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之改革与中兴

2021年09月12日16:05:04 历史 1114

大明王朝之改革与中兴


大明王朝之改革与中兴 - 天天要闻

首先出场的是大明的第十二位皇帝,隆庆皇帝,明穆宗朱载垕[hòu](公元1537年-1572年)

他本可以安心的当一个太平王爷,奈何两位兄长早逝导致他只能来到历史赋予他的机会和任务,加上他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深的嘉靖皇帝喜爱。所以祖孙三代的格局就在嘉靖后期形成。也注定成为一个稳定的过渡。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

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对他登基后处理政务有着较大的影响。倚靠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 但因为沉迷媚药,也服这些媚药助兴,导致荒于政事。朱载垕在位6年,因病去世,终年36岁。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大明王朝之改革与中兴 - 天天要闻

短暂的一生结束后,万历皇帝开始了漫长而又枯燥的一生,当然,他也是明朝最长的一个皇帝,在位48年,万历的前十年因为他还是一个孩童,所以首辅张居正有了他施展抱负的空间,他的政治理想的治国的方略有了展现的平台,开启了明朝朱明的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的执行。一度使大明王朝又回到了往日的荣光,万历中兴似乎让帝国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蓟、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当然,改革者总是有些妄大的对权利的贪婪,导致了神宗皇帝成年后对他的芥蒂,当然抛开小结不谈,张居正在治国和对国家的经营方略上还是伟大的。当然张居正私生活还是比较混乱和奢华,这点,明中期的经济高度发达,骄奢淫 在那个时代是一种常态,最终他也是纵欲而亡。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肯定张居正,但仍称他“自信过度,不能谦虚谨慎,不肯对事实做必要的让步”。

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

张居正提出了“厚农而资商”,“厚商而利农”的经济观点。他与工部派来的榷税使周汉浦探讨“始所建榷及后稍异”的原因,进一步阐明道理,畅言:“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然至于病,通无以济也。这点经济政策不得不说抓住社会矛盾根本,从而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来稳定国家正常运行。


大明王朝之改革与中兴 - 天天要闻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事情。确实明中期万历前十五年,确实能代表封建王朝对政治斗争最好的诠释。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中期以后,中兴似乎结束,并迅速的走着下坡路。

朱翊钧亲政后,曾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虽然有取得胜利,但是消耗了张居正改革所积存的国库。

万历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后并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都有反应,表示虽然忽略一般朝政,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万历皇帝据说还是个鸦片爱好者,这个时期鸦片已经在帝国的上流社会所流行。

晚期的万历皇帝进度怠政期,而且出现了国本之争和党争,然后明末三大案之一的梃击案也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名目众多。正如梁启超说,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朱翊钧的荒怠造成。


大明王朝之改革与中兴 - 天天要闻

然后军事方面著名的萨尔浒战役,导致后金的崛起。所以史书说的大明亡于万历就是这么来的,外部埋下了后金的威胁,内部因为个人喜好引起国本之争,然后形成明晚期党争的局面。最终为帝国的没落拉开了序幕。

下一篇我们聊明朝的最后一个篇幅,帝国的衰落,也叫日落西山吧。

谢谢大家。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 天天要闻

新闻8点见丨一位敌后剧团老兵的抗战记忆

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戏剧,主人公黄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岁,头发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终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两个月,每天晚上7点到9点,趁着这段最安静,也是头脑最清醒的时候,黄石文坐在养老院5楼的房间里,一字一字讲出过往人生,面前的电脑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