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在自己的桌子旁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坚定了心神给周总理打去了电话说道:“你到我房间来,我有重要的事情找你商量。”周总理听见毛主席严肃的语气,立即意识到毛主席在思考重要的事情。周总理:“行,我这就过去,我们见面谈。”
毛主席
周总理急匆匆来到毛主席的房间之后,毛主席跟周总理少去以往的一些寒暄,开始示意周边的警卫离开房间。房间里面只剩下周总理、毛主席两个人,毛主席说:“这计划只有咱俩能知道”。之间他们两个人一番小声交谈之后,周总理的面色越来越严肃,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感到吃惊,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两个人始终保持着严肃的状态。
周总理和毛主席两人在聊什么?为何只有两个人能知道?
816核工程修建背景
二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核武器的重要性,中国在朝鲜战场一度遇到美国的核威胁,中国将何以面对?
1945年8月,美国轰炸机先后在日本的广岛、长崎相继投下原子弹,日本看到原子弹的威力之后,迅速投降,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得以迅速终结。美国的两颗蘑菇云腾空而起,不仅结束了二战,也引起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核恐惧。无论在任何的国际事务之中,听见核武器的大名,无人不谈之色变。
毛主席
二战结束之后,美、苏两个国家更是疯狂发展核武器,其他的国家领导人对于核武器的重要性也是十分重视。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经过第二次战役之后,美国军队被打得一路溃败,于是感到十分没有面子的麦克阿瑟声称要对中国投放原子弹。但是朝鲜半岛背后有苏联的势力,美国一旦对中国使用原子弹,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必将重新燃起,这是美国当局所不愿意看见的结果。
尽管最后美国只是对中国在嘴上逞了逞威风,但是当时的我国国家领导人对于我国面临的核威胁十分重视,我国在核武器方面的落后一直成为我国领导人忧心忡忡的事情。因此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之后,我国便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发展自己的核武器发展之路。
然而好景不长,自从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之后,中、苏之间逐渐出现关系裂痕。1960年中、苏关系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变得愈加紧张,于是赫鲁晓夫下令撤出中国境内的苏联专家,然而此时的中国核武器研究之路正处于攻坚的紧要时刻。当时在国际上,新中国所面临的环境也不容乐观,此时的美国正在进行越南战争,中国的南部边境有被美国战火灼烧的危险。
赫鲁晓夫
1964年8月2日,美国驱逐舰和越南海军鱼雷舰展开激战,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南部边境。此时的中国经济命脉全部集中在东南沿海大城市地区,都处于正在越南战场美军轰炸机的威胁之下,不利于进行备战。新中国虽然在研究核武器的道路上遇到了难题,但是那个时候新中国正是从近代长达百年的屈辱磨难之中走出来的,因此不可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核武器研究用来保证自己的国家安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新疆罗布泊茫茫戈壁之上,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随之而来便是一声惊天巨响。此时的身处北京的毛主席感觉兴奋不已,因为他明白,此时的新中国终于能够摆脱美、苏两国之间的核威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暴成功,中国人民终于到了扬眉吐气的时候。
中国人民在失去苏联的帮助之后,依靠自己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来核武器,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成为世界上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核武器只能用来进行核反击,但是却不能满足国防的需求,利用原子弹发展核工业便成为发展国防事业的重中之重。
816工程修建过程
816工程是新中国修建的核长城,保卫国家安全的柱石,这一巨大工程修建过程中又会遇到那些苦难呢?
于是在1965年10月的一天,毛主席拨通了周总理的电话,等待周总理来到之后,毛主席便开门见山说道:“我们的原子弹虽然早早已经研究成功了,但是我们中国的核工业却没有取得发展。”周总理听罢,沉思片刻对毛主席说道:“中国核工业不能止步在原子弹这里。”毛主席听罢欣喜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地下核长城,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 阻挡在国门之外!”
于是不久之后,中央便开始制定816工程的建设计划,于是一批开始进行核工业研究的816专家小组开始进行了选址工作。当时的核武器选址的目的,是要打造维护国家安全的核长城,因此对于地区的隐蔽、牢固、地方大等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
816核工程
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中、苏两国尚处于蜜月期的时候,中国在苏联的帮助之下,在中国的西北地区相继修建了几座核工厂,但是这些核工厂具备相同的特点,都位于距离城市不远不近的荒凉开阔地带。这样选址的目的一方面能够很少影响民众,另一方面能够节约经济开支,西北地区荒漠居多,核工厂占地面积大,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
于是便依照这个思路,周总理的批示之下,816的专家小组开始在全国各地寻找地址,最后终于将地址确定在重庆涪陵白涛,选在这里也是有原因,首先这个地方位于中国的三线规划地带,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周边有很多的大山做掩护,相对于西北地区和东南沿海,隐蔽性更好;
该地区的山体庞大,能够满足816计划建设的庞大核工厂,该山体的岩石,能够抵挡得住氢弹的打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水源充足,人的生活离不开喝水,工业的发展也是十分依赖水源,核反应堆则需要大量的水来稀释,而白涛地区不仅临近乌江,同时是这个地区最为便捷的取水区域。
周总理
1966年,经过周总理批示,801工程被选择在重庆涪陵白涛开始修建。该工程占地多达10.4万平方米,先后相继有6万人参与其中的建设,在整个工程期间,在山体内部打洞花费了将近八年时间,安装核工厂设备更是花费九年时间,整个工程经历了急建、缓建、停建三个阶段,前后总共花费累积7.46亿元。
在当时修建这座工厂的主要目的是,为生产原子弹作为后方基地。在这里进行核反应堆建设,生产原料主要为钚239核燃料,是进行生产、发电两用的洞内工程。在整个核工厂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核反应堆部分,因为有许多的废水、废料等有污染物的东西进行处理。白涛新镇涪陵乌江对面的金子山,可以看见半山腰附近有个150米左右的排风口,从哪里计算,往地下100米的距离就是816工程的里面。
如此庞大的工程,在解放军的巧夺天工的修建下,顺利被安插在毫不起眼的山体之中。在整个洞里面,厂房最深的地方已经有400多米,顶部覆盖层最厚可以达到200米,核心部位的厂房均在150米以上。因此这样的牢固山体岩石保护之下,就算有100万吨的氢弹和1000磅的炸弹直接命中,甚至8级地震,也难以对816工程洞体造成危害。
816核工程
101工号是当时816工程中最大的洞体,也是反应堆的所在地,按照工艺流程来划分的话共计有十二层,这里有大量的反应堆,其核心区域是当时国内最为发达的计算机机体。尽管已经有不少的零件已经出现了锈迹,但是它们依旧是当时全国最为发达的技术。816工程不仅代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水平,而且还获得了国家科技大会集体奖。
816工程背后一代人的激情
50年的记忆,一代人在这里付出了自己的激情岁月,他们为国家无私奉献,是一群值得讴歌的战士。
在那个年代,816工程是国家的军事绝密工程,由当时中央军委直属工程兵师54师担任修建任务的,先后有6万余名的工程兵先后进入白涛这片大山之中,为了祖国的国家安全,拼尽全力也要建成大三线。在整个工程期间,在上级“急建”的指示之下,负责建设的54师官兵争分夺秒,开山凿洞,铺桥架路,共计有76名官兵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周总理
时间到了1984年,国家在816工程上已经拨付工程款将近7.46亿,其中85%的建筑工程、65%的建筑工程已经安装完毕。核反应堆的道路、桥梁、水电、通讯设施已经修建完毕,再投入1亿元和一年的时间,就能建设完毕。
然而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业已发生了改变。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对当今时局做出了判断,开始逐步争取一个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随着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来到白宫的草坪前,同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一同宣布,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由于中美关系发生转变,在当时改变了当时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邓小平作出判断:和平和发展将会是今后主题。在当时我国已经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拥有和平的环境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当时的世界,战争的危险虽然还在,但是世界的整体上,和平的力量已经超越了战争的力量,当时的中央领导对于今后二十年的和平还是表达了希望,对于世界保持和平充满希望。
邓小平
在当时鉴于816工程已经属于不急切建设的工程,于是中央下达了指令:816工程缓建。时间到了1984年6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同时发出指示,816工程停建。停建之后,816核工厂被改名为重庆建峰化工集团公司,伴随着而来的则是,有的人留了下来,有的离开了。
有些人在这片土地已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岁月,他们留了下来,不久之后,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之后,816厂终于转型成功。之后通过一笔化肥订单,顺利实现了厂子的回光返照。
2010年4月,816地下核工厂终于以旅游产品的形式向游客展开,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乘客前来观光。其中旅游专家朱顺之参观之后称赞道:“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在景观设计颇有造诣的俞孔坚教授更是将816工程比喻为“深藏山间的和氏璧”,并称可以与“三峡大坝”所争锋比较。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工程则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科研专家和解放军官兵的努力之下,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现有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全球最大的核军事工程”。
尼克松访华
50年的岁月里,一个个普通的工程建设者和继承者,他们经历了从816厂到为重庆建峰化工集团公司,在少有人知道的重庆涪陵山区深处,历经三线建设的无私奉献,他们艰难困苦,顽强地与恶劣的环境做对抗,在他们的努力之下,谱写了一段忠诚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