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2022年06月09日00:22:11 历史 1672

1937年2月9日,一个叫做王德民的混血男婴出生在中国河北唐山,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虽然也拥有中国国籍,但却是瑞士女子。

王德民虽然生在中国,但是更多地继承了母亲深邃的五官,从小便长得和周围的孩子不一样。

多年之后,许多人看到王德民年轻时候的照片,为他的英俊面庞惊叹,不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今天人们看到王德民会觉得惊为天人,可在当年,王德民这副混血样貌却妥妥的是一种累赘,甚至还影响到了他的人生走向。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麻烦不断

虽然后来的王德民在科学界很有建树,蜚声国际,但在五岁以前,他在同龄孩子中间却是一个十足十的“文盲”,他倒也并非不聪明,只是五岁之前的王德民一张嘴,说出来的全是英文,对于中文反倒是一窍不通。

原因是在他小时候,父母长期住在外国租界,平时所接触到的本身就是英语环境,小孩子的语言系统本来就在发育期,在家中,母亲本身是外国人,父亲虽是中国人,但也有着多年留学美国的经历,所以父母二人平日里在家也是英文对话,导致王德民更加没有了学习汉语的环境。

但这一口流利的英文可给王德民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年幼的他在社区里成为了被孤立的对象,他长相既不像一个中国人,嘴里说出来的也不是中国话,因此小孩子们都笑话他是一个外国来的洋人,不愿意和他接触。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王德民虽然想要同大家成为朋友,可他连别人说出来的话都似懂非懂,又怎么可能和别人产生进一步的交流?所以年幼的王德民只好躲在家里一个人看书,可长此以往肯定是不行的,毕竟,王德民将来肯定还是要在中国社会里生活,所以他必须得学会中文。

母亲万般无奈之下,一狠心把满嘴英文的儿子送去了一所全中文教学的小学,来到学校里之后,王德民更加郁闷了,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都讲中文,更加没人和他说话,王德民自己其实也很烦恼,所以拼了命的学中文。

只可惜,因为小时候底子就没打好,上小学才重新拾起中文课本有点晚了,以至于王德民这中文学的磕磕绊绊,他拼死拼活,也不知道要如何记住这些复杂的汉字,只能依赖死记硬背,记得这些汉字的形状,进而勉强读懂书上的话。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至于他的中文发音,更是成了大杂烩,全靠模仿父母和别人的口音,一张口怪腔怪调,引来了不少嘲笑,还有同学背地里管他叫做“假洋鬼子”。

总之,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王德民的童年生活实在称不上愉快,就这样磕磕绊绊进入中学,王德民才终于啃下了中文这座大山,能够顺利的和人交流,日子也变得好过了一些。

但王德民的烦心事还并没有完全的解决,语言可以拼死拼活地学,可是王德民这张混血脸孔却比他说出来的话更加显眼,王德民刚上高中的时候,同学都疑心道班里怎么来了一个外国人。

所以,每次认识新朋友、新同学的时候,王德民不得不费一番功夫和他们解释,自己虽然长得像外国人,但的的确确是出生在中国,长大在中国的正经中国人。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可一看到他的这张脸,很多人就觉得他说自己是中国人,这话没有说服力。当时的信息流通还没有那么发达,刚刚建国,大街上外国人都见不着一个,王德民这般相貌,走到哪里都是被关注的焦点。

但当时人们关注他,当然不是因为他长得好看,而是因为觉得他长得奇怪,再加上建国之后西方对新中国的态度非常仇视,各种封锁和打压,所以中国人民对于外国洋人的印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因此看向王德民的目光就更多了几分审视的意味。

王德民自己心中当然只热爱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国,毕竟就连他来自瑞士的母亲都入了中国籍,他自己更是出生在抗战年代,一路见证着中国从落后挨打到如今站起来,怎么可能不爱国呢?只是,自己内心坚定是一回事,能够让别人相信自己的心意又是另一回事了。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为这些事情,王德民没少苦恼,唯一能够安慰他的,是他日益进步的成绩。

在小学的时候,因为中文不好,所以王德民的聪明也没有用武之地。但后来随着他慢慢的精通中文,他的学业水平也开始慢慢精进起来,到了高中的时候,他的成绩基本上每次都能稳居学校排行榜的第一位,是全校考试成绩最好最稳定的学生。

所有人都憋着一股劲,在后面想要超越王德民,但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给王德民增添了不少自信,上着高中的他踌躇满志,打算将来报考清华北大。

不管在任何时代,清华北大都是中国最优秀的两所高等大学,所有优秀的学子都对这两座学府心存向往,以王德民当时优异的成绩,可以说是清华北大任他选择,想学什么专业就去什么专业。

怀着满腔热血,王德民参加了当年的高考,成绩果不其然非常优秀,几乎门门都接近满分,拿着这样的成绩单,应该没有学校会拒绝吧?可没想到,最后录取结果出来,清华北大,王德民都榜上无名。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王德民看到这个结果,十分诧异,本着稳妥起见,他到清华北大的招生办咨询了一番,结果却遭遇了两盆冷水。原来,清华北大招生处的负责人一看到王德民这张脸,都立刻摇起了头,劝他回家去另谋高就。

王德民一头雾水,自己的成绩已经这么高了,难道还够不上清华北大的门槛吗?结果别人告诉他,并不是成绩的原因,主要还是他这张脸的原因。

王德民倒也不傻,别人这么一提醒,他便也明白了其中的缘故,自己有外国人血统,如今中国和西方的关系还很紧张,自己到哪儿都会有人觉得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难怪清华北大会将王德民拒之门外。

但虽然能想通其中的原因,王德民却很不甘心,怎么因为一张脸,自己就要和最欣赏的两个学府失之交臂呢?只是,他是一个年轻的学生,没有力量去改变时代。最后,兜兜转转,王德民成为了北京石油学院的学生。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石油工业

这其实是他的第五志愿,也就是说,前面四所学校竟然都不愿意招收王德民这个混血儿。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王德民最后还能有一个大学收留就相当理想了,北京石油学院,便是如今人们所熟知的中国石油大学。

人生的大起大落莫过于此了,王德民拿着北京石油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心里其实还是高兴的,好歹不至于彻底落榜,不过,去了北京石油学院要学什么专业呢?王德民当时也并不知道,因为他还得接受学院内部的调剂,最后调来调去,王德民终于得知,自己被调剂到了北京石油学院的采油专业。

对于这个专业,王德民实在是一窍不通,完全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去干嘛,但以当时的情况,一进入这个专业,很有可能就要把它当做这辈子的事业了,所以,尽管不懂,王德民也得硬着头皮上。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不过,真正进入石油学院学习之后,王德民突然发现,自己和采油专业倒还真是前世的缘分,他本身就聪明,热爱探索,有着很强的逻辑性,而采油专业就需要他这样聪明的学生。

所以,大学生活开始之后,王德民先前内心的郁闷几乎一扫而空,立马开始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学习这份带给他惊喜的新专业。

王德民的成绩很快又飙升到学院排行榜的第一名,他几乎是入迷了,平时不是在教室里上课,就是在图书馆里温习功课。

到了大学,少男少女都是情窦初开的年纪,虽然王德民这张混血脸给他引来了不少争议,可上了大学,大家心中的顾虑也少了很多,同学们背地里都觉得王德民长得很英俊,而且他学习成绩又好,更带上了一层光环。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所以上大学之后,王德民开始不断地收到女同学写来的饱含热切的情书,然而,当时醉心学术的王德民把这些少女情怀都一一拒绝了。

甚至,为了防止别人再来追求他,他还公开地立了两条规矩,若是要恋爱的话,第一,如果两人结婚,他不能抽出时间带对方逛公园;第二,对方不能妨碍他看书。担忧桃花运影响自己的学术研究,这可能也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烦恼吧。

对上这么一个眼里只有学术的家伙,再多的少女情怀也没用了,从那之后,王德民的身边终于清净了,王德民可绝对没有为自己失去女孩子的追求而难过。

当时他只觉得自己的学习时间还不够,恨不得把一天24小时变成48小时,整夜整夜地泡在图书馆里。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1959年,22岁的王德民终于从大学毕业。当时大学生非常金贵,国家对于他们的工作都是包分配的,王德民是石油学院里成绩排名第一的人,因此,如果分配的话,好岗位也是任由他挑。

可是,一个好消息的到来,再次改变了王德民的人生选择,这个消息便是中国发现了大庆油田

消息出来之后,整个石油学院都欢呼起来,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石油工业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过去,中国最缺的就是石油,西方卡脖子,外面的石油根本运不进来,我们只能想办法自力更生,可是,找了一年又一年,却始终没有找到大面积的油田。

贫油国的帽子一戴十几年,仿佛永远摘不掉,石油学院的学子们每每讨论到这件事情都忧心忡忡,愁眉不展。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可现在,大庆油田被发现了,也就意味着中国的机会来了,我们再也不用受西方的白眼了。进一步想,如果大庆油田这项工程尽早完成,那中国的工业必将迎来再度腾飞,未来兴盛发达,这块油田要发挥极大的作用。

而此时此刻,大庆油田正是用人之际,要建设油田,还有谁比石油学院的学子们更加合适呢?所以,自打知道消息的那一天,所有的同学都摩拳擦掌,计划着前往大庆油田去,干一番事业。

王德民当然也不例外,开始报名的第一天,王德民就毫不犹豫地填下了报名表,他放弃了自己留在北京的机会,要到大庆去,另寻一番新天地了。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当然,在很多外人眼里,这是个不太理智的决定,留在北京,有的是锦绣前程等着王德民,可大庆那边儿却是一片荒芜,什么都没有,得白手起家,但王德民从填下报名表那一刻,就已经思考好了所有的事情。

只要能够为祖国开发出来这片大油田,他即便把命搭进去,也是心甘情愿的。

很快,王德民和同学们一起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未经开发的大庆油田,情况其实比人们想象的还要恶劣,到处都是简陋的施工棚、钻油井,工人们一个个晒的面庞黝黑。

王德民等人来到这里,气都没来得及喘,就立刻被派去下基层,和工人们一起进行油井探测,像个陀螺一样的连轴转,一忙就是好几个小时,连饭都只能做匆忙忙的塞进去两口,一天下来,就觉得精疲力竭了。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而且,因为刚刚建设,大庆油田周边根本就没有宿舍给他们住,到了晚上王德民这一批学生被安置在了牛棚里。很多人一听到这里,都目瞪口呆,觉得怎么能这样委屈人才。

但王德民回忆说,当时刚到大庆油田的时候,能住上牛棚的都是最优越的待遇,因为牛棚好歹暖和、地方大,这还是工人们心疼他们年轻、初来乍到,特意给他们腾出来的。像很多工人,都只能挤在临时搭起来的破帐篷里,漏风漏雨,那才真叫受苦。

王德民从小虽然遇上不少磕磕绊绊,但家境一直都很优越,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苦,可即便如此,王德民也没有退缩,大庆油田的情况越是艰难,就越是能够激发王德民斗志,王德民来的第一天就暗自发誓,非要把这块地方建设的面貌一心不可。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白天忙了一天之后,晚上住进牛棚里,王德民还在不断地查阅资料,他意识到,当前我国掌握的开采石油的技术还太过落后了,落后就要挨打,高等的技术在西方手中,别人是不会把技术给我们的,不过,王德民能弄来一些苏联的资料,倒可以帮上忙。

难度在于,这些资料都是用俄文书写的,根本就没人认识,面对这样的困境,王德民来了攻坚克难的决心。晚上,他左手拿着俄文资料,右手翻着一本简陋的俄文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去对,居然硬生生把一套资料翻译了下来。

勇攀高峰

简陋的牛棚,成为了王德民的研究所,那个时候他爆发出了极大的研究热情,每天甚至可以不睡觉,光是瞪着两只眼睛,一次又一次的研究,研究完了再进行实地考察,整个人累瘦了好几圈,但也丝毫没感觉到疲倦。

当时王德民的内心里只有大庆油田,压根儿就忘了自己。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但研究这种事情,总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当时大庆油田运用的油井压力计算公式是国际上通用公式,这也是我们当时唯一能够弄到的一套公式,可是具体情况得具体分析,通用公式只是一个理想的算法,用到实际情况上,除了拖累进度没有任何帮助。

西方各国有无数的专家助力,开采石油的时候当然不愁这个问题,但在中国,这就是难题之中的难题,自己没有一手资料,就只能吃别人剩下的,所以王德民才夜以继日的去研究苏联的资料,要给大庆油田挖出一套办法。

他一边总结苏联的经验,一边在大庆油田进行实际的测量计算。

终于,在1961年,王德民奇迹般地给大庆油田设计了一套新的公式,成功解决了大庆油田开采效率不高的问题,王德民一下子成为了整个大庆油田的名人,就连周总理写信给大庆油田团队表彰的时候,还特意提到了王德民的名字。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这次成功几乎震撼全国,王德民却没有因此飘飘然,他还是一头扎在他的简陋的研究室里,用翻烂的稿子一遍一遍地去算,去研究。大庆油田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只要这些问题还在,王德民就要逼着自己不断地往前走。

在大庆油田,王德民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以他的名气和地位,中间他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调回北京来,但是王德民却拒绝了,对王德民而言,大庆油田如同他灵魂的一部分,是他对国家的责任和期待,他不可能把大庆油田放下。

解决了很多细节问题之后,王德民开始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当时全世界的油田基本上只能经过二次采油,随之就会面临停用,至于三次采油,只有苏联人勉强做到过,成功案例极少。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连美国人研究了20年,都没研究出来如何三次采油,但现在王德民想把三次采油的办法研究出来,应用到大庆油田上,他相信,以大庆油田的潜力是完全可以做到三次采油的。只要自己把技术拿出来。

当时很多人都劝王德民不要瞎费功夫,大庆油田的石油储存量够多了,足够中国使用很多年,可三次采油,是石油开采方面一个难倒无数人的课题,苏联、美国尚且犯难,何况作为新人的王德民呢?

王德民却听不得这些话,只要有可能,他就得试一试,这是国家的资源,一丝一毫都不能浪费。

可是,从60年代开始,他研究了二十多年,这个课题还没有出现有效的进展。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1985年,王德民成为了大庆油田的总工程师,他还是把三次采油的课题放在自己研究的第一位,很多人都说算了吧,王德民如今功成名就,没有必要为了一个永远研究不出来的课题毁了自己的名声。

但王德民听到这些话只是摇头笑笑,继续埋头搞科研。

很多人都说,他为了石油的研究疯魔了,可作为一个脚踏实地的科学家,王德民字典里没有放弃两个字。

就这样,又坚持了好几年,王德民终于惊奇的发现,只要将聚合物注入油井内驱油,便可以带动三次采油,所有人都不相信他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但他还是做到了。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大庆油田初步建设完成的时候,美国有专家预测大庆油田可以为中国开采出5000万吨石油,让中国一直利用到1995年,这已经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了。

但是在王德民的努力之下,大油田的石油开采量超出了1亿吨,这是全世界任何一个科学家都不曾做到的壮举,就连美国都不得不心服口服。

王德民所创造的这个奇迹,不仅仅推动中国的石油工业向前发展了20年,对于国际石油开采技术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因为他这样卓越的贡献,所以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宣布,将国际编号为21023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

王德民成为了达芬奇,牛顿居里夫人之后,第四个获此殊荣的名人。

王德民:高考成绩接近满分,却被清华北大拒收,后来去了哪里? - 天天要闻

在王德民的生命里,大庆精神贯穿始终,如今,王德民院士已经85岁了,年龄的增长让他离开了一线,但是,他依旧孜孜不倦地研究着那些关于石油的奥秘。

用王德民自己的话说,他的人生早已经和大庆油田共命运,大庆油田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

以身许国的王德民,配得上所有的赞誉,大庆油田,便是他用一生心血立起的一座丰碑。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美国没想到,俄罗斯也没想到,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骄傲 - 天天要闻

美国没想到,俄罗斯也没想到,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骄傲

说起中国的变化,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几十年前,谁能想到一个曾经被叫做“东亚病夫”的国家,如今能在全球舞台上这么硬气?美国当初忙着跟苏联掰手腕,压根没把中国放眼里;俄罗斯那时候还是苏联的一部分,估计也没料到中国能后来居上。现在呢,中国不光是经济
白俄罗斯举行阅兵式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 - 天天要闻

白俄罗斯举行阅兵式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

新华社明斯克5月9日电(记者陈汀)白俄罗斯9日在首都明斯克“明斯克-英雄城”纪念碑前举行阅兵式,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5月9日,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军人参加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新华社发(任科夫摄)阅兵活动于当地时间20时30分正式开始。白俄罗斯陆军、空军、特种部队等军种士兵,紧急...
游戏论|暴君无道,吊民伐罪——《苏丹的游戏》中的政治 - 天天要闻

游戏论|暴君无道,吊民伐罪——《苏丹的游戏》中的政治

一位神秘的女术士给帝国高高在上的苏丹送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盒子里有28张卡片,分别是征服、纵欲、奢靡和杀戮。每一张卡片都代表着一件要完成的事情。这让百无聊赖的苏丹提起了兴致。这是2025年3月31日发布的卡牌类角色扮演游戏《苏丹的游戏》的序
大禹治水在陇南(九十八)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九十八)

建立在陇南市武都区外纳乡的白马氐武都国武都国的领土是仇池国的东南部,东据今陕西略阳以东,西界邓至(今四川南坪),南有平武(今四川平武),北邻宕昌。武都国的建立,一方面依靠氐族群众对杨氏家族的拥戴,另一方面依靠刘宋政权的支持。
国家富裕了,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加以保护。 - 天天要闻

国家富裕了,必须有强大的国防加以保护。

有句成语叫富国强兵。这里的富国指的是国家富裕,人民丰衣足食。强兵是指兵力强盛,国防坚固。在中国历史上,能做到富国强兵的都是非常强盛的朝代。比如强汉盛唐。而那些只注重富国而不知强兵的朝代,都逃脱不了被灭亡的恶运。春秋战国时期的宋、鲁、郑等国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