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2022年07月05日08:55:19 历史 1219

中国人评价日本首相,喜欢用“好”或“不好”来划分。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好”人?

站在时代风口,选择推动历史进步的开明之举,做出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抉择,已经是善莫大焉。

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善如流,即便道义上再理想,个人小圈圈里再崇高,于历史、大众又何益?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比如,27年前今天逝世福田赳夫

他在侵华战争中效忠汪精卫,在蒋介石逃往台湾时与他过从甚密,在中日建交后又力推友好条约的缔结,将中日关系推到历史新高度。

你说,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福田赳夫,1905.1.14-1995.7.5)


一、管日本陆军财政的人

福田赳夫,姓福田,名赳夫。

其名来源于《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从名字看出身,大概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家。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是的,1905年1月,福田生于群马县群马町一豪门望族。

他从小瘦弱矮小,但聪明伶俐,学习一直优异。

20岁,他考入日本最牛大学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

毕业后,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高等文官考),进入了日本财政部即大藏省工作。

在大藏省工作了几个月后,又被作为国家重点人才,公派去英国学习3年。

期间,他参与了德国无力支付一战赔款的洛桑会议,时年,仅26岁。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右一为福田,大藏省时期)

回国后,适逢日本军国主义兴起,军部干政之风日甚。

他在大藏省任陆军省主计局事务官主管日本陆军财政预算审计。

这个工作,让他对日本陆军不得不进行深入研究。

从编制到装备,从内部情况到对外备战,洞察了个仔细。

因为,搞懂这,才能审批陆军呈报的一切费用。

“当时陆军的假想敌是苏维埃,由此关系,我还对苏维埃的内部情况进行了学习。”

1年后,日本陆军内部发生皇道派PK统制派的永田铁山事件,激进的皇道派控制了陆军,进而左右政府。

大藏省在飞扬跋扈的陆军面前,越来越势弱。

之后,就是二二六兵变,陆军刺杀了财政大臣高桥是清

由此,日本进入不可控的疯狂扩军、军费暴涨的时代。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陆军省组织结构很严密,所提出的预算要求也整齐明朗……”

“当时,预算书所用的纸张,就如现在的一张面巾纸一般稀薄,即使这样,整个年度的预算要求说明书一起垒起来,也超过了我的身高。”

“我在担任主计官时期,经历过很多事情。曾被军人拿着军刀威胁过,也曾遇到过阿谀奉承。还有人用猫一般的声音,声情并茂地恳求通融的。”



二、为汪精卫出谋划策的人

1940年3月,反共亲日的汪伪政府在南京成立。

福田从任职7年的大藏省陆军省主计官,调到南京,任伪政府的经济顾问

彼时,福田35岁,任顾问团事务总长,为汪出谋划策,主持“储备券”发行等工作。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福田一家在当时的南京)

他住在南京城北京路一豪华公馆。

这个公馆,里面阔绰得可以打高尔夫,令这些国小地狭的日本人十分震惊。

在南京两年多,汪精卫给福田很多照顾。临走,还为他题写“感谢状”,令福田十分自豪。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汪精卫与东条英机等在一起)

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战后期,日本因消耗战体力不支,作为掌管财政命脉的大藏省官员,福田对时局了如指掌。

却不得不配合政府工作。

随着1944年夏天东条英机的下台,战败的“谣言”,在日本已经私下流传开来。

战争毁掉了一个国家,处理了一批战犯,却保护了一批文官。福田就是其中之一。

战后的他,在大藏省官运亨通,几年后成为日本国会众议院议员。

1971年,他成为佐藤内阁的外相。

佐藤下台后,自民党内开始了激烈的总裁宝座争夺战。

竞争者,有三木武夫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福田赳夫,史称“三角大福”之战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蒋宋在台接见岸信介)

对这场戏,在台湾的蒋介石十分关心。

他召蒋经国等人协商对策,全力支持福田执政。

这是因为,福田是佐滕荣作和岸信介兄弟的门生,而佐藤和岸又是蒋的密切支持者。

福田在蒋败退台湾后,也一直是日本亲台派的密友

“三角大福”战的结果,是田中角荣胜出。

蒋获知后,大憾,派人到福田家登门慰问。

4年后,1976年1月,福田东山再起,终于当上了日本首相。

不过,此时,蒋介石已去世数月,蒋经国执掌了政局。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但令经国未料到的是,他和父亲积极支持的福田,在此时竟然果断抛弃了台湾,转而与北京热烈拥抱。

世界潮流浩荡,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涨尼克松访华,田中角荣急赴北京开启邦交正常化,在苏联羡慕嫉妒恨的冷眼“关照”下,中日关系日日升温,已势不可挡



三、开启中日友好里程碑的人

1978年8月,福田首相力促《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成功缔结。

这,使6年前田中角荣开启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田中开启的,可谓两国友好交流的“木桥”“吊桥”,在福田这里,终于变成了“铁桥”,影响至今。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友好条约于当年8月缔成。

10月23日,邓小平访日,与福田互换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由此,邓公与福田,成为开启两国友好新页的历史伟人。

也就是在这次访问中,邓公令日本刮目相看,在日本掀起一股“邓旋风”。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邓与福田拥抱)

他的公开讲话,令福田由衷感慨、感动和钦佩。

在记者会上,邓坦率而真诚地对日本记者说:

“首先承认我们的落后,老老实实承认落后就有希望;

“再就是善于学习。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人民请教……

“本着这样的态度、政策、方针,中国是有希望的。”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邓与福田)

邓还打趣道:

“长得丑却要打扮得像美人一样,那是不行的。”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日本媒体评论,这种态度,正是中国重新崛起的希望所在

在邓公和福田的努力下,中日友好迈上新高度。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福田之子福田康夫,2007年也当选为日本首相)

福田在自家接待记者,热情向记者们推介邓公。

邓访日期间,三菱丰田日立松下200多家日本公司,一致在日本主要报纸上大幅刊登广告,向邓公示好,庆祝友好条约生效,欢迎邓公访日。

日本经团联等6大经济团体,为邓公举行欢迎宴会,参与人数达320多人,超过了欢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时近300人的最高记录

二战后与邓小平热烈拥抱的那个日本首相,27年前的今天去世 - 天天要闻

多年后,人们为了纪念友好条约生效的历史时刻,将邓公与福田握手的瞬间,制成了永恒的蜡像。(完)



参考文献:

●《回顾九十年——福田赳夫回忆录》,福田赳夫、谢秦,东方出版社 , 2008.04

●《中日关系的光和影》,王泰平,安徽人民出版社 , 2018.05

●《福田父子的中国渊源》,余春雨《环球人物》,2007年19期

●《福田赳夫其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史组编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03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 天天要闻

严守党的组织纪律《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

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点击收听:撰  稿:段  裕、叶  刚配  音:周  莉    1951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从驻新疆的一兵团六军选调干部组建西北军区空军司令部,那个时候人民解放军进疆部队正准备集体就地转业,很多指战员对新组建的人民空军心驰神往。六军十七师四十九团政委赵予征就是其中之一。赵予征趁着赵予征来...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天天要闻

一批不同年代金银锭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国家博物馆日前举行唐末—五代、清、民国金银锭入藏仪式。左为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右上为清代“湖北盐厘局薛永升”五十两银锭,右下为民国时期官方造币厂生产的金锭。(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唐末—五代“绍”字五十两银锭,保留了船形锭的原始状态,使今人可以直观了解此历史阶段大宗商业交易的...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 天天要闻

中国海警5年来海上缴获毒品超8吨、制毒物品超2吨

新京报讯 据中国海警消息,作为海上禁毒的主力军,近年来,中国海警局以“净海”“净边”“禁毒两打两控”等缉毒专项行动为有力抓手,以遏制毒品和制毒物品海上走私通道为主攻方向,重拳打击惩治涉海毒品犯罪活动。2019年6月至今,各级海警机构海上缴获毒品8.729吨(冰毒3.066吨、氯胺酮2.136吨、可卡因2.322吨、大麻0.778...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 天天要闻

董卓,曾经也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并没有演义中那么无能

董卓,作为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政治军事人物,其形象在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往往被赋予了诸多负面标签。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尤其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等史书,可以发现董卓早年的形象与性格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般单一和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