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过你曾走过的路,却不曾相遇,因为相隔千年的时光。
古往今来,才子佳人无数,唯有你是最令人瞩目的那一个!你是中国女性杰出的代表,是名副其实的才女。
卿本佳人,奈何命途多舛。东汉末年分三国,蔡文姬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却随世沉浮,经历了少有人能够经历的时代巨变。而正是因此,她的一生也就与时代密不可分地联系到了一起。
蔡文姬,(约174—约239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朝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最为耀眼的才女文学家,她精于天文数理,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蔡文姬之父蔡邕是我国东汉时期誉满天下的大文学家。蔡文姬也是蔡邕唯一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蔡邕没有因为蔡文姬是女孩就不好好培养,而是对她精心培养。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小故事。相传蔡文姬六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文姬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琰说是第四根。蔡邕这才发觉自己的女儿惊人的天赋,从此更加用心教导蔡文姬。蔡文姬辨琴的故事在三字经中也有出现。
蔡文姬生活在东汉末年,正值天下大乱之际,乱世之中,蔡文姬也逃不了坎坷的命运,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凄惨。
透过历史的长廊我们看到蔡文姬不平凡的一生。
一嫁卫仲道。蔡文姬在十六岁那年嫁给了河东一位名叫卫仲道的人士,但是不久之后这个卫仲道就去世了,因为二人之间没有子嗣,于是蔡文姬就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同年,蔡文姬的父亲因为一声叹息又被司徒王允杀害,接连失去两个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男人,对她的打击不可谓不大。
然而生逢乱世,更可怕的还在等待着本该是花季少女的蔡文姬。兴平二年的时候,中原地区董卓和李傕等人接连作乱关中,当时东汉的属国南匈奴也趁机叛乱,天下大乱,蔡文姬也不幸被匈奴左贤王给抓走了,之后蔡文姬就在北方生活了十二年,在这期间,她被迫生下了两个儿子。这便是蔡文姬迫不得已的二嫁匈奴。
如果是普通人,有可能就在匈奴过一生也不能回中原了。可她是名动天下的大才女蔡文姬,她想平庸地过一生,时代也不允许。曹操感念自己的好友唯一的后代被掳,不惜花重金将蔡文姬赎回。蔡文姬回到中原以后,曹操把她嫁给了董祀。这便是蔡文姬的第三次嫁了。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文姬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从此以后,历史上再无蔡文姬的记载。纵观蔡文姬的一生,前半生虽然颠沛流离,但结局总算不错。
现在只能从零星的史料里寻找蔡文姬的存在的痕迹,瞻仰大才女的风采。《胡笳十八拍》 是她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学财富,就是现在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她对孩子的不舍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她的命运总是身不由己,在战乱中被迫离开家乡在北方苦寒之地求生。又在骨肉分离的情况下返回故土。她的才华让她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多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境遇。
作为蔡文姬的老乡,内心充满了对她的敬佩和崇拜。敬佩她经历了生活的苦难依然坚持初心,随遇而安;崇拜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文学家,她博闻强识背默四百篇古籍,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伟大贡献,又完成了其父蔡邕的毕生夙愿《后汉书》。
现在的我也同样生活在蔡文姬生活过地方,却再也找不到她存在过的痕迹,只有后人雕刻的雕像矗立在街道的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