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偏居台湾,在政权稳固后,为了进一步树立自己所谓的“正统”地位,做过很多努力,其中最常见的手段便是:笼络一些“历史名人”来到台湾出任要职。
因此在1968年,蒋介石便专门派人来到澳门,邀请一个72岁的老妇移居台湾安度晚年。只是老妇看到蒋介石突如其来的“关心”后,并没有选择答应,而是回信以自己年老体弱,移居困难,直接给婉拒了。
其实对于蒋介石的献媚,这位经历过大风大雨的老妇早已经心知肚明,她深知:赴台安度晚年是假,把她当作“反共资本”才是真。很显然,她并不愿意被国民党方面所利用。
而且虽然人在澳门,但党和政府却始终没有忘记她,即便是当时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大陆生活极为困难,周恩来依旧通过宋庆龄给其在生活上给予照顾,而老妇也一直很感激组织对她的关怀。
蒋介石吃了“闭门羹”后,也很无奈,只好将待遇改成“赠金建屋”,但始终是一纸空文。毕竟在蒋看来,无法为己所用,也就没有再为其付出的价值。
说到这里,或许有不少读者会问:这个老妇到底是何人?为何蒋介石要千方百计前来邀请她,其实这位“老妇”不是别人,正是孙中山的小女儿孙婉。
一、孙婉的第一段爱情
孙中山一生中曾有过两段婚姻,他和原配夫人卢慕贞生育有一男两女,分别是长子孙科,长女孙娫,以及本文所讲的小女孙婉。
1896年11月,孙婉出生于美国檀香山,与父亲是同月同日出生。可是在自己呱呱落地之时,父亲孙中山却正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国伦敦公馆囚禁,经历着人生至暗时刻,未能亲眼见到女儿出生。
不仅如此,孙婉整个童年基本都是跟着母亲在伯父孙眉家度过,父亲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就是一个陌生的空白。
稍稍长大一些,孙婉对父亲的了解,但也和普通国人没有什么两样,全部来源于报纸上的新闻,只知道他不是在“造反”,就是在逃亡。
普通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有之,人间父女之间的亲情却无处可寄......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却受到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威逼、欺瞒,被迫让出总统大权,而袁世凯为了笼络人心,以“勋人子弟”之宜送孙科孙婉兄妹三人到美国留学,孙婉还是不能和父亲团聚。
孙中山后来又在积极为反对国贼袁世凯奔走,无暇顾及儿女,就托付好友黄兴照料小女。黄兴也是革命重任在肩,于是又将此托付给幕僚王伯秋。
王伯秋,1883年生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哈弗大学,青年既参加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矢志革命,受到孙中山器重。
王伯秋一表人才,温文尔雅,他对孙婉格外悉心照料,无论再忙,只要一看到孙婉放学,他一定准时守候在校门口,接过她的书包,询问课业,还会认真辅导功课;刮风下雨,他更是备好衣物、雨伞,嘘寒问暖,既像长兄又像父辈。
孙婉此时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情窦初开,异常敏锐地感受到王伯秋所传达出的异性温情和几分自幼极度缺失的父爱,因此很快无法自拔的陷入恋爱。
孙中山从黄兴信中得知女儿恋爱的消息,开始还很欣慰,可是当得知女儿爱上的竟是王伯秋,顿时就不淡定了。
其实并不是孙中山不喜欢王伯秋,而是他知道此人已有家室,又比女儿大出许多,所以孙中山非常反对二人继续交往,因为坚持抵制一夫多妻的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女儿给别人当“二房”的事实。
黄兴也只好告诫王伯秋不得再接近孙婉,对两位革命前辈无比尊崇的王伯秋也打算退出,可是孙婉爱他已近痴狂,发誓:此生非他莫嫁。而且虽然她知道王伯秋已有妻室,但却丝毫不在乎。
她在给王伯秋的信中,感情炽烈地写到:“你是革命的时代的,是全世界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只要和你在一起,我甚至可以允许你有一个妻子……”
1914年,年仅18岁的孙婉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定地和王伯秋结婚,婚礼在美国一个乡下小教堂举行,几乎没有一个证婚人,可是孙婉还是沉浸在幸福中。
婚后,孙婉生下一双儿女,王伯秋也带着妻子儿女回到国内。
二、孙中山催促女儿离婚
孙中山得知二人成婚后,仍旧一直严命王伯秋离婚,压根不肯认这个女婿。而王伯秋原本是黄兴、宋教仁的得力助手,但“重婚”后却形象大跌,再也没机会于同盟会、国民政府里担任要职。
当时王伯秋被下放到一个叫新乐的偏僻小县做县长。但他却没有丝毫怨言,一直勤勉工作,忠实推行孙中山倡导的新政,数年时间就将县城治理得井井有条,使新乐县成为被称赞为民国表率的模范县城。
王伯秋的政绩,孙中山都看在眼中,他深知其能力,但始终不承认王伯秋一夫多妻的封建婚姻,因为他“革旧式婚姻的命”的信条从未被打破,因此仍旧极力催促王伯秋与女儿尽早离婚。
王伯秋不得已,只好忍痛与孙婉离婚,并主动承担了儿女的抚养,还孙婉自由身。
可是依旧深爱王伯秋的孙婉,为此却悲痛欲绝,对父亲执意干涉自己的婚姻幸福充满怨恨,父女之情至此荡然无存。
其实在此前,由于很少见面,父女二人间便没有感情。在孙婉印象中:父亲是个冷冰冰的伟大人物,是属于国家的,而不是属于我的。
如今在她看来,连自己的婚姻也不能做主,这让原本就生疏的感情更加雪上加霜。
离婚后的孙婉,久久走不出心灰意冷的困境,哥哥孙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把妹妹送到澳门陪同母亲,并积极物色新的妹夫人选。
此时一个叫做戴恩赛的才子映入孙科的视野,他只比妹妹大四岁。
——早年就读上海圣约翰大学堂和北京清华留美预科学校,后来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先后担任广州军政府外交部秘书、外交委员会委员、外交调查委员会会员等要职,年富力强,深得孙科青睐。
于是孙科就积极“牵线搭桥”,让戴恩赛与妹妹相识。戴恩赛无论人品,还是才学,的确都是无可挑剔,交往日久,孙婉也接受了他,于是二人于1921年决定成婚。
这一次婚礼非常隆重,不仅双方亲朋好友都到了,还有许多国府的大员也纷纷到场祝贺。大家以为会在婚礼上看到赞同此次婚姻的孙中山,可是遗憾的是:孙中山却一直没有出现。
其实一直认为在生活上亏欠女儿许多的孙中山很想参加,却被依旧对他充满怨恨的女儿冷冷拒绝。
孙中山难过之余,还是委托妻子宋庆龄给两个新人写信祝贺,并寄去四千元礼金。当时这可是一笔不菲的巨款,可是孙婉既不回信感谢,也不收这笔礼金,而是将其转交给母亲自由支配。
孙婉婚后又先后生下一双儿女,孙中山非常高兴,亲自给外孙们命名,外孙女出生时,孙中山正在讨伐桂系军阀,因此命名“成功”。
外孙出生时,孙中山避难永丰舰,遂命名“永丰”,这一次孙婉都一一接受了,可见孙婉内心对父亲也还是保留着特殊而重要的位置的,只不过碍于倔强的性格,她始终无法再走近父亲。
三、孙婉没能见父亲最后一面
1925年3月,春寒料峭,北京协和医院里,为国事操劳到人生最后一刻的国父孙中山,已经进入弥留状态,但他却仍然强打起精力,最后整理出了《国事遗嘱》、《家事遗嘱》,以及《致苏俄遗书》三份文件。
其中“必须唤醒民众,及联合世界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两句至理名言,更是为后人所耳熟能详。
临近中午,孙中山已经生命垂危,陷入半昏迷状态,只见他目光涣散,艰难地探出手想抓住什么,嘴里一直微弱地喃喃道:婉儿快来,婉儿快来,我这辈子亏欠你最多......”
看到文件,而且隐约还听到这些话后,在场诸人无一不伤感落泪......
国父尚有一丝清醒,但所言还依旧全是为国、为民以及对同志的殷殷嘱托。而在意识即将消亡之际,一直深深掩藏在内心那对亲人挚爱的无限眷恋再也抑制不住自然流露出来,这伟大的人伦情怀怎么能不令人感动?
可惜的是,孙婉依旧没有出现在父亲身边。也许,此时此刻,孙婉并非还走不出旧日的芥蒂,而是同样悲悔交加,痛不欲生......
她之所以没有去,可能除了自责自己没有体察严父苦衷之外,更多的是觉得,自私狭隘的自己没脸去见至死为国家、民族操劳的国父面前,无颜面对那么多由衷敬仰他、爱戴他,为他的离去而悲伤的人们。
正是因为如此,孙婉当时特意嘱托丈夫戴恩赛自始至终服侍在父亲身旁,也许她希望这样能代替自己尽一份儿女最后的孝心。
在蒋介石接任国民党大权后,看不惯蒋介石独裁者嘴脸的孙婉一家,远离政治过着淡泊低调的生活,戴恩赛只是出任过民国驻巴西大使一职,回国后也只是担任广东海关监督,没有飞黄腾达,大荣大贵。
抗战爆发后,日寇占据广东,戴恩赛的海关监督职务被停掉,不愿当汉奸的戴恩赛也失业在家,断了经济来源。
戴恩赛平生廉洁,没有多少积蓄,加上日寇在广东的横征暴敛,他们在8年内没有任何收入,国民党政府也全无接济,更没有退休金,一家人和所有普通百姓一样困苦,夫妻二人只好做工维持生计。
其实在此前,他们一家人也曾致函孙科,希望得到一些资助去国外,可孙科并没有复函理睬。抗战胜利后,孙婉一家依旧过着平凡家庭的生活。
四、写信向中央求助
1949年后,在广州解放前夕,孙婉一家来了澳门定居。由于长期操劳忧愁,加上儿子戴永丰在岭南大学突然去世,戴恩赛受不了这个打击,一病不起,最终于1955年不幸离世。
而在顶梁柱倒了后,孙婉一家的生活更加困窘,只能靠典卖丈夫的收藏、房产艰难度日。1964年,由于生活困难,疾病缠身,孙婉还给在港澳办公室担任要职的廖承志、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写信,希望国家给予补助。
新中国也没有忘记孙婉一家,廖承志多次来询问她的冷暖。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是孙中山挚友,因此孙婉和廖承志自幼兄妹相称。
中央在得知孙中山后代过得如此潦倒后,迅速让新华社澳门分社接济了孙婉及其家人,自此孙婉一家的日子才逐渐好转起来。
而在看到新中国在共产党领导下改天换地,蒸蒸日上后,她也非常欣慰,觉得这正是父亲一生的夙愿。因此,她并不想去台湾被利用,她想呆在祖国看着新中国继续茁壮成长,乃至之后香港、澳门、台湾回归......
1971年,孙婉不幸摔倒,致使骨盆粉碎,入澳门镜湖医院治疗。在此期间,她仍旧感受到了中央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当时新华社澳门分社不仅前去探望病情,还请出北京方面的骨科名医来为其治疗。
1979年,孙婉走完了自己不凡而又平凡的一生,享年83岁。而关于她8年的住院费用,也全部由北京方面支付。在孙婉去世后,她先是葬在澳门,后来移葬到香港薄扶林基督教坟场,与丈夫戴恩赛永远相伴在一起。
纵观孙婉一生,虽然历经艰难险阻,但总体来看结局还是圆满的,只是她始终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能与父亲正式和好。其实就像我们上文所说的那样,她早就体谅了父亲的不容易,这不单单是随着年龄与阅历的渐长,更是思想的成熟。
在年老后,她慢慢对父亲曾经的所作所为有了深刻而清晰的认知,懂得了父亲是在为国忙,为民忙,而并非是为自己名利。在“大家”面前,小家必须放弃,毕竟从古至今,家国都很难做到两全。
早在1925年,孙中山临终前,曾吩咐宋庆龄把一张自己的照片当作纪念,留给没见自己最后一面的女儿孙婉。宋庆龄不负重托,在照片的正面用中英双语备注后,交给了孙婉夫妇。
而这张照片,孙婉一直自己珍藏着,直至去世。
2010年11月,孙婉的干女儿、美籍华人司徒倩将这张照片交还给了中国政府,并说:这是孙婉女士对她父亲的忏悔。相信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看到女儿释怀、原谅了自己,必定也会极其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