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亲善冒险救红军
任龙
1952年的一天,大满镇东闸村七社的贾亲善突然收到了从四川成都寄来的一封署名于志清的感谢信,他怎么也想不起这个于志清,他为什么要感谢自己。想来想去才想起自己在十五年前收留过一个红军小战士,他小名叫“荣娃”。于志清是不是就是那个叫“荣娃”的红军小战士。
1937年农历2月的一天晚上,春寒料峭,前些天的一场大雪还没有融化,更加显得清冷。贾亲善和其他庄户人家一样,早早收拾好街门,坐在炕沿上围着火盆烤了一会火,准备脱衣服睡觉。
“咚、咚、咚——咚、咚、咚——”突然听到有人在敲门。他想这深更半夜的哪来的人敲门?怕是谁家有什么急事,他便披了件皮袄起来去开门。
他小心地打开了门,一个陌生人立刻挤了进来。贾亲善一看是个陌生人,本想喝斥几声将他赶出去,但借着灯笼微弱的灯光仔细一看:这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他蓬头垢面,两个脚上穿着双烂草鞋,草鞋上面又用绳子绑着块烂毡片。身上是一条毛毡从中间挖个洞,头从洞中钻出来,毛毡从身体前后捶下去,腰里用一截细毛绳系着。两手伸在胸前的毛毡中,站在门里哆嗦着一个劲的发抖哩。贾亲善见此情景,心里早软了半截。前些日子听说这里来了一队红军,被马家军打散了,到处流落,这娃可能就是共产党红军。想到这里,贾亲善顿时紧张起来。这时,那个孩子哆嗦着操着一口外地声音说:“老乡,不要怕,我是共产党的红军战士,不害你们,我们被马家军打散了,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你行行好,给我弄点吃的。”贾亲善听了,看着这个可怜的红军小战士,沉思了一下,小心地将他领到自己的屋子里,小声叫起妻子武贵贞给弄吃的。自己去找了件旧衣服和鞋子给小战士穿上。
吃过东西,那个小战士也慢慢暖和了过来。他一边搓着手在火盆上烤着,一边对贾亲善夫妻说:
“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河西走廊张掖临泽一带被马步芳的骑兵打散了。这只是暂时的,红军一定会胜利的。如果方便的话,请让我在你家躲几天,等和部队联系上了我就走,决不会连累你们。”
经过慎重考虑,贾亲善告诉小战士:“我们家人多嘴杂不能住,在东边的树林里有我们家两间看树林放羊的‘羊房子’。那里一般没人去,你去那里躲几天,我每天给你送吃的。”
小战士一听:“这很好,谢谢了,老乡” 。
贾亲善便连夜将小战士送到东边树林中的羊房子,简单收拾了一下,让他住了下来。
第二天天亮,本地民团就派人四处搜查,各家各户搜查完后还去了那个羊房子,机灵的小战士听到有人来了,偷偷爬到了房顶上躲过了搜查。等民团走远了从房上爬了下来,才没有被发现。
就这样小战士天天躲在羊房子里面,贾亲善每天偷偷去送饭。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外面的风声渐渐淡漠了下来。社会上传说不打仗了,也不抓红军了。小战士才公开露了面,住到了贾亲善家里,帮着贾亲善家放羊,干点农活。
小战士老家在四川,小名荣娃。红军在四川闹革命时参加了红军,辗转来到这里,要不是贾亲善收留,荣娃也不知命丧何方。
就这样,荣娃一直在贾亲善家住到了秋天。有一天,贾亲善家门上来了一个要饭的,他衣破烂,左手提着个搪瓷缸子,右手拄根打狗棍。左腿瘸着,走路显得十分吃力。见到荣娃后和他交谈了很久。荣娃走进屋来对贾亲善说:
“我们的同志找到我了,我要回去了,谢谢你们收留了我,以后一定厚报”。然后就跟着那个瘸要饭的走了。
这年冬季的一天,贾亲善正在家里忙活,突然进来几个人将他带到了马家军团部,吊起来进行严刑拷打,要他交待如何通共的事情。贾亲善只承认自己见到了一个要饭的孩子,见他可怜就给了饭吃,并不知道什么是“通共”。后来家人凑了二百大洋,央求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和亲戚进行联保,贾亲善才被保释出狱。
信中说,他当年收留的小战士荣娃,是四川成都人。当年被救后返回了四川老家,解放后在成都某工厂当了一名工人,他非常感谢贾亲善的营救之恩,便写了这封感谢信。
从此,贾亲善舍命救红军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作者简介:任龙,男,汉族,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人,现为甘州区作协会员,张掖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小说《鸟语老人》、《住院》,散文《又到五月枣花香》《放风筝》等多篇文学作品刊登于省、市、区刊物和媒体。民间故事《祁连传说》,《花寨由来》,《黑美川》《蛇仙》《黑河、龙渠、莺落峡》,收录于多种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