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去世,灵车经过长安街时,北京上百万群众,在寒风中肃立十里长街两旁,送别总理。
16年后,相似的一幕再次重演,数十万干部群众,眼含热泪,共同送别一位伟大的女性,她就是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大姐。
当工作人员正要捧着邓颖超的骨灰盒离开西花厅时,一位身着将军服的女军人泪流满面扑了过来。
她将脸颊紧紧贴在骨灰盒上,亲吻着骨灰盒。哭着说:“邓妈妈,让我再吻您一次。”她就是聂帅的女儿聂力。
聂力与聂荣臻
邓颖超去世前的时光
1904年2月4日,邓颖超出生于广西南宁,小名文淑。父亲邓廷忠是光绪年间进士,武力超群,任职南宁镇台。母亲杨振德是一名中医。邓颖超七岁时,父亲遭流放病故于新疆。
母亲带她辗转来到天津,在一所学校当校医,同时兼职做了四份家教,才勉强维持母女俩的生活。幼年的邓颖超饱尝了颠沛流离和贫困的生活。
在母亲的影响之下,邓颖超从小就接触了革命思想,15岁不到,她就成为了学校各种运动的积极分子。
邓颖超
五四运动爆发后,邓颖超上街参与游行抗议活动,加入了学生进步组织—“觉悟社”,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觉悟社”里,邓颖超不仅认识了李大钊等革命先驱,接触了新思想,提高了觉悟,还认识了以后的终身伴侣,南开大学的学生领袖周恩来。
不久,邓颖超成为京师学校附属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周恩来远赴法国留学,两人书信往来不断,周恩来在书信中向邓颖超灌输先进的革命思想,也表达了对她的爱慕之情。
邓颖超也被周恩来的品德和才华所吸引。两人鸿雁传书,渐渐相知相爱 。
邓颖超和周恩来
1925年,邓颖超加入了共产党,因身份暴露被通缉。此时,周恩来回国担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邓颖超正好南下广州与爱人团聚。
8月8日,邓颖超和周恩来在广州结婚。从此,这两位卓越的领导人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相濡以沫,携手走过了50余个春秋。
婚后,邓颖超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几乎经历了白色恐怖、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所有革命时期。她除了积极做好党中央安排的秘书工作,还是周恩来从事秘密工作的得力助手。
邓颖超
抗日战争爆发后,邓颖超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妇女运动、统一战线等工作当中,成为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妇女运动的先驱 ,为妇女解放和民族统一战线作出的巨大的贡献。大家都尊称她为“邓大姐”。
新中国成立后,邓颖超除了从事一些妇女、儿童方面的工作外,基本上退居了二线,在西花厅里默默当起了周总理的贤内助。他们夫妻配合默契,相互支持,是大家心目中的模范夫妻。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积劳成疾,因膀胱癌逝世。邓颖超按照丈夫的遗愿,操办了后事。周总理的骨灰被撒在祖国的大地上。而当时盛放骨灰的盒子没有采用大理石、楠木等名贵材料,只是一个普通的木盒。
邓颖超精心地把它保存了下来。周总理去世后,邓颖超发挥余热,担任了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岗位。
邓颖超
1988年,84岁的邓颖超卸任全国政协主席。此时,她的身体已日渐衰弱,数次因感冒和肺炎住院。
1991年7月底,邓颖超再次因发高烧被送进北京医院抢救。秘书赵炜心里没底,偷偷地问医生:“病情是否有点严重?”
医生回复:“大家要做好这次有可能出不去的准备。” 赵炜心里顿时沉重起来。她回到西花厅对工作人员作了安排和布置,让大家做好思想准备。
经过专家手术后,邓颖超的病情有所好转,能够清醒地和前来探望的中央领导说话。然而,没有几天,邓颖超出现了肾衰竭,陷入了昏迷。医生都认为情况不妙,让赵炜准备安排后事。
邓颖超
邓颖超却顽强地从抢救中苏醒过来,一直陪伴在旁边照料的赵炜忽然听到邓颖超轻轻地叫她的名字,不禁喜极而泣。
邓颖超看似恢复得还不错,她不仅在医院里会见了西哈努克亲王夫妇等各级领导,还亲手给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全体师生写了一封信,祝贺学校成立八十年周年,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建设新中国。
1992年春节,正值邓颖超88岁生日。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准备给她一个惊喜,为她过一个热闹、喜庆的生日。
经过精心布置,赵炜把邓颖超推到隔壁房间。中央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他们的子女们,齐聚一堂,起立鼓掌,祝贺她的米寿之喜。
邓颖超
房间洋溢着真诚的祝福和问候。尽管邓颖超一生低调,不爱过生日,但这种热闹、欢乐的气氛还是让老人非常开心,这也是邓颖超的最后一个生日。从七月份开始,邓颖超开始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的症状。
她预感到时日无多,把陪伴她27年的秘书赵炜叫到病床前,与赵炜深情话别,两人相处多年,已情同母女。赵炜眼含热泪,开始安排后事。
1992年7月11日晨,邓颖超挺止了心跳和呼吸,走完了伟大的一生,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赵炜亲吻邓颖超的额头,向邓颖超做最后的告别。
赵炜亲吻邓颖超额头
邓颖超去世后丧事安排
早在十年前,邓颖超就着手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她给中央写信立下了遗嘱,提出了遗体火化、不保留骨灰、房屋交公、不开追悼会、对亲人不做照顾等七项要求。后来又做了补充,对包括图书、照片和文件等资料做了细致的安排。
邓颖超去世后,在丧事的操办问题上,考虑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中央并没有完全按照她遗嘱中低调、简朴的意愿来办。
中央第一时间在《人民日报》上面发布了讣告,公布了遗嘱,决定在西花厅设置灵堂,供群众前来吊唁。
同时,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另外,应日本人民的吊唁需求,在我国驻日使馆设立了灵堂。
邓颖超灵堂
治丧事宜确定下来后,赵炜回到西花厅去取衣服为邓颖超更换。这是一套六十年代的黑色华达呢西服。当年,邓颖超就是穿着它送别了周总理,她生前叮嘱赵炜,去世后一定要给她穿上这套衣服。
当工作人员把衣服找出来后都惊呆了。虽然外表还算整洁,但里子上全是用各种布料打的补丁,裤腰上还有一个破洞来不及补上。有人提议:“这衣服破得没法穿了,怎么也得给大姐换身新衣裳吧?”
赵炜说:“这个是邓大姐再三交待的,她生前很喜欢这套衣服。再说,她认为穿新衣服火化是一种浪费。”大家感动不已,连夜用针线把破的地方缝补好,给邓颖超换上了这套西服。
邓颖超告别仪式
1992年7月17日上午,国家领导人前来医院告别室,举行仪式送别邓颖超。礼兵抬着灵柩,赵炜等人在一旁护送,登上灵车驶向八宝山。
当灵车驶上长安街时,从东单到八宝山沿线,有数十万各界群众,顶着烈日,肃立在街道两旁前来送别这位伟大而可敬的老人。
到了八宝山后,前来吊唁的群众更是络绎不绝,只得将两条队伍改成四条。
直到下午五点,遗体火化实在不能再拖下去了。工作人员极力劝说,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场的群众
依照邓颖超的遗愿,火化后的骨灰装进了周总理之前用过的那个骨灰盒里面。这个普通的骨灰盒,邓颖超珍藏了16年,她想着虽不能与丈夫同墓穴,也要与他共用一个骨灰盒。
赵炜因过度悲伤难过,浑身无力,在卫士高振普的搀扶下才将骨灰盒捧回到西花厅。
当她深情地说出:“大姐,咱回家了!”在场所有的人已哭成一片。
当天晚上,大家都没有回家,默默地在西花厅陪伴他们敬爱的邓大姐最后一晚。
赵炜捧着邓颖超骨灰盒
7月18日,周恩来故乡淮安的代表,周家的亲人周秉德等人一大早来到了西花厅,他们和礼兵一起肃立在遗像两侧。各种花圈、花篮摆满了灵堂和院子。
花篮上写着“悼念邓颖超同志”、“邓妈妈千古”、“邓大姐安息”等各种字样。
其中灵堂左侧的一只花篮引人注目,这是远在台湾的张学良和赵一荻夫妇托侄女送来的。花篮的缎带上写着“邓大姐颖超千古”,表达了他们对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敬仰之情。
邓颖超告别仪式
按邓颖超遗愿,“头七”刚过,她的骨灰将撒往天津的海河,这里是她的第二故乡,她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走上了革命道路,也遇到了相守一生的爱人。
上午,在沉痛的哀乐声中,中央领导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亲属、警卫团战士向邓颖超作最后的告别。
赵炜捧着骨灰盒绕行西花厅一圈,让邓颖超再看一眼生活了40多年的院子。
赵炜捧着邓颖超的骨灰盒
赵炜捧着骨灰盒正要准备上车的时候,聂帅的女儿聂力跑了过来,她泪流满面,抚摸着骨灰盒上,哭着说:“邓妈妈,让我再吻你一次吧!”见此情景,旁人无不落泪。
车队驶入天津时,十多万天津市民也前来送别。
12点15分,“新海门”号和海河上的所有轮船拉响了汽笛,在汽笛声中,赵炜和高振普将邓颖超的骨灰撒入了海河。
当年周总理的骨灰被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也是撒在海河。邓颖超和爱人终于相遇在最初相识的地方。
赵炜扬撒骨灰
聂力等后辈对邓妈妈的深情
邓颖超和周恩来结婚不久就怀了孕,因当时形势危机,邓颖超打掉了这个孩子。第二次怀孕后,孩子刚生下来也没能保住。从此,邓颖超和周恩来再没有自己的孩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之间的感情。
周恩来曾经说过,他把全中国的孩子们当做自己的孩子,邓颖超也为了妇女和儿童事业而奋斗了一生,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种大爱。聂力等人对他们如此敬爱,称邓颖超为“邓妈妈”,也就不足为奇了。
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百姓在战火中妻离子散,许多儿童失去了父母,流离失所。邓颖超与宋美龄合作,历经七年,创办了53个战时儿童保育会,收养了近3万名的孩子。
邓颖超和孩子
邓颖超曾在《新华日报》上撰文:“不仅要救济儿童,还要培养儿童以坚毅的精神,让他们以后成为建设新中国的主人。”
这些孩子中,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如我国核动力奠基人,首任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太行,当代音乐界的大师杜鸣心等人都是从保育院出来的,这些孩子都称呼邓颖超为“邓妈妈”。
聂力虽不是在保育院长大的,但她与邓颖超也是渊源颇深,感情深厚。聂力的父亲聂荣臻元帅与周恩来早年在法国就已相识,他一生追随、辅助周恩来。
聂荣臻
南昌起义时,周恩来是前委书记,聂荣臻是军委成员,并在起义时拉来了国民党一个师;白色恐怖时,周恩来是特科创始人,聂荣臻负责具体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任总理,聂荣臻副总理,负责国防科技。
他们互相尊重、亲密合作,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周恩来去世时,聂荣臻罕见地痛哭不已。
聂力出生于1930年,五个月大时,邓颖超专程前来探望。她非常喜爱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姑娘。哼着儿歌,推着小聂力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一不小心,碰翻了墙角的马桶,尿水顺着木地板缝隙恰巧流到了楼下房东供奉的佛龛上。
聂力
尽管邓颖超连声下楼赔礼,但房东太太不依不饶。最后买了不少香烛鞭炮,在神龛前鞠躬道歉才算了结。
周恩来后来听说此事,哈哈大笑:“你的胆子真大,竟然把小聂力的尿淋到了菩萨头上。”
聂荣臻在特科负责保卫、营救、锄奸工作。时刻处于危险之中。1934年,因叛徒出卖,聂力和母亲被捕,在监狱里受尽折磨。
聂荣臻
趁机逃出来后,母亲把聂力寄放在一个农民家里。幼小的小聂力度过了极度艰难的10年生活,她做过地主家的长工、纱厂的童工,受尽磨难。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安排人员四处寻找聂力,15岁的聂力才与父母团聚。
从此,聂力也成了邓颖超家中的常客,关系自然十分亲密。“邓妈妈”的称呼也就沿袭下来了。
邓颖超(左一)周恩来(右一)
聂力学成归国后,一直从事国防科技事业,在海军武器和军用计算机方面做出了突出责献。
1982年,担任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1993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全世界第一位女中将。
其丈夫丁衡高更为出色,是潜艇、导弹领域的顶级专家,中科院院士,上将军衔。他们牢记邓颖超等前辈的嘱托,为我国的强军复兴之路继续拼搏。
丁衡高
邓颖超不仅是周总理的夫人,她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她一生追求真理,本色不改,为中国革命、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
她去世后,能得到后辈和人民群众自发的送别悼念,这是对她一生最高的肯定和评价。她的高风亮节和光辉业绩终将载入史册,为大家所怀念。
参考资料
赵炜,《西花厅岁月:我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3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1日;
金凤 ,《邓颖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
聂力,《开国将帅和他们的儿女》,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