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所致,皆为华夏!
五星闪耀,皆为信仰!
天佑中国,不负韶华!
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介绍一下我们深州的张化泉。
张化泉(1922一1983),女,深州东张家庄村人。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家中仅有
4亩旱地靠母亲耕种,张化泉也帮助干些活。经常每天吃两顿饭,还要掺着糠菜,日子很苦。
民国29年(1940年)张化泉18岁时出嫁到东安家庄。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婚4个月后,担任了妇女自卫队小队长,后担任妇救会妇女部长、宣传部长。民国31年(1942年),日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大“扫荡”,到处烧杀奸淫,环境空前残酷,干部群众情绪一时低落,少数干部消极动摇,有的甚至投降叛变了。张化泉就在这时担任了区抗联和政治处不脱产的通讯员,她经常到附近各村送信,传递情报,县、区干部常在她家吃住,她总是热情招待,从没出过差错。
民国31年(1942年)、民国32年(1943年)连续两年大早,再加上日军的大“扫荡”,人们没有粮吃,吃光了树叶、野菜、秫秸穰,饿死、逃亡者不计其数。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开展了生产互助、生产自救运动。张化泉的公公和丈夫逃荒在外,婆婆和小姑把家中的东西,甚至连门子、水瓮、扁担、镐头都卖光吃净,讨饭去了。家中只剩下张化泉一人,她没吃没烧没家具,又不会做地里的活。但张化泉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咬紧牙关,学习种地。先学会耕地,又借来种子,和另外两家伙着,人拉耧种上了10亩地。后来又锄了3遍,耠了1遍。张化泉有一个来月连糠也吃不上,靠树叶、野菜充饥,全身无力,常常头昏眼黑心发慌,还吐过一次血,但她还坚持着一天锄3亩地,庄稼熟了,长得不错,小偷很多,张化泉每晚到地里溜达,黑夜白天长在地里。秋收时,围村全是泥水,张化泉一人背着担着,把庄稼全部收到家里,又打净扬光,坚壁起来。张化泉同时帮娘家种着4亩地,经常抽空帮姨家干活,自己还种了一个小菜园。她干活时捎带着拔草喂牛,积存下150公斤干草,又买了3亩地,终于渡过了难关。无论多忙多累,张化泉总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挤时间帮抗属干活。她给一个抗属挑了4个月的水,抗属地里的活,拔草、锄地、收庄稼,她都帮着干。
熬过了灾荒,婆婆、小姑也回来了,乡亲们对婆婆说:“这个年头,没吃的没烧的,化泉一个人种着那些地,多么能吃苦,多么有算计,真是好过手。”公公回来后,张化泉另给他蒸好干粮,他们心里既欢喜又抱愧。公公说:“我咽不下去,以后有活大家做,有饭大家吃。”婆婆也早起晚睡,抢着做活,再也不赌钱了。张化泉参加抗日工作,婆婆也乐意了,她到县里开群英会,婆婆送出很远,还捎信说:“不要结记家里,活我做,门我看,一定不象以前那么懒了。”
为了粉粹日军的进攻,冀中人民积极开展了交通战。张化泉带领全村妇女,踊跃投入破路斗争。石德线的前磨头段距东安家庄60多里,上级组织群众夜里去破铁路,要求男的18至45岁的都去,妇女自愿报名。张化泉毫不犹豫,揣上干粮,扛上铁锹,就和男同志一起出发了。民国32年(1943年)秋,张化泉领着村里的妇女自卫队挖道沟。规定每个妇女每天下午挖道沟3尺,张化泉早去晚走,中间不休息,1个人完成4个人的任务,还帮着一个小脚老太太掘开头层硬土。在她的带动下,妇女个个争先,全村的挖沟任务很快提前完成,没有耽误秋耕。这年挖地道,她带着妇女们,干得热火朝天,挖完了本村的,又到10里以外的村庄去支援。民国33年(1944年),张化泉被评为冀中六分区一等生产模范,奖给耠子一套、大镐两把、镰刀一张。之后,又参加了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根据她的事迹编成的话剧《王秀鸾》演遍整个解放区,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民国36年(1947年),张化泉担任了榆科区妇联会主任,成了脱产干部,但她仍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始终不脱离农业劳动。为支援前线,配合反攻,张化泉带领妇女们积极做军袜,做军鞋,成为冀中妇女的表率。1949年10月1日,她到北京参加了开国大典。1950年,张化泉任县妇联会委员。上级决定让她到苏联学习,她因有病未去。1963年遇特大水灾,她家的房子倒了,她安排婆母寄住在别人家,自己泡在齐腰的水里,组织群众抢险。不久,张化泉患了脑血栓。1964年退职回家,她拖着半拉参加打场、锄地、拔草等劳动。1983年,张化泉逝世于深县医院,终年6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