫东与襄樊两大战役,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就歼敌10万余人,我军攻城拔镇,所向无敌,彻底打破了敌人在中原的防御计划,成为中原战局转变的关键。两大野战军团结战斗、密切配合,成功地消灭了敌人的重兵集团,把南线战局向战略决战阶段推进。
1948年7、8月份,陈毅工作十分忙碌,除了参加指挥战斗,他还需要处理中原军区和中原局的许多日常事务。
面对中原干部奇缺的问题,中原局领导研究决定成立两所培养干部的学校,一所是中原军政大学一所是中原大学,陈毅担任了筹备委员会主任的工作。
襄樊战斗中俘虏的国民党十五绥靖区副司令郭勋祺是陈毅在川军的老友、成都同学,陈毅认为这是布置川军联络工作的好渠道,于是决定做他的工作。陈毅、刘伯承两次宴请郭勋祺,说服郭为我党工作,郭勋祺对自己的过去表示悔悟,欣然答应去做川军的工作,这为以后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安下了伏线。
1948年秋,在解放战争迎来决战阶段时,我党和国民党军的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党之间的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毛泽东等共产党中央的领导人科学地分析了战争的形势,一致认为此时便是恰当的时机,战争迎来最后的战略决战阶段,于是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歼灭大量敌军,从根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要力量。
正是三大战役的绝对胜利使得国民党的统治被连根拔起,战败的国民党急忙逃亡台湾。而在淮海战役中,正是由于陈毅起到了连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桥梁,最终以最小的伤亡获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些事都证明,中央调陈毅到中野任职,是非常大胆也非常正确的决定。
结语
陈毅老总于1901年生于四川乐至县,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返回国内,与周恩来、毛泽东等人共同探寻拯救中国的道路,1923年加入共产党。他认为参加党就是把个人的命运和党所代表的阶级的、群众的利益密切联系起来。他坚信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领导中国解放的组织,所以他坚定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正是这一伟大决定,开始了他英雄的一生。
随后他组建红军、领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在工作中,他服从党的安排,对于组织上下达的命令无条件服从,尽管是看似“不公平”的遣调,他也没有丝毫怨言,更不会纠结于暂时的得失。这与国民党中党派林立,各部门结党营私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在生活中,他淡泊名利,生活朴素,从不居功自傲,更没有以权谋私。在他看来,国家的事情永远排在第一位。
不仅仅是陈毅,在党内有很多“将军”,他们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起,就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刻进了骨子里,他们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任务,坚持将军人的作风带入生活中,正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中国,他们才是当今青少年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