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许褚和曹洪是曹操的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并无史料为依据,但是古代盗墓盛行,却是不争的事实,曹操的高陵不见盗掘记载,刘备的惠陵在唐文宗大和年间被盗掘,却是有据可查的。
记载刘备惠陵被盗的,是与杜牧、李商隐、温庭筠并称“晚唐四才子”的段成式,此人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凌烟阁功臣段志玄的后代、唐朝宰相段文昌的儿子,本人才华出众,再加上出身名门,段成式在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两朝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太常少卿、江州刺史,是当时极著名的收藏家和文学家,也是著名的诗人。
段成式的父亲段文昌两次担任四川节度使,在唐文宗大和年间,段成式跟随父亲来到西川,也就是在大和四年到大和九年之间,段成式得到一个消息:刘备的惠陵刚刚被盗了。
段成式被这件事记载在了他的名著《酉阳杂俎·卷十三》中:“近有盗,发蜀先主墓。”
刘备的惠陵被盗并不稀奇,唐朝人也喜欢盗墓,段成式的同僚判官(判官是隋唐以后出现的官名,一般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的幕僚,我们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岑参送他的武姓前任)李邈,有一个庄客还盗过曹操的高陵,只不过他遇到了积石积沙墓,侥幸捡回一条性命后,再也不干盗墓这一行了。
段成式记载的曹操高陵被盗过程,居然跟现在的很多考古发现如出一辙,由此可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可信度极高。
李邈的庄客进入高陵,首先遇到的是一座以铁水密封的石门,用腐蚀性物质泡了很多天,才打开了石门——可见当时的盗墓贼还是懂一些化学知识的。
打开石门的盗墓贼先是迎来了一阵箭雨,在被射杀数人后,才想起来往甬道扔石头触发机关:“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
举着火把进入第二道门,又遇到了战斗力不是很强的机械木偶:“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兵仗悉落。”
机械木偶因为年代久远而不堪一击,这可比影视剧中演的那些“机关兽”靠谱多了。
之所以说曹操的高陵是考古学家所说的积石积沙墓,也在《酉阳杂俎》中能找到证据:“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集。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皆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为沙埋死。”
曹操的高陵因为有太多机关,且是积石积沙墓,所以到现在可能还没被盗掘,前一段时间专家挖掘的,可能是假的曹操墓:发现一大一小两具骸骨,有人说大的是老年曹操,小的是小时候的曹操,那就是个笑话。
比笑话还神奇的是刘备的惠陵,盗墓贼居然看到了刘备在里面很悠闲地喝酒下棋呢,但不知跟他下棋的是关羽赵云还是诸葛亮法正庞统:“盗数人齐见两人张灯对棋,侍卫十余。”
更为神奇的,是下棋的“刘备”居然还说话了:“你们喝酒不?”
盗墓贼全都吓趴了(惊惧拜谢),喝了一杯赐酒之后,才壮着胆子提出了请求:“如果您能再赐予几条玉带,我们也不算白跑一回!”
刘备命令侍从扔过几条玉带,让他们拿着赶紧滚蛋(命速出)。
盗墓贼连滚带爬地逃出惠陵,转过头来发现盗洞已经恢复原状,手里拿着的根本不是什么玉带,而是超长的大蛇!
这件事看起来比较诡异,但是我们以现在的科学眼光来看,却也不难解释,半壶老酒才疏学浅,也能从中找到三个答案,至于那个答案比较靠谱,那就要有请读者诸君慧眼明辨了。
第一个答案也来自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汉平陵王墓,墓多狐。狐自穴出者,皆毛上坌灰。有人至狐穴前,得金刀镊、玉唾壶。”
从段成式的记载中,我们不能不怀疑盗墓贼看见的不是刘备也不是诸葛亮,而是两只狐狸,并在惊惧之中产生了幻象。
这个答案违背科学,我们可以暂且放在一边,接着从《酉阳杂俎》中找第二个答案:“贝丘县东北有齐景公墓,近世有人开之,下入三丈,石函中得一鹅,鹅回转翅以拨石。复下入一丈,便有青气上腾,望之如陶烟,飞鸟过之辄堕死,遂不敢入。”
这个答案就有点科学道理了:古墓沉埋地下数百年上千年,积累了大量腐朽毒气,这些毒气能致命也能致幻,所以盗墓贼会把壁画当成真人,然后在幻觉中把自己吓得半死。
从段正式《酉阳杂俎》中找到的两个答案,一个完全不靠谱,一个有一半科学道理,半壶老酒根据盗墓历史,还推论出了第三个答案:这些盗墓贼,遇到了捷足先登的同行!
盗墓是一个高危职业,被官府捉到基本就是死路一条,黑吃黑的时候也是管杀不管埋,抢先一步进入惠陵的盗贼,发现又有一拨人来分肥,为了避免刀兵相见,就穿上已经拿到的刘备衣甲,坐在那里装神弄鬼吓唬人。
人吓人,吓死人。先来的吓跑了后到的,这件事口口相传,越传越神,到了段成式耳朵里,就成了“盗墓贼在惠陵遇到了下棋的刘备。”
半壶老酒断言那些鬼话都是盗墓贼惯用的伎俩,他们在惠陵看到的,既不是刘备诸葛亮,也不可能是两只狐狸,而是被同行算计或自己产生了幻觉。
当然,半壶老酒的三个答案和断言,也只是依据史料进行的猜测,并不能完全作准,最后的结论,还得读者诸君来下:盗墓行业流传出来的故事玄而又玄,让人难辨真伪,在您看来,有多少纯属虚构,又有多少可以用科学来解释?比盗墓贼遇到刘备还离谱的故事,您还听到过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