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这个问题
某乎上有个高赞回答,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下。
老王从其他角度做点补充~
这个问题也可以换种说法:
为什么秦统一六国会在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才拉开序幕?
01
首先嬴政之前的秦王,都没有想过统一战争。
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考虑:
外部:
夏商周三代,走的都是分封建国的路子,争霸灭国这一套玩了快1000年,没人有集权的概念。
说到底,商周王室也就是个小方国而已,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根本管不了多大的地盘。
内部:
嬴政之前,秦国有5代秦王,分别是:
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惠文王和悼武王两代,属于战国中期,虽然现在教科书上对商鞅变法大吹,但当时列国个个都在变法,互相不服气。
一流强国中,秦齐楚三强争雄,秦国远远没有笑到最后的底气。
秦昭襄王九年(前298年),秦国还遭遇到了自商鞅变法后的最大生存危机:
齐将匡章率齐魏韩三国联军,攻下函谷关,咸阳危急。
秦昭王只能割让河东地,才使三国陆续退兵。
而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就挂了,所以有能力去搞统一的时段,只有昭襄王和庄襄王两代。
02
秦人统一之路上
3个近乎无解的问题
【问题1】
母家势力太强。
说起来很搞笑,历代秦王继承大位不靠嫡庶之分,也不看贤明与否,更不论年纪大小,而是靠亲妈的话语权。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秦武王是惠文后捧上来的;
昭襄王他妈是大名鼎鼎的宣太后(她的另一个为外人熟知的名字叫芈月,也有学者考证叫“脾”),昭襄王当了四十多年的“乖宝宝”。
宣太后是楚国人,整个秦廷有半数都是楚系大臣。
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人会为了楚国,出卖秦国的切身利益;
恰恰相反,昭襄王时代的秦国对楚国下刀子最狠。
但是如果嬴稷敢在朝堂上把“灭楚”的意思挑明,宣太后也不介意另立他的两个亲弟弟为王。
日常出兵打楚国,扩充实力是可以的,毕竟大家都靠挣军功混日子;
插手楚国内政,换个听话的楚王也是可以的,你的一大帮实在亲戚根子全在楚国,你想办事儿,找他们帮忙啊,大家把价码谈拢了,结果肯定包你满意。
但你说你要断我们的根?
楚国立国都八百年了,比你们秦国时间长多了,你丫说灭就灭啊?
所以,宣太后死了,他才敢起用范睢跟舅舅魏冉开战...
孝文王、庄襄王以及嬴政早期,后宫都是华阳夫人说了算。
庄襄王就更不用说了,他嬴异人庶子一个,早早就被打发到赵国去当人质,啥根基都没有。
不是楚系的华阳夫人帮他说话,他能当上孝文王嫡子?继承大统?恐怕八辈子也梦不到这好事儿啊!
你看,他连名字都改成子楚了,楚国人的儿子,这十级舔功啊。
但这个问题,在嬴政那里,根本不是问题。
嬴政他妈赵姬,虽是赵国人,却身份低贱,跟赵国王室挂不上档;
而且因为在邯郸的那段日子里备受欺辱,所以对赵国没有丝毫认同感。
儿子灭不灭赵,她无所谓。
相反,在赵国灭亡之后,嬴政还专门亲自跑了一趟邯郸,把认识赵姬和知道他小时候故事的人全给杀了,史书痕迹也被涂抹的乱七八糟。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估计在嬴政看来,自己这么干,还是有孝心的一种体现。
【问题2】
自古干大事者,以找替身为第一要务。
一旦发动灭国战争,身后的继承人,就会缺少舅族的扶持,根本坐不稳王位。
因为按战国婚丧嫁娶的既定规则,同姓不婚,这就代表太子的正妻得从外国挑。
况且,联姻也是各国最重要的外交手段之一,不可能求娶平民。
在这方面,嬴政自己就是个失败的例子。
嬴政的大老婆在史书里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但按常理推测,她应该也是个楚国人。
因为嬴政继位时,强势的华阳夫人还没死,她和朝堂上的昌平君(时任丞相)都不会把后宫得权力让渡给楚国以外的政治势力。
对于嬴政来说,这笔买卖也是包划算的,他正好可以借着这股势力铲平嫪毐和吕不韦,成为实权君主。
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假设,扶苏,就是嬴政与楚国宗室女所生。
这样,后面发生的一切,就基本可以解释的通了。
比如,王翦为什么拒绝领兵伐楚?
兵力不够只是借口,更深层的原因是,你嬴政不给我王家足够的安全感,我可不敢真替你卖命。
万一你身子骨不行,过几年就嘎了,扶苏上位,就该拿我开刀了。
嬴政一开始不信邪,当真觉得离了你王屠夫,朕就得吃带毛猪呢?
直接派李信硬干,结果昌平君在前线叛变,把20万秦军的人命全给填了进去。
甚至可以说,王翦后来应该是得到了嬴政的某种保证,比如身前不明确继承人,再比如废掉中宫,还有联手本土派打压驱逐楚系大臣...
才答应出山指挥灭楚的。
可是这么一搞,扶苏就完蛋了。
本来扶苏可以接着拉拢楚系大臣里的年轻一辈,组成自己的政治小团体,而且他又占着长子名分,坐等接班即可。
结果呢?
羽翼被他老子硬生生折断,本人丝毫没有话语权,更是在最后因为说错几句话被放逐到了上郡跟蒙恬吃沙子。
而嬴政自己的解决办法也很搞笑,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寻找长生不老药上。
这里面的逻辑,十分简单粗暴:
老子一天不死,秦国一天不乱,朕都炼成不死之身了,还要继承人干屁啊!
至于后面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
胡亥和赵高这对儿卧龙凤雏,坏了秦国一锅粥。嬴政死后三年,大秦灰飞烟灭。
【问题3】
其实也可以归在第二个问题里,但还是有必要拿出来单独说明一下。
那就是:
灭了六国之后,除了继承人以外,你把其他宝贝儿子们放在什么位置上。
本来,按丞相王绾和那些儒生博士的意见,嬴政可以依照路径依赖,分封诸公子前往关东各地为王,裂土临民,拉拢原六国的旧贵族,把他们慢慢消化成秦人。
因为当初西周灭商之后就是这么干的。
但是后果也很清楚,过不了几代,地方诸侯王和朝廷的关系淡了,就会出现一大批的独立山头威胁中央统治。
所以嬴政采取郡县制,搞集权。
这套办法相当先进,咱们一直推行了两千多年。
但秦国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政体,前面没有丝毫作业可以照抄,反而成了出头的椽子先烂了。
胡亥也没什么政治头脑,一股脑儿全给杀干净了。
这小子大概是天天看他爹杀人,觉得挺威风,直接照搬了。
凭什么我爹杀得,我就杀不得?
而后面的两汉为什么能活那么久?
就是因为补丁打得好。
朝堂权臣独大?扶太监啊!
太监专权?有外戚啊!
外戚再搞事?那就拉上老婆斗老妈。
所有的一切,都是皇权的延伸,你们全都为我所用就可以了。
03
综上:
统一会面临这么多棘手的问题,甚至王位不保,所以历代秦王都是以灭国增强自身实力为目标。
只有出身、性格、婚姻、能力都处于恰当位置的祖龙,开逐步开启了秦国混一天下的伟业。
为我们定下了后2000多年的基调。
不然现在的也就是个大号的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