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湖南一位高僧曾留下两个预言,其中一件成为毛主席心中憾事

2021年10月09日18:13:02 历史 1916

1917年夏季,湖南宁乡县的一座古刹内,毛主席和同学萧子升见到住持后,老者直接叫出了两个人的名字,在之后的谈话中,住持对毛主席和同伴萧子升说出了两个预言。其中一个是关于萧子升的,后来精准地成为了现实,另一个是关于中国发展的,也已经被成功证实。在这次会面中,古刹的住持到底说了两个什么预言,这次谈话过后究竟发生后了什么,为什么有一件竟然成为了毛主席的心中憾事呢?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请各位帮忙“长按2秒点赞按钮”来个强烈点赞。并且“关注”一下,以后常来,不迷路。

少年游学,毛主席和萧子升误入湖南古刹

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中国传统教育中也有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可见对于学子来说,外出游历有多么重要。1917年毛主席也是这么想的,这年暑假,毛主席跟知交好友萧子升说出了自己想趁着暑假外出游学的想法,萧子升在知道毛主席的打算后深以为然,觉得这个想法真是太好了,立即提出想和毛主席同行意见,毛主席当即同意,两个有志青年即将开启了改变他们一生的旅行。

1917年湖南一位高僧曾留下两个预言,其中一件成为毛主席心中憾事 - 天天要闻

(影视作品中的萧子升和毛主席)

暑假开始后,他们剃光了自己的头发,身上不带一分钱,从长沙出发,开始了为期几个月的游历生涯,两人风餐露宿,一路走走停停,没钱吃饭了就给大户人家写文章做对联、做临时短工,穷游之路十分洒脱,这一路上果真见识到了和校园内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这一天他们到达了宁乡县的一座大山中。

时至傍晚,两人一路谈天说地错过了时间,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早就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了,而两人的肚子也适时的饿了,山里还是很危险的,在黑暗来临前必须找到安身之处,毛主席和萧子升只得加紧了脚步,在大山中寻找是否有猎户人家收留一晚。

1917年湖南一位高僧曾留下两个预言,其中一件成为毛主席心中憾事 - 天天要闻

不久后,萧子升突然兴奋地叫住毛主席指了指远处的,一团青烟袅袅升起,在夜幕下不仔细看很容易就错过了,两人心中大喜,向着炊烟大步行进,等都到近处才清,这根本不是什么人家,而是一座看起来年头甚久的寺庙,两人没有多想,连忙走上前扣了扣门环,很快山门就打开了一个缝隙,一个小和尚走出来念了一句佛号,询问两人因何扣门。

萧子升连忙回答:我们是从长沙出来游历的学子,白天没注意错过了宿头,时间太晚了想问问能不能在寺庙中借住一晚,顺便看看能不能再这里讨碗饭。待萧子升说完后,小和尚回话,说要去告诉一下住持,不过片刻,小和尚再次打开了大门,将两个人都邀请了进来,直接引到了厢房,安顿好二人后,小和尚正要出去给两人拿晚饭,不料毛主席和萧子升再次叫住了小和尚,不好意思的询问是否可以见见住持。

小和尚听完二人的请求,有些犯难,只得如实告知,此时的的方丈正在打坐,恐怕暂时没有时间和二人见面。毛主席和萧子升两个人听完后也不气馁,又跟小和尚说:既然见不到住持,我们给住持传个口信吧,也算是尊礼了,说完便拿出了纸笔,将两个人的名字写在了上面。

1917年湖南一位高僧曾留下两个预言,其中一件成为毛主席心中憾事 - 天天要闻

晚饭过后,毛主席和萧子升正要休息,小和尚敲响了房间的门,随即传达了方丈想要见见他们的信息,二人喜出望外,连忙整理衣装,跟随小和尚的脚步,前往住持的禅房。

古刹内,住持透露玄机

这是一位慈眉善目,50多岁的中年方丈,他看到两人后,面目和气,房间内也是古朴整洁,佛家典籍整整齐齐地码在书架上,方丈一看到两人就连忙招呼就坐,在这过程中更是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两人还没等说话,方丈就直接准确的将两个人的名字对上了。

1917年湖南一位高僧曾留下两个预言,其中一件成为毛主席心中憾事 - 天天要闻

毛主席和萧子升大为吃惊,连忙问方丈是怎么分出来他们两个具体是谁的。方丈笑了笑,向二人解答:正所谓人如其名,字如其人,这不一看见两个人就分清楚了,并不是你们想的神算。

方丈的这番解释,很是令二人折服,连忙认真起来。随即方丈询问二人为何选择这种方式出来游历,毛主席回答:只有设身处地的深入到人们中间生活,才能看到社会的真正一面,才能有更加真实的体验。

老方丈对毛主席的话很是满意,他看到这名青年,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有一种饱经阅历的沉稳态度,眉宇间更是自然大气,没有任何的拘谨和不自然,随即又看向了萧子升,同样是意气风大的青年,今后都会有自己前途,只是……

1917年湖南一位高僧曾留下两个预言,其中一件成为毛主席心中憾事 - 天天要闻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内,三人相谈甚欢,甚至模糊了身份油然生出一种往年交的感觉,尤其是毛主席,在讲到佛法时,往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沉稳且具有说服力,此时的方丈也放松下来,终于没忍住,看向了旁边的萧子升:萧施主,你可愿意现在就留下来,常伴佛前过完这一生?

方丈的话一出,萧子升和毛主席两人都愣住了,他们是接受教育的新时代青年,对于迷信的话当然并不算感冒,虽然在刚一见到方丈后,老者就给两人露了一手,可这种信服也不会再多了,此刻方丈说出了这么一番话,二人都有点搭不上话。

1917年湖南一位高僧曾留下两个预言,其中一件成为毛主席心中憾事 - 天天要闻

(《恰同学少年》中的毛主席)

过了片刻,萧子升反应过来,婉言拒绝了方丈的好意,直言自己还没成家,也没看破红尘,还不想现在常伴青灯古佛。方丈听到萧子升的话后,长叹一声,眼里净是惋惜:只怕你现在不留在山中,以后也在国内留不住的。二人更是疑惑,只得连连追问方丈到底什么意思,此时的住持只是一笑而过,再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随后,方丈又将眼光转回毛主席身上,直接问道:你认为什么是宗教?毛主席答曰:不过是古代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方丈又问:那为什么有人信它?毛主席回答:或许是天性,向往更好的生活。

方丈点了点头,又问道:你觉得佛教,或者说儒释道三家为什么在中国历经千年不衰?毛主席想了想:当然是有人信仰,有人寄托,而且中国没有因为宗教发生过战争,他们之间是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对于国家而言从来都不是一种坏事。方丈目光灼灼地看向毛主席:希望毛施主记住这句话,以后不要忘了,以后中国的宗教能不能继续留下来发展,或许就要看你了。

这句话说完后,方丈再不解答两人的询问,只是以时候不早了,催促两人回去休息为理由,结束了这次的谈话,毛主席和萧子升虽然心中还有疑惑未解,但方丈执意不说,两人也不是纠结之辈。在结束游历回到长沙后,很快就有更重要的事去做,直到几十年后,方丈的话竟然一语成真,两人才恍然大悟。

预言成真,二人如梦初醒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国内局势按照预定的估计,逐渐向前发展,两个本以为可以一辈子相交默契的人也避免不了分道扬镳。毛主席和萧子升、蔡和森都是杨昌济的弟子,三人的关系都很密切,尤其是和萧子升,有了共同游历的经历关系更进一步,可时代和思潮并不会因为关系的密切而变得和谐,在那个新思潮迸发,各种思想共存的年代,毛主席和萧子升因为理念的冲突越走越远,反而和蔡和森更加志同道合。

1917年湖南一位高僧曾留下两个预言,其中一件成为毛主席心中憾事 - 天天要闻

(蔡和森)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外有强敌,国家一片水深火热,毛主席正在之后各种解放思想的运动中,逐渐向马克思主义靠拢,他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新时代必将来临,而萧子升因为有着在法国留学的经历,逐渐走上了信仰无政府主义的道路,可以说这两种思想简直是背道而驰,毛主席和萧子升两人也曾进行过激烈的争论,但最终谁都没有说服谁,裂痕越来越大,最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又过了几年,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驳斥“荒谬”,萧子升也逐渐醒悟,但此时的毛主席和党迎来了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位老同学已经投身到了国民党的阵营,待到反应过来时,已经错过了可能再续革命情谊的最佳时机。

毛主席在之后的很多年每当想到萧子升,心中尽是惋惜,感叹萧子升怎么就那么不听话呢,如果他当时也能信仰马克思主义,如果能一起革命,现在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呢?

1917年湖南一位高僧曾留下两个预言,其中一件成为毛主席心中憾事 - 天天要闻

1949年国民党战败,萧子升跟随国民党政府前往台湾,之后又相继去了法国、瑞士,最终停在了乌拉圭此时的他才最终醒悟,原来当初老和尚的一句话竟然真的应验了,自己这不正是漂泊在外,无法回国吗?1959年萧子升在海外出版了自己和毛主席早年在湖南游历的的经历以及关于预言的传奇故事,他应该是怀念故土,也怀念和毛主席在年少时的情谊吧。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萧子升也没有回到那片自己生长的故土。

1976年毛主席逝世,消息传到海外,萧子升心中十分悲痛,过去就是过去了,就像他们各自的选择一样,再也回不去了,两个月后萧子升在乌拉圭去世,享年82岁。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闻

从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从八道湾四合院的结构说说鲁迅兄弟交恶的原因。鲁迅兄弟交恶,是从三兄弟合资买入北京八道湾胡同的三进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亲生活在一起开始的。当初买房的钱3500大洋,是大哥鲁迅出了大头,家里的开支也是以鲁迅的薪资为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 天天要闻

以前人们非常重视贞操观。现在为啥不那么重视了?

人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实在以前还有一个贞操观。明清时期,人们是非常看重贞操观的。贞操本来是指坚贞不移的节操。后来就演变成了专指女子不失节。有句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说明贞操对于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从古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闻

苏联当年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战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唠个硬核历史!咱今天要聊的这个事儿啊,绝对比电视剧还魔幻——当年号称世界第一“战斗民族”的苏联,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国坟场”(英国、沙俄都栽过跟头),却非得头铁往里冲,结果把自己整解体了!这事儿听着离谱吧?具体怎么回事,今天我就给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 天天要闻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个瓷盘卖了六十万,三年后,发现在邻居家里

邻居的瓷盘"六十万啊,这瓷盘怎么又回到了李老头家里?"我望着邻居家墙上那熟悉的花纹,心里五味杂陈。我叫周建国,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这小县城生活了大半辈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国,多少人的命运都在那场改革浪潮中被重新书写。我们这些"国企大军",转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 天天要闻

这个时代最后的“担担军”

上周,我和来自上海的好兄弟卢博士相约,一起探访了位于广东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镇,近距离接触与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车去广西、下午乘火车返回村里的“担担军”。前一天下午四点,我们抵达河唇镇北部的HW村,满眼都是番石榴,一条铁轨就在村子旁边,不时有呼啸而过的绿皮火车。这一带盛产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条件,...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闻

明朝藩王列传之英宗篇(二)

蒋志格 英宗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寻崩,葬祭如亲王礼。免襄王亲来朝贺。 按《明大政纪》:天顺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诰谕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归西宫。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吴氏复为宣庙贤妃,废皇后汪氏复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