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湖南韶山政府忽然接到毛主席写来的一封亲笔信。
信中语气诚恳地对当地政府说:“我老了,请政府替我多照顾他一点吧!”
毛主席说的这个需要政府照顾的人,正是他的堂弟毛泽连。
这倒怪了,众所周知,毛主席是从来不允许自己的家人搞特权的,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也从没向政府要过特殊的照顾,为什么他会为毛泽连破例呢?
手足之情
毛泽连和毛主席虽然是堂兄弟,但其实他们之间有十几岁的年龄差距。
毛泽连出生的时候,毛主席已经在外求学闹革命了。
所以小的时候,毛泽连并没有见过自己这位堂兄,只是隐约从大人的口中听说,自己这位兄长非常的厉害。
直到毛泽连13岁的时候,毛主席回到家乡,领导革命运动,两兄弟才正式见上了面。
毛主席那次回到家乡韶山,主要做的是农民工作,他还在家乡成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这一切的变化,毛泽连看在眼里,觉得十分新鲜,对自己的堂哥又多了几分崇拜。
毛泽连虽然是毛主席的弟弟,但他从小家庭贫困,过得并不好。
如今,毛主席回来了,大家忽然都看到了希望。
地主官僚被打跑了,农民能够分到土地,而且毛主席还在当地组织了夜学,让贫苦的农民能够读书认字,进一步启蒙他们的思想。
对于毛泽连来说,这是他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开天辟地。
从那之后,他便成为了毛主席坚定的追随者。
毛主席回来没多久,毛泽连就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事业。
当时,儿童团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党支部站岗放哨,监视敌人的动向,保证毛主席等人的安全。因为这份工作,毛泽连还救过毛主席一命。
毛泽连
那时候,还是1925年,外界的形势非常紧张,我党的革命工作屡屡受挫,而敌人却显得气势汹汹。
毛主席因为长期在外主导革命,所以早就成了通缉犯。
他这次回家乡的消息很快就被人透露到了官府那里,当地官员欣喜若狂,打算抓了毛主席前去领赏。
所以,一天夜里,乡长就带着一大堆人,浩浩荡荡的往村里来了。
当天,在村口直接放哨的正是毛泽连。
毛泽连站在屋顶上,借着月光远远的一看,就发现敌人正在靠近。
他立刻意识到,这些人肯定是来抓捕毛主席的。可是,如果回去报信的话,就怕来不及。
眼看敌人越来越近,毛泽连急中生智,他举起了手中的马灯,不断摇晃着,发出报警讯号。
果然,毛泽连发出的预警,引起了毛主席身边警卫员的警觉。
众人立刻反应过来,开始组织紧急转移。毛主席在警卫员的护送之下,躲进了附近的山林之中,这才躲过了追捕。
从此之后,毛主席更加喜爱自己这个弟弟了,这个孩子聪明、临危不乱,将来必成大器。
只是,毛主席不能在家逗留太久,很快就到了分离的时候。
毛泽连心里非常不舍,这段日子,他跟着自己的堂兄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他来说,毛主席已经不仅是哥哥,更像他的人生导师。
饱经沧桑
毛泽连怀着复杂的心情,将自己的兄长送到码头,并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毛主席则郑重地告诉自己的堂弟:“等我们打倒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会回来。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革命不成功,我就没脸回来。”
就这样,两兄弟道别了,毛主席继续自己的革命大业。
而毛泽连的脚步也没有停下,他参与了当地组建的游击队,继续和敌人英勇抗争。
可是,那个时候敌人的势力实在太强大了,一次他们开会的时候,敌人忽然将村子包围起来,毛泽连等人不得不再次进行转移。但敌人很快就追了上来,试图将他们歼灭。
混战中,毛泽连的左眼不幸负伤。
当时,毛泽连强忍剧痛继续作战,等好不容易甩掉了敌人,毛泽连才意识到,自己的半张脸已经被鲜血染红了,左眼完全看不见了。
可是,他当时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医疗条件,只能找当地的游方郎中进行治疗。
可是,乡下郎中对此束手无策,只能治好外伤,却没有办法帮助毛泽连恢复视力,毛泽连的左眼就此失明。
而且,这也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健康,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随之下降,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给生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这次负伤也让毛泽连无法上前线参与战斗。所以,他只能够回到村子里,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多年来,毛泽连也不止一次地想要把自己的眼睛治好,用了许多的偏方、草药。
可当时的医疗条件实在太过落后了,这只眼睛的伤拖来拖去,终于彻底治不好了。
毛泽连只能以半个残疾人的身份,艰难地生活着。
而毛主席对家乡发生的变故还一无所知,直到1949年,他才和堂弟再次见了面。
1949年8月,湖南解放了,驻扎在当地的解放军官兵很快就来到了韶山,打听毛主席的家人还在不在。打听了半天,才终于知道了毛泽连的家庭住址。
看到毛泽连之后,众人都有些唏嘘。
多年生活的折磨,让毛泽连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了20岁不止,左眼深深地凹陷下去,整个人也瘦得皮包骨头,看起来十分可怜。
毛泽连这些年确实没少吃苦。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残疾,另一方面,他的姐姐早就在革命中牺牲,母亲也上了年纪,身患重病。
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毛泽连这样一个失明的人维持,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牵肠挂肚
这些年来,毛泽连心里一直牵挂着自己离开家乡的兄长,可是,又始终没有毛主席的消息。
如今,知道毛主席还平平安安的,毛泽连顿时觉得内心的阴霾一扫而空。
他很快跟着解放军的领导干部出发,前往北京,看望自己的堂兄毛主席。
毛主席得知堂弟代表家乡人民来看望自己,欣喜若狂。可是当看到堂弟的眼睛,毛主席的心又揪了起来,忙问毛泽连是怎么回事。
毛泽连便一五一十地,把当年发生的变故向毛主席说了。
毛主席一听,心中更加难受。为了革命,毛主席一家人死的死、散的散,如今堂弟也因为双目残疾,生活如此辛酸。
毛主席想到这里,便决定让毛泽连在北京再住一段时间,到协和医院去,争取把眼睛治好,恢复视力。
毛主席深知自己这个堂弟的脾气,又嘱咐他说:“去诊病就是诊病,要听医生的话,按医生的安排进行治疗,不要霸死蛮。”
到了协和医院,医生检查之后得出结论,毛泽连的左眼损伤太厉害,已经无法恢复了,为了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最好做眼球摘除手术。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右眼还是有治愈的希望。
听说要摘除一只眼球,毛泽连心里有些不情愿。那个时候,大家的思想没有那么开明,一旦摘了一只眼,心里总觉得怪怪的。
不过,他又想起毛主席对自己的叮嘱,既然千辛万苦地来了北京治病,自然是健康第一,所以,毛泽连还是要咬牙答应了。
就这样,医生为毛泽连做了手术,手术的效果不错,毛泽连的右眼恢复了一定的视力,也就意味着他将来能看清东西,生活自理也方便了许多。
看着自己的眼睛恢复了,毛泽连心里非常高兴。
不过,在医院住了没几天,他就吵着要出院。
他说:自己常年在乡下干活,如今天天在医院躺着,实在是不舒服极了。
而且,他也不想给毛主席添麻烦,他知道毛主席的工作也很忙。
在毛泽连的坚持下,医生只能同意让他先出院。
出院之后,毛主席不放心堂弟的身体情况,所以又留他在家里住了一段时间。
但毛泽连总不能一直住在北京,眼看身体养好了,他肯定是要回去的。
毛主席便在离别的时候开口问毛泽连:“家中生活如何?有没有什么困难?”
听到毛主席这样问,毛泽连不由得叹了口气。
他们家现在的状况,说一句家徒四壁也不为过。老母亲的病要治,毛泽连还有老婆孩子,都需要用钱,虽然如今眼睛是治好了,但是想想将来的生活,还是两眼一抹黑。
不过,困难归困难,毛泽连的心态还是乐观豁达的。
这么多年,他经历过战斗,经历过牺牲,如今这点小困难,对一个曾经的革命战士来说也不算什么。
毛主席的心里却还是放心不下,他决定帮一帮自己这个堂弟。
一心为公
不过他又考虑到一点,毛泽连来北京看望自己一趟,家乡肯定都传开了,万一当地政府因为这个缘故,给自己的堂弟特殊待遇,那反而不好了。
毛主席一辈子最不愿意看到,国家的利益被特权所侵蚀。
所以,他又当面嘱咐堂弟说:
“泽连的困难我知道,我了解,连吃油盐的钱都没有,日子长了,谁也熬不住,还会得病,不过,我是国家的主席,不是毛家的主席,我只能解决大多数人的困难,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当然,有困难要用钱,比如冒油盐钱,我自己可以尽力支助一点,但是如果凭我的关系,去找公家麻烦,那是万万不行的。”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毛泽连和毛主席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毛泽连一直都很拎得清,他知道,毛主席能受到全国人民的尊重,正是因为一心为公。
如果自己作为毛主席的堂弟,反而靠着这个光环去给自己捞好处,那就太对不起自己的堂哥了,甚至也对不起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
所以,毛泽连当即对毛主席保证说:自己回到家乡去,也会低调做人,绝对不会因私废公!
他还真诚地夸赞毛主席说:“三哥站得高,看得远,我听您的!”
其实干部家属因私废公,正是建国后毛主席非常担心的一个问题。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很多人困难的时候可以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可等到日子过好了,内心反而被腐蚀了。
这是5000年的历史积累而成的教训,毛主席不得不防,他希望自己的堂弟能够带一个好头。
而毛泽连也理解毛主席内心的想法,所以回到家乡之后,关于自己的特殊身份,毛泽连没有跟任何人宣扬,更没有去找政府要钱。
当然,毛主席对这个堂弟是放心不下的。他知道,以毛泽连的状况,想要一个人工作养活家里是不现实的。
因此,在毛泽连回到家乡没多久,毛主席便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了两百块钱,寄到了毛泽连的手中。
毛泽连拿到了这笔钱,内心更加激动。靠着这笔钱,毛泽连终于可以把母亲送到长沙的医院去治病。
这么多年来,对于自己身体上的残缺,毛泽连很看得开,但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苦,却是毛泽连内心永远的遗憾,他希望医院能够把母亲的病治好,了却自己的一种心事。
但是,老人家的病已经拖延太久了。送到医院之后,医生进行了会诊,最后却得出结论:这种病很难治好,对于这把岁数的老人家,如果再进行手术反而是折磨!
所以,医院给出的方案也只能是进行长期疗养。
那边母亲还在住院,这边,毛泽连在下地干活的时候又一时不慎,摔伤了腿,自己也住进了医院。而且因为心急,他的右眼视力又一次下降了。
身后托付
但即便如此,毛泽连也没想麻烦政府,他时刻记着堂兄对自己的托付。
几个月之后,毛泽连的母亲还是因为病重去世了。
毛泽连内心非常难过,他想到毛主席前段日子还写信来,问母亲病情如何,他便含泪写了一封信寄到北京去,告诉毛主席,自己的母亲已经不在了。
毛主席收到信之后,心情也是异常沉重。
毛泽连的母亲,按辈分是毛主席的六婶,小时候六婶也时常照顾毛主席,但没想到,六婶这样急匆匆地就走了。
随后,毛主席又想到,毛泽连现在还是个病人,估计是没有钱给母亲操办后事的。
所以,毛主席又赶紧拿了几百块钱的稿费寄过去,并在信里劝毛泽连放宽心。
收到这笔钱,毛泽连的眼眶都红了。这笔钱的分量太重了,几百块钱是一笔大钱,毛泽连知道,其实毛主席自己的生活也不过是一般的水平。
在见到毛主席之前,毛泽连还以为,自己的堂哥如今当上了国家主席,日子怎么也该好过一点了。
可是,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才发现,毛主席穿的都是些旧衣服,吃的饭也都是简单的家常小菜,从来不会铺张浪费。
为了省些钱,毛主席连一根好点的香烟都舍不得抽,论生活条件,也并没有比家乡的亲戚们好多少。
就是因为亲眼看到了毛主席的生活日常,所以对于毛主席的安排,毛泽连心服口服。
毛主席已经拥有了如此高的地位,尚且能抵御诱惑,那么自己作为毛主席的弟弟,当然也该向他学习这种精神。
所以,他一直严格地要求自己,坚决不给政府添麻烦。
而且他还时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们,在外面,坚决不能提和毛主席的亲属关系,想要成功,想要过好日子,就要靠自己的本事。
他们两兄弟虽然身份地位不同,但他们内心是互相理解的。
多年来,毛泽连低调的生活正是给予毛主席最大的支持。
进入70年代之后,毛主席预感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而且这些年来,堂弟毛泽连的身体状况也很糟,如果自己走了,没有人再去帮助毛泽连一家。
万一毛泽连再出个什么事,他的孩子们该去依靠谁呢?
基于这样的担忧,毛主席才下定决心写信,麻烦当地政府帮自己照看一下毛泽连。
这是毛主席一辈子仅有的一次,为自己的亲人去恳求政府。
因为毛主席的请求,当地政府在毛主席逝世后,每月定时给毛泽连一些补贴。
其实,作为一个曾经的革命战士,这份待遇,也是毛泽连应得的。
他们一家人如此淡泊名利,心系国家,正是最让人佩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