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之铭记 不忘民族血和泪
宋海峰
8月15日,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77年前的今天,日本电台播出裕仁天皇宣读的《终战诏书》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14年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终于迎来抗战的胜利。

那一刻,中华儿女奔走相告,尽情欢呼,数万民众涌上街头,庆祝的火把连在一起,像一条条火龙,锣鼓、口笛、铃铛……,凡能发出声响的都是胜利的号角万山磅礴看主峰。行走在沈阳、北京等地抗日战争纪念馆、红色遗址,感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用热血和生命浇铸的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核,向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恢宏史诗的英烈们献上崇高敬意。

山河飘摇,同胞蒙难。伫立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广场前,凝望着日历定格在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一页——1931年9月18日的“残历碑”,恍惚间回到了那天晚上。当天夜里,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南满铁路路轨,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突袭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一夕之间,美丽富饶的东北全境沦陷。

走进位于沈阳皇寺路福安巷3号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读一段史料,看一张张图片,听一个个故事,仿佛穿越历史的隧道,回到救亡图存的热血,铸就了共产党人的使命的峥嵘岁月。
“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在这里召开紧急会议,发表《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外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反对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青史如鉴耀千秋。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在白山黑水间,灿若群星的英雄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1940年2月23日,被敌人围困在冰天雪地里的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杨靖宇,以身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

1942年2月12日,受伤的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被日军逮捕后,严刑下的身躯满是伤痕,鲜血早已渗透了他的衣衫,可他依然目光如炬,闭口不言,誓死不降,“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抗联将士付出巨大牺牲,牵制和消灭了大批日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京城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上被留存的那斑斑驳驳、凹凸不平、积满了雨水的旧条石,把我带进了尘封已久的历史回忆。
1937年7月7日夜,在卢沟桥畔静谧的夜色中,侵华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悲观气氛笼罩全国。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中国共产党人以舍我其谁的责任,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细雨绵绵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路,我走过卢沟桥,来到宛平古城中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凝视着大厅电视屏幕上滚动播放的伟大抗战精神,我想起了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精辟之言:“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救亡图存勇担当,狂流一柱在延安。”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随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全面抗战的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支撑起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改编出师赴前线。1937年8月,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的同时,战斗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也改编为国民革命新编第四军。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在山西平型关地区设伏,一举歼灭日军精锐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取得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军作战取得的打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民心士气。
一幅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图片,将我的思绪,带回到百团大战壮军威的岁月。
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发出百团大战的《战役行动命令》,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上发起了一场发动大规模战役。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8月20日,百团大战拉开帷幕。“一颗颗攻击的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聂荣臻元帅在回忆录中,这样描述这场战斗:“各路突击部队如同猛虎下山,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雷鸣般的爆炸声,一处接着一处,响彻正太路全线……”
历时3个半月的百团大战,八路军累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百团大战如醒狮怒吼,沉重打击了日寇,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进一步振奋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凝神观看中国共产党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似乎有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告诉我: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的论断,对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战略指导作用。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驻足在地道战复原景观前,电影《地道战》的插曲萦绕在我耳旁,那催人奋起的旋律、慷慨激昂的节奏让我感慨万千,如果说万里长城是古代人民留给后人的绮丽瑰宝,那么我们可以说,当年冀中地区形成的一条条地道网,就是“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最有力的见证。

烽烟已远,英魂永萦。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与夫人、女儿的唯一一张“全家福”照片,发黄的老照片,无法黯淡左权年轻的笑容——这是在他夫人和女儿即将返回延安前拍摄的,也是他与家人的最后一面……
1942年5月,左权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等机关转移时,不幸被日军炮弹的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默读着朱德元帅痛惋左权的悼词,我不由得感叹,没有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从来中华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进行了12万多次抗日战斗,指战员伤亡60多万人,抗日根据地的群众伤亡600多万人。
山峰耸立,挺立的是脊梁。纪念馆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让参观者深刻感受到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伟大斗争实践中的精神结晶。四万万人团结一心,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14年抵抗侵略不屈不挠,付出了极大代价,最终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获得了民族解放。这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
走出纪念馆,我缓步来到纪念广场上的独立自由勋章雕塑前,凝望着雕塑基座下方镌刻的“1937.7.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纪念地”中英文字,心中激情汹涌澎湃——百年征途上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赴后继、勇往直前,谱写了震古烁今的史诗,迎来了民族复兴光焰万丈的日出。
经历了战火,更加追求和平;经历了屈辱,更加懂得尊严;今日之铭记,以史为鉴,强我中华。
(作者为《江西日报》社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