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下1.4万多亿美元的大单,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海湾三国行可谓极尽排场。为了这排场,除了绕开死党以色列,特朗普还在访问中放了狠话:伊朗绝不能拥有核武器。
做交易,自然离不开做局、控局。
眼下,美国与伊朗又一次面临军事冲突的重大危机,而这个危机几乎就是特朗普有意推高的,意图实现“以升级促降级”。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入局
伊核问题,这个局很大。
毫无疑问,伊核问题一旦失控并演变成全面军事冲突,不仅是美国、以色列和伊朗不可承受之重,而且会波及阿拉伯国家,引发全球能源市场大震荡。
2015年有关各方达成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伊核协议)将于今年10月自动到期。协议的存在,是限制伊朗核计划的法理基础。

为此,4月12日美国与伊朗开始第一轮核谈判,特朗普还宣布以4月12日为起点计算,两个月内如果达不成协议,伊朗就面临军事打击的后果。目前,时间已过大半,核谈判不仅没有任何进展,似乎连谈下去都非常困难了。
若目前这种状况持续到6月12日,特朗普就面临两难选择,要么发动美伊战争,要么自食其言。当然,如果特朗普的策略奏效,要么美国妥协,要么伊朗服软,双方在6月12日前达成协议,危机解除。
前三轮谈判,每一次结束时,双方都宣称取得了积极进展,并立即宣布一周后开始下一轮谈判。第四轮谈判没有按期举行,斡旋方阿曼解释,因为后勤原因推迟了谈判,但事后美伊谈判代表均承认,推迟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共识。
等到5月11日第四轮谈判结束后,情况更糟,双方迄今没有宣布下一轮谈判的时间,而是开始隔空喊话。
15日,特朗普在多哈对商界领袖们说,美国与伊朗“非常接近”达成核协议。但从目前的情况判断,前四轮谈判很可能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可能的场景是,在第四轮谈判结束后,美国霸王硬上弓,把自己的协议草案强行提交给伊朗,而伊朗干脆拒绝承认收到草案。
迷局
至少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双方仍处在打太极拳、放烟雾弹阶段,所谓的底线、红线还都是虚线,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战、谈判策略,两国国内均没有下定最后的战略决心。
也就是说,美国与伊朗这次谈判的广度和高度都还没有定论,各种方案似乎都在桌面上。
高案是大交易,美国与伊朗正式建交,伊朗的核、导弹和地区政策问题一揽子解决,美国解除对伊朗的所有制裁,伊朗放弃反美政策,两国关系成为正常国家之间的关系。
这个方案足以让特朗普获得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和平奖,但它也好到了难以实现的程度。

4月27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白宫拍摄的美国总统特朗普。
反美是伊朗意识形态、政治结构和经济形态的根基,没有人敢预测这个180度大转弯对伊朗是祸是福。反伊朗也是美国基本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方向,特朗普有没有这个政治动员能力,让参议院两党一致同伊朗建交也是个极大的未知数。
方案是小交易,类似于2015年达成的核协议,仅涉及伊朗的核问题,不包括导弹和地区政策问题,仅仅管理伊朗的核问题,而不是彻底解决。伊朗保留生产丰度为3.67%浓缩铀的权利,但是核活动受到全面限制,要接受全面核查;美国则解除大部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这个方案可以确保伊朗没有核武器,但是伊朗保留了核活动的权利。
中方介于高案与低案之间,要一次性解决伊朗核问题,伊朗不能在本土生产浓缩铀,所有核设施必须自行摧毁。
目前,包括高案在内的这三种方案都没有完全出局。英国《经济学人》报道称,近期一个核协议的版本在流传,大结局就是美国与伊朗建交。特朗普此次中东访问过程中也强调,这次要一次性解决伊朗的核、导弹和地区政策问题,实际上指的还是“大交易”。
当然,高案实现的可能性非常低,大家关注的还是中案与低案。在这两个方案中,伊朗坚决反对中案,认为在本土从事核活动是伊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宣布这是伊朗的红线。美国到底能接受哪一个方案,美国政府的表态前后矛盾,政府内部有分歧,公开和私下场合有差异,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态度也不同步。
僵局
伊核问题乍看起来非常简单,美国不让伊朗拥有核武器,伊朗坚称自己从来没想发展核武器,似乎双方之间没任何矛盾。问题是伊朗不发展核武器,但是伊朗要求必须有权利发展民用核能,而民用核能又可以转化成核武器。
关键在于,美国与伊朗之间缺乏基本互信,伊朗说自己不发展核武器,美国并不相信。本来这个问题通过核查解决,由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的核活动进行严格核查,2015年的核协议就是这样达成的。迄今为止,美国情报部门的评估都认为,没有迹象表明伊朗已经决定生产核武器了。但是美国担心,伊朗一旦决定生产核武器,等到被核查发现时,美国可能就来不及反应了。

4月28日,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在首都德黑兰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伊朗与美国谈判有“红线”。
于是,美国就发明了“核门槛”的概念,而核门槛问题解决起来就比核问题复杂多了。核门槛是指伊朗能够进行核试爆的时间点,从伊朗决定生产核武器到核试爆的时间,就是距离核门槛的时间。伊朗距离核门槛的时间越长,美国就感觉越安全。2015年的核协议,把伊朗抵达核门槛的时间限制在一年以上,是一个双方妥协的方案。
随着6月12日的期限越来越近,美国与伊朗都开始玩文字游戏,看似立场软化,实质没有任何变化。特朗普强调,伊朗必须停止一切核活动,并且摧毁所有核设施,但是伊朗可以拥有民用核能工业。
看起来,似乎美国同意伊朗从事民用核活动的权利。实则不然,美国不允许伊朗在本土从事铀浓缩活动,而只能从国外进口浓缩铀,作为民用核工业的燃料。
伊朗则声明,伊朗承诺永远不发展核武器,并且同意限制铀浓缩的数量和质量,看起来也做出了重大让步。实际上,这些都是2015年核协议的基本内容,并没有新的让步。
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伊朗不想或不敢真的制造核武器,因为这必然招致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打击,这一点美国与伊朗心里都有数。因此,多年来美国的情报评估一直认为,伊朗已经拥有了制造核武器的技术、设备和材料,但是没迹象表明伊朗要制造核武器。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伊朗要最大程度靠近核门槛,美国要最大程度使伊朗远离核门槛。双方的矛盾尖锐对立,但仍然有妥协空间。2015年双方的妥协点,就是把伊朗距离核门槛的时间固定为一年。
破局
时过境迁,这次达成同样妥协的难度大大增加了。特朗普在总统竞选期间一直攻击,2015年核协议是历史上最糟糕的协议,并且于2018年退出了协议,决心要达成一个对美国更好的协议。事实上,2015年核协议也能有效管理伊朗的核活动,防止伊朗拥有核武器,但在政治上特朗普政府不能接受。
对伊朗而言,不在本土从事铀浓缩,通过进口浓缩铀仍然能够发展民用核工业,目前伊朗布什尔核电站就是从俄罗斯进口铀。但是,剥夺伊朗从事铀浓缩的权利,又是伊朗政治上不能接受的。
同时要看到,美伊爆发战争,是伊朗和美国政治上都不能接受的。因此,2002年伊朗核问题出现以来,美国与伊朗曾数次走到军事冲突的危机边缘,最终都是有惊无险。

伊朗首都德黑兰街头
当前,特朗普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可预测的总统”,伊朗处于1979年以来最脆弱的时刻,以色列对外政策迈入进攻主义、军事冒险主义的新阶段,这三个新因素相遇让核问题的风险大大升高。
若伊核问题失控并演变成全面军事冲突,虽然美国与以色列占据军事优势,但伊朗绝对有还手之力。若伊朗对以色列本土、美国在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基地发动大规模导弹袭击,即便美以能够拦截绝大多数导弹,只有少数导弹命中目标,也是美以难以承受的政治代价。这正是伊朗一再威胁可能会采取的行动,也是美以这么多年来迟迟不敢动手的原因。
对阿拉伯国家来说,既不敢得罪美国,也不愿惹恼伊朗,他们担心成为战争的首要受害者。美国、以色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均反对伊朗发展核能力,其中以色列态度最强硬,不相信谈判能解决问题,愿意付出军事冲突的代价,但寄希望于伊朗不敢全面反击;美国次之,军事威胁与和平谈判两手并用,千方百计避免战争;海湾阿拉伯国家自卫能力弱,坚决反对战争。
总之,伊核问题需要破局,因为战争不是任何一方的最优选择,如果战争爆发,一定是误判、失控的结果。
文/牛新春
(作者系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
责编/山羽、倚桐
编辑/莫逆、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