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他曾救国救民,奔波劳累于战场之上。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是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实际上,叶剑英能文能武,酷爱读书,不仅会写文章作诗,还总结了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
在叶剑英的学生时代,他就已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1902年,叶剑英五岁。虽然父亲叶钻祥只是一个小商贩,家境算不上富裕,但是,因为重视读书和教育,他坚持要叶剑英去读私塾。于是才5岁的叶剑英就去了钟傲泉私塾。在这里,他学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每次先生抽查功课,他总是回答得最快的一个。
几年后,新式学堂兴起,关心孩子教育的父亲又让叶剑英上了学堂。学堂与私塾不同,有很多新奇的东西,除了国文外,还会教授学生数学、物理、音乐等学科,传播了很多先进思想。这让叶剑英对学习更感兴趣了,每天放学后都在看书,直到晚上也不舍得放手,点煤油灯继续看。
叶剑英晚年的时候还常常回忆起这段经历,有一次他思家回到梅县,看到儿时经常使用的小桌子和煤油灯,不禁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回梅县探老家》:“八十三年一瞬弛,木窗灯盏忆儿痴。”这段日子也成为了他人生中最纯粹美好的时光。
1912年,叶剑英从三堡学堂毕业进入了梅县的务本中学,这里是一个更大的学习天地,他经常待在图书馆里废寝忘食地博览群书,同时也激起了一股爱国忧国的情怀,18岁时就写了“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的句子。
后来,他辗转于国内外求学,因为家境并不富裕,在此期间经历了很多磨难,直到终于入读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学习了很多军事理论和战斗技巧,为后面的报国之路积累了理论知识。
不得不说,他这光辉灿烂的一生离不开与书为伍。从进私塾到上战场,他都坚持阅读、买了大量的书本置于他的居所,所藏之书都快比得上一个小图书馆了。读的书也又多又杂,从古文历史到自然科学,包罗万象,晚年还为了看国外的时政新闻学习英语,书本成为了他的终身伴侣。
因为读书,他学会了惜时。叶剑英曾说:“要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这也是他从小到大通过实践得出的一个读书理论。他终身践行着这个信念,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白天工作之余他要看书,晚上休息他也爱拿着书看,叶剑英早已将读书看做是一种乐趣和放松了。
在读书方法上,他也有所总结。
其一是“三遍法”,三遍法就是“一读,二记,三用”。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主张先看懂书,按顺序将书本里的故事或知识等浏览一遍,然后在大脑中总结故事梗概或内容框架,这样能让大脑一直保持运转,不至于看得疲劳。“二记”也就是将书中重要的地方记忆下来,先用划线等方法标注,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并做好注释,这样读完之后就能大致记住。
在标注的方法上,叶剑英从不马虎。他读过的书本里,有符号、文字、还有时间的标注。符号一般是标点符号,问号表示他对这句话的疑问之处,说明号后面通常都有他自己的见解。而时间能记录下他的阅读次数,方便他下次阅读的时候回忆总结。第三个是运用,这一点叶剑英是向毛主席学来的,他说:“主席怎样运用马列的,我们就怎样学主席的用。”运用讲究的是融会贯通,勤于实践,是读书中最重要的一步。因此,叶剑英也提出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这样的观点。
叶剑英第二个读书方法就是“一人读众受益”。读过的好书,要乐于分享,将书中正确和先进的思想传播开来,将实用的理论方法分享出来,这是对作者和书本的回馈,也能使周围好友受益。
叶剑英读完书,经常将书中的内容简化,取其精华编成小册子,给大家传阅。有一次他读了两本很厚的军事类书籍,总共70多万的字,他一字不漏看完,读完后更觉受益匪浅,认为里面的理论值得所有人学习借鉴。但是,这么厚的书,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想必很难看完,于是他让大家各看一部分,然后将读书总结和笔记写出来,最后汇总,让大家互相传阅。
这种提纲掣领的方式也比较轻松,读完书后,大家都从中学到了很多,纷纷感慨叶剑英是一位“好导师”。
叶剑英传授的这些读书方法都是他多年实践出来的结果,是科学且有效的,我们后辈要多多借鉴,学习这些读书方法和实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