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2022年06月29日20:44:18 历史 1010

1991年4月26日,在美国的一户人家内,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头接起电话:“如果真的能来,我非常愿意。”说完眼里饱含泪水,缓缓坐下,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天他等了有多久。

接电话的是谁?他又是在期待谁的到来呢?

他就是妇孺皆知的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吕正操和张学良

为何期待?又为何多年未见?这次会面对双方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张学良值得被铭记

钱穆先生曾经说:“要研究历史,首先要懂得人,尤其需要懂得少数的历史人物。如其不懂的人,不懂得历史人物,亦即无法研究历史。”民国时期是激荡涌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于这个时代的起承转合研究,可以从少数历史人物身上探寻踪迹,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历史大潮中作出正确的抉择。

毫无疑问,张学良便是这少数历史人物中的一个。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张学良

张学良被我们熟知更多的是在1928年的“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不屈服于国外势力的压制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腹背受敌。苏联和日本趁着中国处在动乱时期便想要在东北地区横插一脚,霸占东北地区的铁路主导权。

面对日本想要独占我国东北地区的“我日本捧你,我日本帮你。”的明示,张学良回怼到:“你老替我想得很多,但有一件事没有替我想到,我是一个中国人。”

张学良以中国人的身份回拒日本不怀好意的帮助,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威胁,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为国家利益、为东北发展表明自己的态度,充分展现了在那样一个唯利益糜烂的时代的高贵气节。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心系东北未来

从1916年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分裂到1928年的“东北易帜”,这十来年间,国家动荡,不同派系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军事扩张以及帝国主义国家对东北地区的掠夺使得东北地区的财政陷入困境,影响着东北地区的经济平衡,也搅扰了想要偏安一隅的东北人民。

张学良在深刻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可行性发展条件之后在心里构建了一个蓝图,是适合东北地区发展的,是能够推动东北成长的,是能够惠及全体民生的长远计划。

他深深地认识到封建军阀对人民身心的摧残,对经济的毫无限制地盘剥,因此,他不允许军阀政府这样的弊端再存在下去。于是用心选拔行政机构人员、积极建章立制、加强军队建设、改革币制等等。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年轻时期的张学良

凡此种种,皆是张学良不愿意东北地区输、不希望东北地区弱的表现,是一个地区领导人心系民生,推动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张学良为东北地区鞠躬尽瘁,殚心竭虑,爱国爱民,值得颂扬!

国民政府失信逮捕张学良

本以为已经为国家付出这么多的张学良先生会被人们褒扬和嘉奖,但是国民党政府却言而无信。

在“双十二事变”后逮捕了张学良,判决:“张学良首谋伙党,对于上官暴行胁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虢夺公权五年。”后来又被蒋特赦,交军委“严加管束”。张学良被扣押后,与吕正操失去联系,再无相见,所以在听到是吕正操的时候,在受邀回国的时候才不禁潸然泪下、老泪纵横。

张学良1946年被秘密转移至台湾,后在1991年终获自由,1994年赴美定居,2001年辞世,享年101岁。一代爱国将领沦落此等地步实在令人嗤笑。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对中国深沉的爱意最终是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回应,中共时刻记着张学良在国家危难之际所做出的努力。借着这样的一个契机,张学良也渐渐放下了对台湾心中芥蒂,对祖国又一次张开怀抱。

那么是什么让张学良作出此等改变的呢?放下疑虑的背后又藏着什么秘密呢?


张学良与吕正操的旷世情缘

“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初读这首诗,你会想到什么?是“这个人的口气真的很大,一上来就要提收复台湾,是真的爱国还是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还是“他为什么要对自己进行自贬的同时还要这么有勇气地表明决心呢?”

但当你了解过这首诗的作者后你就不会这么想。

这首诗是著名的爱国主义将领张学良对旧友吕正操的寄语,是仍旧对祖国和台湾和平统一的祈愿,是对祖国深深地爱。

张学良的心意吕正操都静静地看在眼里,默默记在心里。

“讲武修文一鸿儒,千古功业在抗胡;盼君走出小天地,欣看人间绘新图。”是吕正操对张学良最好的价值肯定与认同。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影视剧中的张少帅

时间会消磨很多东西,但是吕正操和张学良的情谊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散,反而经过时间的沉淀变得更加坚不可摧。

吕正操千里投奔张学良

张学良和吕正操的渊源还要从1922年吕正操投军张学良开始。

出生于贫苦家庭的吕正操在仅仅上了四年小学之后就弃学从军,投靠了当时声名远扬的张学良。在与吕正操的不断接触中,张学良看到了吕正操骨子里的那一腔热血,那股不被命运所屈服的劲儿。

在张学良的推荐下,吕正操报考东北讲武堂,在此期间刻苦学习,不负张学良重望。在1925年毕业归队,被张学良任用为自己的少校副官、秘书。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吕正操从军途中

一心痛恨军阀暴虐行径的吕正操岂会甘心只做文职工作,他的目标是上战场杀敌,为东北和平抛头颅洒热血。于是在他的再三请求下,被派往东北军十六旅任参谋长,在1933年的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因为他和张学良一样,都是和平爱好者,都是爱国人。他们理解在当时的国内外背景下中国想要独善其身、保全自己仅仅依靠某一方是不行的,必须通力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他这个想法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熏陶,不断地酝酿而形成的,最终他才会那么理解张学良。

早在1934年吕正操就和中共北平的秘密党员刘澜波、孙志远等人频繁接触,进一步受到爱国思想的耳濡目染,在他心里已经种下了要想实现和平,就必须通力合作的萌芽,这个萌芽也在后来慢慢长大,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张学良和蒋介石合照

吕正操扛起保家卫国大旗

张学良被软禁后,东北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吕正操在对张学良钦佩的同时也知道他必须站出来,在救少帅无果的情况下,他必须扛起守护东北地区的大旗,不能辜负东北人民的期望,不能让少帅用自己性命做赌注换来的合作付之东流。

所以,他不再效力蒋介石,从国民党转入共产党麾下。在1937年10月,吕正操率部队在冀中平原脱离国民党,改成“人民自卫军”,自任司令员,各级领导职务由共产党员担任。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这只军队很快发展起来,在吕正操的带领下破路拆城,改造平原地形,与日军进行灵活的游击战术,令日军闻风丧胆,不寒而栗,在击碎日军进攻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分隔异地,再无相见

张学良听到吕正操的诡异战术和取得的优异战绩后自豪地称他为“地老鼠”,并且对于加入共产党这条道路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认同。

张学良被软禁时35岁,吕正操31岁。这两位曾经一起许下豪言壮志,一起想要报效国家的忠义之士终究是被现实相隔,再无遇见。

还会有相见的那一天吗?张学良想知道,吕正操也想知道。

跨越半个世纪的首聚

终究是天随人愿,不想让披肝沥青的人寒心,不愿让虔诚爱国之人再翘首以盼。跨越半个世纪的分别,终于迎来了他们的首聚。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携夫人赵一荻赴美探亲,得知消息后中央决定派吕正操以私人会友的名义代表祖国前往美国探望张学良,这为吕正操与张学良的重新会面提供了契机。借着这次张学良91岁寿辰,两位对这跨越半个世纪的见面开始有了新的期待。

1991年的5月29日,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家门口,等着他许久未谋面的老友,他期待着,激动着,感慨着,憧憬着。

来了,两人握紧双手,顿时百感交集。

录音机里传来张学良最爱听的京剧,两人静静地听着,面面相觑却无言,仿佛听的不是戏剧,而是这么多年关于彼此的点点滴滴。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张学良和赵一荻

这是吕正操给张学良带来的生日贺礼,他知道张学良喜欢喜剧,即使身在外也依旧挂念祖国。

茶杯里醇香的碧螺春打断了两人回忆的思绪,将两人对彼此的思念渐渐地从远方拉了回来,此时他们不谈论过去,只享受当下。他们还是曾经的他们,他们不再是曾经的他们

曾经的他们在一起时只想着如何为人民而活,为国家而战;现在的他们已到暮年,只愿能够平安,多多见面。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贺礼中还有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寿幛,上边附有一首小诗: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磊落光明度余年。

张学良看后笑着说:“我可迷信啦!迷信上帝。”

吕正操则回答道:“我也迷信,信人民。”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双方又聊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地道战,张学良对吕正操又是一番夸赞,吕正操笑了笑说:“那是人民发明的,是用来打鬼子的!还不都是人民的功劳!蒋介石、宋美龄都信上帝,八百万军队都被我们打垮了,最后跑到台湾去了。”

听到这里,张学良深情地说:“得民者昌啊!

张学良与贝夫人是多年好友,两人感情深厚,一手操办了张学良的此次寿宴,两人的会面也正是在贝夫人的家中。对于两人的此次会面可谓是费心尽力,为两人的再次相遇做出了不少努力。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张学良好友贝夫人

两人相见恨晚,有说不完的话,不知不觉间已经到了中午,贝夫人已经提前订好饭菜,邀请大家到楼下“中国园餐馆”就餐。张学良与吕正操边吃边聊,谈到了过去,也畅聊着未来。

张学良问吕正操后来去周恩来那里了,吕正操说当时情况紧急,就接受了共产党的指示,留在了冀中,开始了抗日斗争。在1937年5月被中共秘密接受为党员。

张学良听后感触颇深地说:“这条路走对了!”

他是说给吕正操的,也是说给自己的。说给吕正操是对他加入中共,驰骋战场的肯定。说给自己是未能坚持抗日的遗憾。

愉快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此次会面很快就告一段落。但对于他们来说,想说的话还远远没有说完,想问彼此的的问题还有很多,于是两人就相约第二天再次见面。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紧张的第二次会面

5月30号,张学良和吕正操在曼哈顿瑞士银行总经理办公室进行第二次见面。此次见面只有两人在场,是真正的密会,吕正操也随即表明了此次来的最主要的目的:诚恳欢迎张学良在方便的情况下回家乡看看。

吕正操拿出在邓小平示意下邓颖超写的信函,这个信函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希冀,承载着无数爱国主义台湾同胞的期愿。

拿着这封信,张学良读了又读,看了又看。他何尝不想回东北,他何尝不想回那个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家?

可是他知道,他不能鲁莽冲动,他不是自己一个人,他做不到孑然一身。

最后思考良久,他说:“我会给邓颖超写回信的,此次我也不能直接从美国回去,要先回台湾征得李登辉的同意,再确定回去的具体日程。”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寥寥数语,透露着张学良对祖国的记挂,对人民的期盼,可是那又能怎样呢?暂时是改变不了任何东西的。

两次相会过后,双方都有些意犹未尽,于是相约过几天再次见面。

两位将军的最终一面

6月4日,张学良和李正操在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李道豫别墅处进行第三次会面。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吕正操真诚地问:“有没有可能再回到大陆去?大陆不像台湾那个地方”

张学良说:“我很愿意回去看看的,我在台湾就等于寄居一样,李登辉如果不反对,我就回大陆去。”

离开家乡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又何尝不思念,又何尝不想回。

随后,张学良又说:“对我不能搞特殊,所以希望不搞欢迎仪式,也不要恭维我,就简单地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这就很好了。”

听到这里,吕正操拍着胸脯说:“放心好了,没有这些的。”

东北军出身的开国上将吕正操为何三晤张学良?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 天天要闻

这次的谈话,最重要的是大陆对台湾的态度,这一直都是双方最关注的事情,在之前张学良写给吕正操的诗中也明确地提到“确保台湾入版图”的想法。并表示自己反对“台独”、坚定祖国会和平统一的立场,愿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吕正操也向张学良传递了祖国不放弃使用武力进行统一的手段。

此时的两人是两个不同势力的代表,虽然立场不同,但是却有着相同的愿望:希望祖国和平统一,国家发荣昌盛。此刻的他们,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线上……

但遗憾的是,尚未等到故土回归,张学良便抱憾离世,这个美好的夙愿要依靠下一代人来完成。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