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运领域
抛锚是船舶停泊的核心操作
若操作不当
轻则锚链断裂
重则引发碰撞、搁浅
甚至船毁人亡
下面通过几起真实案例
一起学习一下常见抛锚方式及适用场景
聚焦长江等狭水道抛锚要求
为船员朋友提供实用抛锚建议
一
走锚典型案例
1.锚泊船“w”轮在长江某锚地因未充分考虑汛期水流影响,走锚后与周边多艘锚泊船发生连环碰撞,最终导致“w”轮沉没。事故直接原因为锚链长度不足、值班疏忽,未及时采取调整锚链或备车抗流等措施。
2. 在长江某停泊区 “j”轮在锚泊期间受水流影响,因未按要求安排值班,导致走锚漂移至航道内,严重影响通航安全。事故直接原因为值班缺失,未监测锚位变化。
3. “x”轮在长江口抛锚后突遇强风和水流叠加,锚链受力不均导致走锚,紧急备车并重新抛锚化解险情。走锚原因为未预判汛期水流与天气叠加效应。
二
不同场景下的抛锚方式
1. 常规单锚泊

适用场景:天气良好、停泊时间短的水域。
操作要点:松链至水深2倍以上,锚链与水流方向一致,避免偏荡 。
2. 八字锚(抗风浪)

适用场景:台风或强流区域。
操作要点:双锚链夹角60°-90°,北半球台风右半圆先抛左锚,左半圆先抛右锚,锚链长度“右长左短” 。
3. 平行锚(一点锚)

适用场景:需要高抓力的紧急情况(如台风、失控)。
操作要点:双锚并排抛出,抓力可达单锚2倍,需在风力达6级时实施。
4. 一字锚

适用场景:狭窄河道或受限水域。
操作要点:转流时易绞缠锚链,需定期调整。
5. 深水锚泊
适用场景:长江口或深水航道。
操作要点:优先使用高抓力锚型(如犁锚),锚链长度调整为水深的3-4倍,配合拖轮辅助定位。
三
长江抛锚注意事项
1
1. 锚地选择
避开走锚高风险区域:优先选择底质为粘土的平缓水域,避免礁石、泥沙淤积区。
控制船距:与周边锚泊船保持至少3倍船长距离,汛期需增加至4倍。
1
2. 操作要点
余速控制:抛锚时退速需低于0.5节,重载船需更谨慎。
深水抛锚:水深超40米时,需用锚机松链至水底,避免重力抛锚失控。
防走锚措施:设置雷达警戒圈,每小时测锚位一次;汛期缩短锚链至4-5节,配合主机低速运转抗流。
1
3. 设备维护与应急
日常检查:锚链卸扣需焊死防脱落,刹车带磨损超过30%必须更换。
走锚应急:立即加抛另一锚、备车、通报vts中心,避免盲目松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