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诺贝尔奖中最有含金量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直至今日,中国并没有人以中国籍身份获得此等殊荣。相反,不少中国籍华人获得过这项奖。
其中,以杨振宁老先生最为出名,尽管老先生目前已经回归清华教学,但当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是以美国籍身份获奖。老先生当时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简单说就是镜子里看到的你跟现实的你不完全一样。
当时,杨振宁35岁,李政道更是只有31岁。放到今天的中国,他们当时的年纪就是给七老八十的教授打打下手。
至少可以看出一点,中国的科研环境导致中国的部分人才就是个辅助工具人,他们无法以年轻为本钱,无法得到足够的尊重。另外,团队抢功劳现象太过夸张,一个人或一个小团队的功劳偏偏说成一大堆人的功劳,甚至把后勤保障的也算上去,领导更是居功至伟,加官晋爵。而诺贝尔奖主要是找对研究方向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 。
教育更是不可绕开的因素,用郑强教授的话来说,中国人的童年教育其实相对来说会畸形,这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而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从他们研究出自己的结果到最终拿到奖项,通常是需要18年的时间。
18年,我们灌输式的教育没有教出一个诺贝尔奖不值得思考吗?中国式的教育根本问题不在于学什么,而在于学给谁看,有几个人学完后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都是为了完成领导的要求吗?本来是下面问题反馈给上层,结果成了上层需求决定下层建筑。
拿来主义的流行。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重科研,中国重实用。搞科研太慢还容易走岔路,不如把别人的成果拿来算了。要不等别人先研究出来,证明了可行性,然后我们弯道超车也不迟。
西方对中国的歧视。我们骂西方有多狠,西方骂我们也有多狠。客观点,大家都是盲人摸象,文化不同制度不同,加上再来个中国威胁论注定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形象高大不了,看着那些大清照片认为中国还有辫子,看过那些乡村农民故事的,认为中国很穷,还有些来过现代上海大都市的,觉得中国太发达了,这能说什么。
中国保密性太强,讲真的中国有实力搞科研的基本都是国家支持,背地里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基本不会透露半点风声,这是当年打江山以及后来几十年被西方封锁养成的习惯,改不了也没必要改。
所有问题其实真的想改也不是不能,但目前我觉得还不如踏踏实实给现在年轻人找个稳定工作好了,我们的路还太远,只能先保民生再重科研。先多关注医疗,教育以及生育,一个奖来年再取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