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绵延在中国的南部沿海地区,毗邻香港,1978年以后,这片土地成为了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它先人一步地睁开眼睛看世界,当年深圳蛇口打响开放的“开山炮”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而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发挥重要功能。
“春天的故事”之所以能讲到今天,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广东干部和群众用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埋头骨干的劲头去践行党的政策,而林若就是在改革的浪潮中奋勇拼搏的一位优秀干部,他的人生经历也可谓传奇。
林若出生于1924年的广东潮安,家中以染料生意为生,林父经营有道,家中生意兴隆,林若年幼时自然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在他成长期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都在广东得到蓬勃发展,林父思想开明,眼光广阔,将其送入新式学堂念书,年少的他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还涉猎地理、数学,阅读多国文学著作。
可这美好的生活却因为侵略者的到来而彻底被打破。1938年,潮安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为了躲避战乱,林若跟随家人颠沛流离,四处漂泊,一路上看到了日军的诸多罪行,看到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林若心中万分悲愤,迫切的希望能够为祖国做些什么。
一家人安定下来后,林若便在梅县东山中学就读,在此期间,他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感到找到了救国救民之路,便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去。
1945年,品学兼优的他考入中山大学,就读于文学院。这一年,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了祖国,林若正式成为一名党员。他在同学中积极宣传党的思想,发展党的队伍,也因此被国民党盯上,他转而到东江一带开展工作,在解放战争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后,他先后在珠江、中山等地负责土地改革工作,他尽心竭力地投入其中,让刚刚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的农民得到了耕地,恢复了生产生活。
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也得到了上级的认可,1977年,他成为了湛江的地委书记,当时湛江的农业生产因为多年的“吃大锅饭”而停滞不前,农民没有干劲,经济没有起色。林若经过多番调研和思考,决定尝试“包产到户”的方法,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大胆的想法,自然遇到了很多困难。
不过,最终的结果证明,林若的想法是正确的,参加他试验的谭葛大队不仅交上了公粮,每家每户也有了过年的余粮,其他地方也迅速采取林若的方式,实现了增产丰收。
他的敢想敢干和大胆创新在改革开放以后则更加有了用武之地。1985年,他上任广东省委书记一职,彼时的广州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面临的就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他走到深山,走向工厂,亲自调研,发展交通,带动特产,为山区发展助力,有效地促进了广东的协调发展。
为了改善广东的环境,他提出“十年绿化广东”的目标,自己亲赴山区植树,并且发动各级领导干部植树造林,直到今天,广东省的森林绿化率仍然在全国名列前茅。
同时,林若在生活上却十分简朴,每次下乡调研,他都轻车简行,光一个老式面包车就开了好多年,因为他知道,自己下来不是摆排场的,是为百姓办实事的。上班下班,他不是步行就是骑自行车,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家中的陈设更是简单到羞于见客。王光美到他家中时,看到他那几件简单的家具,对他表示了钦佩和肯定。
2012年,89岁(虚岁)的林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都践行着自己为国效力的初心,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又一批这样的好干部,人民才能更加安居乐业。相信未来的广东也会在优秀领导干部的带领下继续飞速发展,迎来更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