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瓦岗战友先后被杀,秦琼无一次相救,是来不及救还是不想救?

2022年08月30日14:54:03 历史 1238

在演义小说中,秦琼似乎是瓦岗军第二号人物,据说还有个“天下督招讨兵马大元帅”的头衔。

我们细看《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就会发现,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秦琼在隋末各阵营辗转奔波寻找济世安民之主,到哪里都是极受尊敬和重视的。

秦琼最后成了大唐开国第一悍将,后来还跟尉迟敬德一起当了门神,而他在瓦岗军中的七位战友,却先后死于非命。

我们细看两唐书和《资治通鉴》,都找不到秦琼出手营救这些人的记载,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疑问:七位瓦岗战友先后被杀,秦琼无一次相救,是来不及救还是不想救?或者是根本就不知道那些瓦岗战友正处在生死关头?

七位瓦岗战友先后被杀,秦琼无一次相救,是来不及救还是不想救? - 天天要闻

程咬金没当过混世魔王大德天子,秦琼也没当过瓦岗元帅,这二位山东好汉,都是瓦岗内马军骠骑,李密对这八千精锐极其重视:“此八千人可当百万!”

瓦岗军第一任首领是翟让,第二任首领是李密,李密火并翟让之后,疏远了贾润甫和徐世勣等人,但是对秦琼却不敢怠慢,因为秦琼可以说是隋朝军官派的代表,说他是瓦岗军主心骨和定海神针也不为过——秦琼在李密重伤失去指挥能力的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以极强的号召力和战斗力拯救了瓦岗军:“密与化及大战于黎阳童山,为流矢所中,堕马闷绝。左右奔散,追兵且至,唯叔宝独捍卫之,密遂获免。叔宝又收兵与之力战,化及乃退。”

在瓦岗群雄中,草莽出身的单雄信和富家子弟徐世勣可能跟秦琼关系不太密切,但是程咬金、罗士信、裴行俨等原隋朝军官,却是以秦琼为核心的——在加入瓦岗军前,秦琼是大隋正六品建节尉,罗士信是他的副将,程咬金是东阿保安司令,裴行俨是光禄大夫裴仁基的长公子,似乎没有隋朝正式军衔,加入瓦岗军后,这四人并为内马军骠骑。

七位瓦岗战友先后被杀,秦琼无一次相救,是来不及救还是不想救? - 天天要闻

无论是在来护儿帐下,还是在张须陀军中,秦琼都很受尊敬,连王世充对秦琼也是敬重有加,并以隋朝皇帝杨侗(原为越王,史称皇泰主)的名义,封其为龙骧大将军。

秦琼带着程咬金、牛进达、吴黑闼阵前投唐,并为大唐屡立战功,感动得大唐武德天子李渊都有些语无伦次了:“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

李渊还是说话算话的,他不但封秦琼为上柱国、翼国公(这个爵位像赵云的翊军将军一样有深意,可惜后来被李世民改成了胡国公),还“积赐金帛以千万计”,半壶老酒粗略统计了一下,在击败尉迟敬德、打跑宋金刚,讨灭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这五次战役后,李渊总共送给了秦琼一只金酒瓶、黄金二百斤、杂彩绸缎布帛一万三千段。

七位瓦岗战友先后被杀,秦琼无一次相救,是来不及救还是不想救? - 天天要闻

唐朝一斤相当于现在大约六百克,二百斤就是十二万克,价值好几千万,而且李渊当皇帝的时候,公爵的食邑不注水,三千户是实打实的封邑。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新晋的“功臣”虽然不必狗尾续貂(古代官员以貂尾为冠饰,封官太滥貂尾不足,以狗尾替貂),但是食邑却不够分了,只好弄出一个“食实封”,秦琼和程咬金的三千户食邑,就都变成了七百户。

不管怎么说,秦琼在唐朝说话还是比较好使的,单雄信被斩杀、王伯当被射杀的时候,如果他出面说情或者舍身营救,李渊和李世民应该都会该他面子。

单雄信和王伯当的最后时刻略有不同,单雄信是在洛阳投降后被斩,而王伯当是跟李密一起被射杀于陆浑县南邢公岘之下。

单雄信以战俘的身份被擒斩的时候,秦琼正在洛阳前线,但是我们只见徐世勣要用自己的全部战功和官爵换取单雄信一条生路,却不见秦琼出一言相救。

王伯当被射杀的时候,秦琼根本就不在现场,追击李密和王伯当的雄州熊州副将盛彦师,秦琼就是想救也来不及。

七位瓦岗战友先后被杀,秦琼无一次相救,是来不及救还是不想救? - 天天要闻

王伯当十分讲义气,如果有可能,秦琼是一定会出手相救的,但是对单雄信,那可就说不定了——正史中的秦琼和单雄信、徐世勣的关系似乎很一般,远不及秦琼与隋朝旧将那样志同道合。

秦琼不救王伯当是来不及,同样是秦琼相救不及的,还有瓦岗名将裴行俨和罗士信。

秦琼于武德二年二月从王世充阵营中从容出走,留在那里的裴仁基和裴行俨于同年五月被杀。当时秦琼跟着李世民镇守长春宫,没有来得及和裴行俨里应外合,裴行俨和裴仁基密谋做掉王世充,也没有跟秦琼等瓦岗旧将取得联系——他们要恢复的是皇泰主杨侗的帝位,跟已经成为唐军将领的秦琼已经没有了共同的目标,所以秦琼带着程咬金等人投奔李渊李世民的时候,裴家父子并没有一路同行。

秦琼来不及救王伯当,也来不及救裴行俨,更来不及救罗士信,尤其是罗士信之死,秦琼只能干着急没办法。

七位瓦岗战友先后被杀,秦琼无一次相救,是来不及救还是不想救? - 天天要闻

罗士信在洺水城被瓦岗旧将刘黑闼擒斩,在此之前,秦琼刚奉李世民之命在武安郡列人县阻截并击溃了刘黑闼。

刘黑闼带着被秦琼击溃的残兵跑到洺水城,先围住了瓦岗旧将王君廓,罗士信带着二百人杀入重围救出王君廓后坚守八天后城破被擒,刘黑闼劝降不成,就对瓦岗战友下了死手。

秦琼原本是可以参加洺水城之战的,但是老天爷从中作梗,下起了连日大雪,道路不通,而李世民身边没有太能打的大将,只能眼看着洺水城破:“黑闼昼夜急攻,会大雪,救兵不得往,凡八日,丁丑,城陷。黑闼素闻其勇,欲生之,士信词色不屈,乃杀之。”

罗士信死得很不值,他救出的王君廓人品很差:“在职多纵逸,长史李玄道数以朝宪胁之,惧为所奏,殊不自安。后追入朝,行至渭南,杀驿史而遁。将奔突厥,为野人所杀,追削其封邑。”

洺水之战,秦琼痛失最亲密的战友,对刘黑闼自然恨之入骨,对叛国投敌的王君廓不能不心存怨恨,所以对这两个人,秦琼只会盼他们早死,甚至可能是必欲杀之而后快,所以这两个瓦岗名将被杀,秦琼不但不会出手相救,反而可能燃起一炉香,以告慰罗士信的在天之灵。

七位瓦岗战友先后被杀,秦琼无一次相救,是来不及救还是不想救? - 天天要闻

秦琼想救王伯当、裴行俨、罗士信都来不及,王君廓、刘黑闼被唐军或百姓斩杀,秦琼不但不会出手相救,只要有机会还可能上去戳几枪,至于对单雄信是该救还是不该救,咱们放在最后再说,先把那个在秦琼辞世八年后才被李世民斩杀的郧国公张亮介绍一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六的郧国公张亮也是瓦岗旧将:“大业末,李密略地荥、汴,亮杖策从之,未被任用。属军中有谋反者,亮告之,密以为至诚,署骠骑将军,隶于徐勣。”

张亮于贞观二十年以谋反罪名被李世民诛杀,那时候秦琼墓前的石人石马已经被香火围绕多年,自然不可能留下话来告诉李世民别杀张亮:张亮的罪名只是认了五百个义子,这点人根本就不足以用来造反!

李世民杀了张亮之后可能也后悔了,所以把当初力陈张亮无罪的将作少匠李道裕提升为刑部侍郎,也算是一种认错的表现。

张亮该不该死,可能绝大多数读者都不关心,所以最后咱们还是回过头来说一说单雄信。

七位瓦岗战友先后被杀,秦琼无一次相救,是来不及救还是不想救? - 天天要闻

半壶老酒一直认为,单雄信虽然不像隋唐英雄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义薄云天且对秦琼情深义重,但也不像某些戏剧演的那样出卖瓦岗兄弟。

单雄信是翟让故交,李密杀害了翟让后还要杀单雄信和徐世勣,在那种情况下,单雄信只能忍辱负重伺机报仇,他最后终于等来了机会,借王世充之手彻底打垮了李密,然后才对王世充感激不尽并舍身相报。

单雄信曾经看在徐世勣的情分上,放弃了投手可得的阵斩秦王李世民这一盖世奇功,正显示了在他心中情义如山:“秦王围东都,雄信拒战,枪几及王,徐世勣呵之曰:‘秦王也!’遂退。”

单雄信看在徐世勣的面子上放过了李世民,李世民却不肯看在徐世勣的面子上放过单雄信,这也很好理解:李世民发起狠来,连大哥四弟和十个侄子都杀光了,又怎么会放过差点枪挑自己的单雄信?

李世民不饶单雄信可以理解,而秦琼的态度就值得研究了:当年秦琼为何没有像徐世勣那样,用全部战功官爵来救单雄信性命?如果秦琼肯出言相救,李渊和李世民会不会给他这个面子?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褒贬千年难定论!隋炀帝是昏君,还是千古一帝? - 天天要闻

褒贬千年难定论!隋炀帝是昏君,还是千古一帝?

大业元年的江都,烟花如星雨般坠落在运河之上,将整条河面染成流动的霞色。隋炀帝杨广斜倚在龙舟二楼的朱漆栏杆旁,手中的夜光杯映着粼粼波光。他望着舞姬们随风翻飞的广袖,忽然吟道:“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一旁的萧皇后轻笑道:“陛下新作,怕是又要
基督教为什么不停分裂?21世纪,天主教还会分裂吗? - 天天要闻

基督教为什么不停分裂?21世纪,天主教还会分裂吗?

谁会成为下一任天主教教宗?在教宗方济各去世后,这是悬于14亿天主教教徒头上的“上帝之问”。选举下一任教宗的秘密会议(conclave),召开在即。全球80岁以下的枢机主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红衣主教”,正在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
莫斯科举行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彩排 - 天天要闻

莫斯科举行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彩排

5月5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战机编队飞过红场,参加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彩排。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5月5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战机编队飞过红场,参加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彩排。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5月5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战机编队飞过红场,参加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彩排...
古代被发配的犯人,为什么途中有机会也不逃跑?原因令人吃惊 - 天天要闻

古代被发配的犯人,为什么途中有机会也不逃跑?原因令人吃惊

当我们谈论起古代犯罪的人,大家都会想到的一个场景就是被关在一个笼子里,然后有众多的官兵押往刑场或者是发配至某个地方。不过在官兵押送发配地方的路上时,其实是有机会可以逃跑的,毕竟古代交通不便,不论走往哪里都需要靠人力,最快的也就是通过牛马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