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3月的一天,毛主席在处理政务时,突然从一堆文件中看到了一封让他又惊又喜地来信。
但当他看完了信之后,他却陷入了两难,原来这是一封求职信,几经考虑后,毛主席郑重地回了信,他在信中建议来信人:“还是待在乡下为好”。
2013年出版的《毛泽东手迹》中,找到了毛主席这封鲜为人知的回信。原来给毛主席写信的人叫彭友胜,正是毛主席当年当兵时的老班长。
这封信不但揭示了毛主席早年从军的一段经历,也开启了毛主席和他的老班长长达十七年的茶信情缘……
毛主席向来从容大度,为什么老班长的这份来信却让他陷入两难呢?彭友胜接到毛主席的回信后又怎么样了呢?
长沙城里初相见,湘江边上成战友
毛主席的老班长名叫彭友胜,出生于1884年,是湖南衡东三樟乡粟子港人。粟子港西临湘江,与毛主席的家乡湘潭县隔江相望,俩人也算是半个老乡。
这里虽然山清水秀,但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易旱易涝,正常年份都吃不饱肚子,更别提遇到灾荒的时候了。
彭友胜家更是贫寒,只念了半年私塾就辍学了,小小年纪就背着镰刀上山砍柴,拖着渔网下河捕鱼,但即使这样,日子过的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1899年,15岁的他被迫外出讨生计,过起了四处闯荡的日子。
长沙旧照(图源网络)
他没什么专长,只能靠力气吃饭,先是在货场打零工,后来终于在矿场当了一名矿工,但好景不长,他就失业了。
1907年,在长沙街头风餐露宿的彭友胜经人介绍,加入了湖南新军,成了第49标第2营后队的一名列兵。
由于他为人忠厚,作战英勇,很快就升至副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副班长。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了长沙,湖南新军闻势而动,于10月22日发动起义,分东、北两路向长沙城发起进攻。
当时的北路军总指挥正是第49标第2营代表彭友胜。
湖南新军旧照
彭友胜所率部队锐不可挡,守城清兵望风而逃,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位于荷花池的军装库,而后与东路军汇合,很快就攻占了抚台衙门。
当彭友胜等人在城内激战时,在不远处的一处高地上,有一个青年正在静静地观战。这个青年就是毛泽东。
辛亥长沙起义时,毛泽东正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武昌起义消息传到长沙后,长沙进步青年热情高涨,积极响应,青年毛泽东也不例外。
他在韶山读“夫子书”时,就仰慕投笔从戎的湘军名将胡林翼,从而把自己的字改成了“润芝”。
来长沙读书后,他读了《世界英雄豪杰传》,更是梦想有朝一日能像“拿破仑、叶卡德琳娜、彼得大帝、惠灵登、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及林肯”一样,救黎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
他那时候虽初涉西方进步思想,但认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救亡图存的正确道路,为了支持革命,他决定去汉口找国民革命军。
临行前,听说汉口街湿路滑,行军打仗需要穿雨鞋,穷困潦倒的他没钱买鞋,就打算到城外的朋友那里借一双,结果刚走到城门口,长沙的新军就起义了。
城门封锁,粤汉铁路中断,汉口是去不成了,无奈之下只有返回城中。但此时的城里也不太平,于是就索性找了处高地,站在上面看双方作战。
这场战事中起义军的英勇无畏与守军的贪生怕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激起了他对参军的无限向往……
下山后不久,毛泽东就来到了招兵处,准备报名参军。但参加正规军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根据1904年清廷练兵处颁布的《陆军营制饷章》的规定,投军者首先要有所在村庄的庄长、首事、地保等开具的推举名册。
清朝虽然就快被推翻了,募兵制度却被沿袭了下来。毛泽东临时决定来参军,哪来的这些东西。
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意不能平的他就与招兵处的人理论起来,这真就是秀才遇到兵了,自然是有理说不清的。
这时,一名叫做朱其升的老兵从旁经过,看到毛泽东虽然文质彬彬,却难得有一颗报国之心,顿生恻隐之心,就他把带到了目副彭友胜那里。
那时的彭友胜在辛亥长沙起义中作为北路军总指挥,带领起义夺得军装局,为起义胜利立了大功,本应擢升更高职位。
但因后来立宪派窃取革命果实,众多起义将领遭到排挤,彭友胜最后也就只能当个小目副了。
毛主席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的这人就是他高地观战时所看到的北路军总指挥。
当然,彭友胜也不可能知道毛主席曾在高地上见过他带兵作战,但当他听说年青人是湘潭县人之后,就有了几分亲切。
其实听到他名叫毛润芝之后,其实就已经同意了毛主席的请求。
彭友胜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他是湖南人,又是行伍出身,毛泽东借湘军鼎鼎大名的胡林翼明志的意味,他不会不知道。
所以又简单问了几个问题后,就让毛泽东入了伍。就这样,毛泽东正是成为了第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师标第一营左队的一名列兵。
彭友胜对初到队伍的毛泽东特别照顾,他不仅就让毛泽东睡到了自己的上铺,还从班里其他老兵处为没有装备的毛泽东要来了新的棉衣和军毯。
在新兵训练时,彭友胜也单独为毛泽东“开小灶”,亲自指导他的每一个动作。毛泽东果然进步神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立正、稍息,托四把枪,还相当可以。”
后来,彭友胜不但让毛泽东当单个教练,还推荐他去当排教练、连教练,最后还让他代表班里参加了营的野外演习。
在训练场上,彭友胜是毛泽东的老师,但在班务管理上,他却把毛泽东当作自己的老师。
他敬佩毛泽东的“大学问”,所以在布置事务前总是会先咨询毛泽东的意见;知道毛主席爱看报纸,就托关系搞来了各种报纸给他看。
也正是在彭友胜为他搞来的《湘江日报》上,毛泽东第一次知道了“社会主义”这个名词。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忽然有一天,毛泽东从报纸上得知了“南北和议”的消息。他以为中国既已统一,革命已然结束,那以后就应该兵戈入库,放马南山了。
于是他就抱着“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心态,打算退出军队,继续回去读书。彭友胜和毛泽东虽然仅相处了半年时间,但他早把毛泽东当成了自己最好的朋友。
听到毛泽东要走的消息后,他先是极力挽留,后来看毛泽东执意要走,就把自己仅有的两元钱积蓄送给了毛泽东。
都说战友情是人间至情,能写出“汽笛一声肠已断”的毛泽东又是一个特别细腻的人。
因此当他与彭友胜分别的时候,内心必定是极度痛苦的。他能做的就是在心里不止一遍地吟诵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告别了军营后,毛主席先是进湖南省立高等中学求学、入湖南图书馆自修、到湖南一师深造。过了一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惬意生活。
毛泽东(二排左三)与校友合照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他逐步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再次挺身而出,探索救国真理。
他组织新民学会、参与五四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出席中共“一大”,终于找到了共产主义这条正确道路。
而彭友胜则继续留下来当兵,随部队转战四方,最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因功而被任命为少尉排长。
两人的人生轨迹看起来就是两条平行的线条,估计再也没有相交的可能了。但命运就是这么难以捉摸,十几年后,他们竟然再次相见了。
久别重逢非少年,回首往事话无边
时间来到了1926年,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毛泽东南下广州主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而彭友胜则正在广州备军,准备北伐。
当他从报纸上看到“毛君润芝来穗讲学”的消息后,立即想起了当年在他手下当兵的那个韶山伢子。“往昔峥嵘岁月”全都涌上了心头,于是就寻址看望了毛泽东。
那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黄金时期,两人虽然分属两个阵营,但都是在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
所以两人这次的会面,颇有种“慷慨悲歌士,相逢剧孟家”的意味。两个老友虽然十几年没见,但有说不完的话,直到月满西楼,才依依话别。
北伐战争(图源网络)
自此之后,彭友胜随军踏上北伐之路,并因功被提拔为副连长。毛泽东北上武汉,继续主持农民运动讲习工作。
两人都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相约待北伐胜利时,再把酒言欢,共叙桑麻。
但谁曾料,花正红时寒风起,一年后,国民党就发动“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大革命失败。
彭友胜深感国民党军队的腐败黑暗,心灰意冷之下逃回衡东,在老家的吴集粮行当起了仓库保管员,直至1940年左右才回乡务农。
而毛泽东也回到家乡,组织发动了秋收起义,走上了武装夺取革命的道路,领导中国共产党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取得了全国革命胜利。
在金戈铁马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并没有忘记他的这位老班长,在延安时他还向斯诺提起:
“在我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非常喜欢他们。”
其中的湖南矿工就是彭友胜。而彭友胜也没有忘了毛泽东,一直想给他写封信,但苦于不知道地址,所以一直未能如愿……
开国大典画作(图源网络)
三十八年未相见,云中忽寄锦书来
1949年,55岁的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声音随着电波传遍了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也传到了彭友胜的老家。彭友胜听说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想第一时间就给毛主席写信。
但他又担心毛主席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这个老班长,毕竟两人的相交相识都是40年前的旧事了,现在两人的身份又有天壤之别。
到了1951年3月,彭友胜家乡的土改工作胜利结束,地方政府根据彭友胜的实际情况,把他划成了贫农,并给他分了一块很大的士地。
他对毛主席无比思念的同时,又多了份感激,也激起为新中国建设出份力的愿望。这时他觉得如果以汇报情况的名义给毛主席写封信的话,应该就不会显得唐突了。
于是他就请来了村里的私塾先生,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以汇报工作的名义向毛主席送上了问候,同时也表达了想重新出来工作的想法。
信很快就被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毛主席收到信之后,是又惊又喜,有种“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感慨。
但当提笔回信时,却陷入了两难。毛主席一生大公无私,连自己的家人请他安排工作,他都没有帮忙,肯定也不能为彭友胜坏了规矩。
但断然拒绝的话,又怕伤了老友的感情,几经思量,他才写完了回信。
毛主席先是在信里“责怪”彭友胜的信“写得太客气”,随后又建议胜友胜“待在乡下为好”,当然毛主席也提出了备选方案:
“如果确实十分困难,则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但毛主席明确表示“不一定能有结果”。
给彭友胜回完信之后,毛主席还是不放心,于是又给程星龄写了封亲笔信。
他首先向程星龄介绍了彭友胜的基本情况,然后告诉程星龄“已复信叫他待在乡下”。
同时也说明,若彭友胜持复信到长沙找他,则:
“请你加以考察,如果历史清白,则酌予帮助,或照辛亥革命人员例年给若干米,或一次给他一笔钱叫他回去;如有工作能力又有办法,则为介绍一个工作而不用上二次办法。请酌定”。
毛主席给程星岭的信里,也有几层意思,一是不要因为是他本人举荐的人就不必考察。二是政策允许范围内,可以帮助;三是举人不避亲,确有能力,则可以安排工作。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内百废待兴,国外抗美援朝,毛主席可谓是日理万机。但为了彭友胜的事情,他仍在百忙之中亲笔写了两封信。
彭友胜收到毛主席的来信后,可能是太过兴奋,误读了信中的基本意思,也可能确实是想为新中国做些事情,最后他还是拿着毛主席的信找了程星龄。
程星龄收到毛主席的信后已经有所准备,他热情接待了来访的彭友胜,详细了解了彭友胜的历史情况。
最终明确彭友胜属辛亥革命老人,可以按照省里优待辛亥革命人员的办法,每月发放30元生活补助。
程星龄
67岁的彭友胜找工作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升官,而是想改善本不富裕的生活,有了这30元的生活费,他就开开心心地回家务农去了。
程星岭对彭友胜的问题,处理的特别恰当,既没有违反党的政策,又让彭友胜特别高兴,在毛主席那边也有了交待。
彭友胜回乡后,知道毛主席爱喝湖南的烟香茶,就在自家的屋前房后栽满了茶树。每年谷雨之前,他都会将茶树上产下的第一批茶叶用白竹布包好寄给远在北京的毛主席。
毛主席收到茶叶后,都会让中共中央办公厅给彭友胜回信。
1960年,著名作家叶蔚林在湖南衡东采风时,遇到了彭友胜,这时彭友胜已经给毛主席寄了10年茶叶。
听说了两人的故事之后,叶蔚林深受感动,就因此为原型写下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被著名作曲家白诚仁谱曲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歌中唱道:“桑木扁担轻又轻诶嘿,茶叶飘香歌不停啰喂,船家他问我哪里去呦,北京城里呦探亲人诶……”
1968年,彭友胜因病去世,当地的文化人给他写了一副对联:“拔剑掀戈除弊政,徒上风水讨群号”,高度赞扬了他在辛亥长沙起义中的功绩。
彭友胜去世后,晚年的毛主席更喜欢江淹的《别赋》了,专门让人印了大字本,反复吟诵,他再喝起老家的烟香茶时,估计还会想到他的老班副吧。
如今斯人已逝,但毛主席与老班长的故事却越传越广,彭友胜留下的茶园也因此而成了当地有名的旅游景点。乡亲们都说:“这是毛主席和他的老班长在带领我们脱贫致富。”
想起当年毛主席信里的那句“待在乡下为好”,彭友胜的后人直感叹:“毛主席是多有先见之明啊。”
对于彭友胜和毛主席的故事,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