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它山堰,我们一路顺南塘河而下,在经过了上水乌金碶之后,终于来到了曾经王元暐同志放的三只木鹅停靠的第二站,横涨的积渎碶,关于这座碶闸的故事昨天已经聊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之前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聊聊这又一个“谐音梗”横涨的故事,与之前我们遇到的谐音地名不同,横涨,谐的那可是相当五花八门啊。
横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后期,原名“横涨桥”。你没听错,就是一座位于曾经老洞仙桥(1974年拆除)旁边的不起眼小桥。相较于大气美丽的石拱桥“洞仙”,为什么偏偏要用这样一个长仅3米,宽约2米的单孔石梁小平桥,来命名此地的地名呢?
答案其实也不难猜,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谐音梗”搞的鬼,展开地图我们可以发现,横涨地处鄞江与奉化江的交汇之处,而且与奉化江上这“大回环”处简直就是近在咫尺的距离,加之又有许多暗河与大江“私下联系”着,所以在旧时,每到涨潮的时节,江中的黄泥水都会毫不客气的一路横向灌入南塘河中,故而得名“黄涨潮”(横涨潮),因在宁波话中“黄”“横”音近,“潮”“桥”同音,这才让原本暗沟上的那座小平桥,慢慢的被谐音成了“横涨桥”。
当然也有另外的说法是这“横”谐音自“王”,“涨”则发音自“张”或者“将”,而他俩,才是真正地跟那座洞仙桥有关的。因为据《鄞县通志》中的记载,“洞仙桥,跨南塘河,南通谢家巉村,北通东西杨村,光绪志作王张桥”,另外在当地大族杨氏的先祖,明朝礼部尚书杨守陈的《洞仙桥》诗中,其诗序有载,“洞仙桥,俗名王将桥”,发现没有,全是五花八门的谐音梗吧。如果有明确知道其中由来的朋友,还请在评论区不吝赐教啊,在此先行拜谢了。
抛开这发音问题不谈,我们还是来讲讲这横涨,也正是因其时常遭受江水倒灌的影响,所以后来村民们不得不在奉化江侧修建了一座简易的碶闸,来调解境域内的河漕与大江的水势,同时由于整条南塘河在村内几乎是笔直的穿过,为了破这“河直没风水”的说法,以及更好的蓄淡排涝,人们又在南塘河两侧特意新挖了六条河漕(下河漕、卖鱼漕、小庵漕、谢任漕、吴家漕、墙门漕),后续再新增了西头漕和北头漕。但河漕纵横带了的必然结果就是交通不便,所以河漕桥、小庵桥、集贤桥、坝桥、谢任漕桥、七乡桥、镇安桥等等这些也就应运而生了,从此,古村横涨便有了“八漕九桥”的传说。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聊到这里吧,前面我们提到了一座七乡桥,过去在奉化江畔还有一座七乡凉亭,在横涨村西北还有块七乡胜地的牌坊,为何这样一个简单的古村,会用这么大的两个字来取名字呢?这个我们明天聊,关注我,咱们不见不散。
DEEPIN宁波,跟我一起逛宁波,感受宁波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