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6月,42岁的朱棣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南京城。多年以前,他离开南京的时候是作为藩王身份。而这次,他回来的时候,依然是以藩王身份回来的,不过,这只是暂时的身份。
朱棣知道,自己很快就会成为整个大明帝国权力最高,身份最尊贵的人——大明皇帝。

数年心血有了成效,朱棣相当满意。
曾经,大殿之上的那个位置他只敢仰望,而现在,他可以随时坐上去。这一切,都得多亏了他的侄子,大明建文帝朱允炆。
数日之后,很多躲在家里,心怀不安的大臣们,突然得到了一个消息。朱棣今日在众人面前,哭了。这可是朱棣,大明目前最强势的名将。什么事情,会让他哭了呢?

宫里面传出来了消息,原来,奉命在宫中整理资料的人找到了一份朱元璋的遗诏。在这封遗诏里面,朱元璋命令朝廷的诸位重臣,自己死后,如果朝政失常,众人应该以燕王为主,肃清朝政,铲除奸佞。
传说,燕王看到这份遗诏之后,当场神色失常,痛哭流涕,然后说到:父亲,你果然是这样想的,让我承担这样的使命,这真是害得我好苦啊!

满朝重臣听闻这个消息,心里的压力一下消失了。一时之间,南京城里面的风吹起来,纷纷指责那些建文帝身边的“奸臣”,为何要把这么重要的遗诏隐藏起来?
这份遗诏是真的嘛?如果是假的,朱棣为何要编造出这么一封遗诏出来?他的目的是什么?

为朱标铺路
如果不是朱标早死,给朱棣再大的胆子,他也不敢随意发动“靖难之役”。
不同于朱允炆的上位急促,出生于1355年的朱标,很早以前,就被朱元璋钦定为大明的继承人。看看朱标身边的人就知道,朱元璋早就在为朱标上位造势。
朱标的老师是宋濂,是当时的文人之首,朱标的妻子则是猛将常遇春的女儿。朱标小的时候,朱元璋就为朱标指定了这门亲事。洪武元年,朱元璋更是直接将太子的位置给了朱标,断了其他所有人的念想。

朱标长大之后,朱元璋的所作所为,更是表明了他铁心要让朱标继承皇位,不可能有一点改变的余地。
朱元璋的统治风格我们都知道,基本就是重度集权,然后大力整顿吏治,通过这些手段,明初的政坛风气极为严肃。即使是能够参与中枢建言的大臣,也会时常担心性命没了。
但是,朱标的执政理念就和朱元璋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朱标认为,朱元璋的种种治政手段太过严苛,因此,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时常以宽仁为主。
朱元璋对儿子的想法心知肚明,但是,他并没有产生啥反应。
要知道,朱元璋为了集权可以杀尽胡惟庸满门,搞出来的大狱多到吓人。如果是普通人,早就不知道死成什么样了。

赶得早不如来得巧
朱元璋的真实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想的很可能是自己做恶人,然后儿子施以仁政父子俩一个白脸,一个黑脸,绝对能够把朝堂吃得死死的。但是,朱标的早死打乱了朱元璋的计划。
1392年,37岁的朱标前往陕西考察北京的选址,回京途中,朱标突然患上风寒,不久病死在床榻之上。
朱元璋来不及悲伤了。对于他来说,帝国的继承人死了,这个问题比儿子死了更加严重。为了国家稳定,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诸侯王。

如果朱标死了,这些人会不会产生什么特殊的想法?朱元璋想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为了朱允炆平稳继承政权,朱元璋策划了蓝玉案,将功勋集团杀得人头滚滚。
但是,朱元璋终究还是少算了一步。朝廷的内部虽然有问题,但是最严重的问题,是在外部,就是那些他分封的诸侯王。

名正言顺
朱允炆上位之后,很快发现,自己的叔叔们对于自己而言,是个巨大的威胁,他在方孝儒等人的辅佐下,谋划起了削藩。
但是年轻人始终还是太过于年轻了,朱允炆手上的人,跟历战多年的燕王军队比起来,还是缺了太多。当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之后,朱允炆手上的人完全没有什么战斗力。
就这样,朱棣一路攻城拔寨,用了不过3年的时间,朱棣就成功打穿南北,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对于朱棣而言,现在最难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去声明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因此,朱棣把主意打到自己的老爹身上,用所谓的“遗诏”,表明自己是负了皇命而来。
这份事件,说白了就是一场纯粹的政治表演,大臣们知道,只要自己尊奉朱棣为主,自己就不会出任何事情。而朱棣则得了面子,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持朝政。
之后,朱棣用建文帝朱允炆消失的理由,在群臣的“劝谏”下,登上了皇位,实现了他从小的就有的梦想:当皇帝。

综述
在这次所谓的“遗诏”事件中,唯一受到伤害的,只有埋在地下的朱元璋,还有即将成为尸体的建文帝旧臣。前者压根就没有颁布这么一个所谓的遗诏。而后者,不光要丢了性命,连同名声都要被新朝廷搞臭到底。
这也就是封建统治的本质。不管表面上如何光鲜,实际上,内里都是数不清的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