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2022年06月30日19:59:16 历史 1481

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十、崖山海战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 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部分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之后无中华”这一说法。

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九、襄阳之战

襄阳,虽然号称兵家必争之地,但野蛮的蒙军大概从来就没将这样一个城市放到心上。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如钢铁一样硬,如翠竹一样韧。它在孤立无援,求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情况下死扛硬守,抗衡蒙军长达六年之久。

这事要从头说起,南宋与蒙古合力灭掉金之后,蒙古全然不顾盟约,言而无信,悍然南下,给风雨飘摇的南宋一计致命的打击。南宋虽然百疾缠身,但也不至于被蒙古一击毙命,反倒是嚣张到不可一世的蒙军头领蒙哥在四川被乱箭射死。

继任者忽必烈没有迎难而上,而是选择的襄阳,于是襄阳保卫战正式打响。这边硝烟正烈,都城临安那里却歌舞生平,襄阳数次求援,援军都迟迟没到。后来还是义军首领张顺,张贵率三千敢死队,于水路驰援。这三千壮士在蒙军中杀得十分痛快,虽然最后失败了,可这是汉人英勇不屈的写照。

1273年,襄阳终于抵抗不住,最后失守。南宋王朝从此也开始走向了灭亡。

襄阳,既有水路,又有山势,可谓之天堑遍布,所以历来是兵家要地,大小阵仗无数。要说到最出名的,就属南宋末年的宋元襄阳之战了。当然,这个出名并不是什么好事,出名的同时就意味着生灵涂炭,哀鸿遍野。

宋元在襄阳的战争一打就是六年,六年之间,双方你来我往,各种最新武器投入战斗,各方的援兵也源源不断地前来增援。当然,严谨的说应该是元朝的援军不断增援。忽必烈为了啃下襄阳,将全国各地的元军纷纷调至襄阳。而南宋这边,眼看是危机存亡之际,庙堂之上却每日歌舞声瑟,灯红酒绿,俨然一副太平盛世的景象。所以援军迟迟未到。后来有人驰援,但已经是战机全失,杯水车薪了。

期间也有民间兵勇自发组织起来增援襄阳,他们各个置生死于不顾,上阵前立下遗书。曾冲散蒙军阵型,将部分蒙军杀了个七零八落,不过在后来突围接应时还是寡不敌众,最终以失败告终。

襄阳城一战,如果南宋精锐大军能早点驰援,如果朝廷之上不是勾心斗角,如果贾似道不那么昏庸无道。或许结果就不一样,或许大宋就能一鼓作气,反噬蒙古。那么汉人就不会亡国,那么我们华夏之风化就不会断裂,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纵观历史,宋朝之所以覆灭,就是因为奸臣当道。宋朝名将忠臣辈出,可惜一个个都死在软弱无能的皇帝和自私自利的奸臣手上。前有秦桧残害岳飞,后有贾似道为恶庙堂之上,数次贻误战机。

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八、建炎南渡简介: 建炎南渡,是发生在两宋交替之际宋高宗(当时的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边异族女真人的侵略追击,而南逃至江南的历史事件。

金国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为宋高宗,改元建炎。之后,宋高宗一路从淮河、长江,到杭州恢复宋朝,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临安,名为“行在”(陪都),实为首都。

金朝也一路南扑,直逼临安,宋高宗无路可逃,只得入海逃避,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个月之久。由于南方天候潮湿河道纵横,加上南宋军民的英勇抗战,金主帅完颜兀术决定撤兵北上。在北撤到镇江时,被宋将韩世忠断掉后路,结果被逼入黄天荡。宋军以八千人之兵力围困金兵十万,双方相持四十八日,最后金军用火攻才打开缺口,得以撤退,金军又在建康被岳飞打败,从此再不敢渡江。

建炎南渡时,当时的康王赵构不顾北方军民陷于战火而选择南下逃跑不得不说他没有做到一个皇帝的责任,但是他南下使得女真人没有取得消灭宋朝的机会,为宋朝的继续和后来的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对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七、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宗望领军攻燕京。西路由完颜宗翰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六、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是庆历年间北宋仁宗授命范仲淹进行的一项政治改革。但因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最终失败。

此次新政改革了吏治,提高了庆历年间的行政效率,改善了北宋的政治腐败。但减弱了吏治能力,使得北宋的社会问题更加严峻;同时,间接导致了王安石变法失败。

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五、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的一次改革,因领导者为范仲淹,故又称范仲淹改革。其目的在谋求整顿官僚机构,增强北宋国力。宋仁宗采纳范仲淹等人的革新主张,着重对吏制、职田、科举、学校、赋役等进行改革。

1022年,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其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负责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

西夏李元昊于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次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只得议和,百姓负担加重,各地陆续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现时的北宋王朝可谓是内忧外患。

1039年同判礼院宋祁上疏,以为国用不足在于“三冗三费”。宋祁说:“今天下有定官,无定员”,“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宋祁本人亦拥妓醉饮,宋庠讽刺宋祁说:“听说昨夜烧灯夜宴,穷极奢侈,不知还记得某年同在州学内吃虀饭时么?”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对夏战争惨败,内部动荡已是山雨欲来之势。

仁宗遂罢去宰相吕夷简,任命富弼韩琦等为枢密副使,范仲淹、富弼等人综合多年来的经验,于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十事疏》)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朝廷表示赞同,并颁发全国。

1043年,宋仁宗为了缓解王朝出现的多种矛盾,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职位相当于副宰相),富弼为枢密副使推行改革。

他们提出十项改革方案:明黜陟(对官吏升降制度作出严格的考核和规定),抑侥幸(限制侥幸做官和升官的途径),精贡举(严密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择官长(严格考核州、县两级地方官员的业绩),均公田(平均分配地方官员的公田),厚农桑(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修武备(整治军备),减徭役(减轻百姓的徭役),覃恩信(落实朝廷各项恩惠政策),重命令(认真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

这些改革措施的大部分都被仁宗采纳,颁行全国,号称“新政”。

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宋朝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

但因新政限制大官僚大地主特权,实行时遇到强烈反对和阻挠。他们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指责范仲淹结党营私、滥用职权。宋仁宗虽然对这件事未必全信,但看到反对革新的势力这么强大,他开始动摇了,失去了改革的信心。

1044年。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尽管朝中有像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这样有才能、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宋朝国力越来越衰弱。

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四、“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为平息战事而签订的盟约,该盟约的内容包括:宋辽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宋朝每年为辽国提供钱银、绢布;开设榷场,开展贸易等。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一直想要将契丹人赶至长城外,但是由于契丹人十分骁勇善战而未能成功。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政权就这样一直盘踞在北方,给宋朝政权造成极大的威胁。

辽国一直以来都对农业经济发达的燕云十六州虎视眈眈,为此多次对宋朝发动战争。而宋朝对燕云十六州亦是十分重要,所以断不能落入辽国手中。为了争夺燕云十六州宋辽两国之间的战事一直持续了25年。景德元年的时候辽军再次南下进攻宋朝,当时宋朝君主宋真宗见辽军来势汹汹便想要南逃。但是后来因为宰相的劝阻而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前往檀州督战。

宋真宗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战士的士气,一时间集结至檀州的军民人数多达数十万人。当时辽国的掌权者萧太后见宋朝如此大阵仗,加之当时进攻檀州的辽军物资供应不足,于是便产生了议和的想法。宋朝本就对辽国心存畏惧,对于议和一事自是乐见其成。介于宋辽双方皆有意议和,于是战事暂时告一段落,随后宋朝派遣使者前往辽营进行谈判。在经过一番谈判之后,“檀渊之盟”就此签订。

由于宋真宗坚持不割地只给钱,所以该盟约并未提及割地一事,只涉及宋朝需要每年给辽国提供十万银以及二十匹绢的内容。除此之外,该盟约还规定将白沟河作为宋辽两国的分界线,双方均不得在此处创筑城隍。再有就是在两国交界处设置榷场供宋辽两国百姓进行贸易,加强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檀渊之盟”签订之后,宋辽两国在近百年的时间里都不曾再发生过战事。

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三、雍熙北伐,是指北宋雍熙三年(也即辽统和四年,986年)为收复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伐辽的历史事件。

公元979年宋太宗攻灭北汉,宋朝一统中原,遂进军燕云与东亚强大的辽帝国争夺霸权。高粱河一战耶律休哥拯救了大辽,然而辽国的危机并未解除,辽帝国在以后的数次宋辽交锋中连遭惨败,仅在雄州一战中稍占上风。公元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大辽景宗去世后辽圣宗和萧太后孤儿寡母执政,同时辽军在后方正纠缠于和高丽及女真部落的战争,于是宋太宗感到第二次北伐时机成熟了,攻取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再次萌发。宋朝几乎动员了举国之兵,“在行之兵实二十万”兵分四路,山前山后(太行山脉东和西)各两路,发动了对辽的战争,史称“雍熙北伐”,其军势之浩大堪比征服南唐之役。

雍熙三年三月北伐开始了,宋军的战略计划从宋太宗的一些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大概,“初曹彬与诸将入辞,上谓彬曰,潘美之师但先趣云、应,卿等以十万众声言取幽州,且持重缓行,不得贪利。彼闻大兵至,必悉众救范阳,不暇援山后矣”,曹彬第一次进攻缺粮返回后太宗又下令,“亟遣使止彬勿前,急引师缘白沟河与米信军会,案兵养锐,以张西师之势;俟美等尽略山后地,会重进之师而东,合势以取幽州。”北伐失败后又声称“止令曹彬、米信等顿于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俟一两月间山后平定,潘美、田重进等会兵以进,直抵幽州,力驱攘,俾契丹之党远遁沙漠,然后控扼险固,恢复旧疆,此朕之志也。奈何将帅等不遵成算,各骋所见,领十万甲士出塞远斗,速取其郡县,更还师以援辎重,往复劳弊,为戎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

从最后一段宋太宗的言论看“止令曹彬、米信等顿于雄、霸,裹粮坐甲以张军声”应该是战争初采取的策略,但事实是曹彬战争一开始就和潘美几乎同时果断的北上,因此河北宋军最初的策略应该是第一段话曹彬进见辞别时太宗告诫的“且持重缓行”才是事实真相,宋太宗最后一段话是在战后给赵普信里陈述的,通篇在不断地推脱责任,因此所谓“顿于雄、霸”,可能仅仅是对推托战败责任的言辞,笔者认为宋太宗即使是第一次撤军后亦未明确要屯兵雄、霸,而仅仅是要求沿白沟和米信合兵(这点后边还会谈到)。当然不管怎么说,总体上宋军是以河北部队牵制敌军,山西主攻山后各州,然后各路会师攻打幽州,这点是毫无疑问的。接下来我们着重探讨河北方面军作战经过,山后方面具体可见《宋朝军事故事探秘》一书。

辽军发现宋军退却,耶律休哥迫不及待的发动了力度前所未有的新城会战,由于曹彬及时地增援,休哥遭到了宋军强有力的反击。《宋史.米信传》对此战的残酷进行了记载“契丹率众复来战,王师稍却,信独以麾下龙卫卒三百御敌,敌围之数重,矢下如雨,信射中数人,麾下士多死。会暮,信持大刀,率从骑大呼,杀数十人,敌遂小却,信以百余骑突围得免”再看《宋史.李继宣传》对此战的描述同样惨烈“大军还雄州取刍粮,遇契丹新城,疾战至暮,继宣中十创,剑及兜鍪,明日复战,继隆为敌所邀,继宣以所部拔之”这里也告诉了我们两个信息第一宋军当时是在撤退,第二辽军的攻击力度极为可怕,米信和李继隆部均受到猛烈攻击,宋军阵营第一勇将李继宣竟然也身负多处伤口。

虽然宋军也对此战号称取胜“斩首千级,获马一百匹”但事实上却是险胜。幽州西北道都部署米信这样的前敌总指挥竟然狼狈的身边只剩下三百多人,如非李继宣及时赶到宋军可能会以惨败告终。当然耶律休哥应该感到幸运,如果宋军是一支骑兵为主的部队,那么新城之战的轻敌的代价将会是辽帝国的国运。

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二、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北宋建隆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被视为宽和典范。其后,宋太祖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大大强化了北宋中央集权。

后来,“杯酒释兵权”演变为一个成语,引申为轻而易举解除将领兵权。

发生背景:在结束五代十国局面的过程中,北宋统治者着重考虑的问题有二:一是如何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局面不再出现;二是如何巩固新生王朝,使之不再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

建隆元年末(公元960年),在宋太祖平定李筠及李重进叛乱后的某一天,他召见丞相赵普,问道:“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我要从此息灭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精通治道,对这些问题也早有所考虑,听了太祖的发问,便提出问题之症结就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治理的办法也无奇巧可施,只要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赵普的话还没说完,宋太祖就连声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全明白了”。

于是一个重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计划就这样酝酿出来了,并逐步付诸实施。在北宋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宋朝刚刚建立,赵匡胤就吸取了后周灭亡的教训,加强对禁军的控制。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祖鉴于当时已控制局势,就着手陆续采取了一些措施,逐步加强中央集权。起初,太祖以为石守信等人是自己的故友,并不介意,而赵普数次进言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万一有作孽之人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这些话实际上是提醒宋太祖,要他记住陈桥兵变的历史,一定要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果然,宋太祖不久后就采取措施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宋朝时期十大历史事件 - 天天要闻

一、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此时他七岁的儿子继位,朝政由他的母亲管理。这时边境传来辽军压境的消息,太后不知所措问计于宰相。宰相范质不明真假,急令赵匡胤领兵御敌。

但是赵匡胤却以兵少将乏为理由不想出兵,不得已,范质给了赵匡胤权力可以调动全国的军马,赵匡胤这才答应了下来。

陈桥兵变的故事发生于公元960年正月初三,赵匡胤带领着兵马出了京城。当大军到了一个叫陈桥驿的地方的时候,部队便停下不走了。此时军中有人故意散布谣言,说当今皇上年幼,他们辛苦的功劳会被忘记。

这天晚上一批将士把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假装醉酒的赵匡胤的身上,并且高呼万岁。此时的赵匡胤半推半就的答应了将士们的请求,但是对将士们约法三章:进了东京城,一定不准烧杀劫掠,不准扰民。将士们都齐声答应了。

后来赵匡胤就带着这批军队回到了后周的京城,由于朝廷里面有内应,所以赵匡胤很容易的就占领了京城,接着赵匡胤又平定了一些拥有重兵的节度使的反叛,以上就是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故事了。

陈桥兵变的历史意义介绍: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兵变,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兵变,陈桥兵变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人员的伤亡和战乱的影响。

隋唐之后,中国版图再次混乱不堪,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混乱的纷争中不管哪次兵变都是伴随着流血和牺牲,而陈桥兵变却是通过近乎和平的方式让皇帝选择了禅位,成就了兵不血刃进行王朝更迭的奇迹;因此陈桥兵变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同一般的。

陈桥兵变的历史意义在于改变了政权的争夺方式,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争夺过程中,轻则掳掠,重则屠城,而这种通过多方政治手段,如此平和的兵变实属罕见。除了争夺方式的变化,陈桥兵变的历史意义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