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几乎所有的食谱都将糖列为烹饪的必备食材,糖甚至常常成为专业厨师进行料理创作时的点睛之笔。在西方人钟情于糖之前,其实蔗糖早已在不少欧洲国家被广泛应用。
在西方社会,法国人最早在烹饪中使用糖,这不仅是由于17世纪法国医生就开始推崇的缘故,更因为添加了糖的食物吃起来会更美味。例如,一度被视为平民食物的燕麦,在加糖食用后,一跃就成为了当时法国的时尚商品。
在17世纪的欧洲,随着糖的逐渐普及,穷人也渐渐获得了吃糖的权利,但真正将糖在餐饮中发扬光大的还是会吃的法国人。法国人不仅发明了甜点,还随着时间的推移将“甜点”不断完善,直到现在发展成为不仅是法餐,还是标准西餐的最后一道压轴菜。
没有人能真正解释为什么甜品会成为法国菜独特甚至极致的特征。在甜品出现之前,甜味菜肴和咸味菜肴的区分并不特别明显,但在甜品出现之后,这两个口味的菜肴便分道扬镳,日渐成为西餐里的两个重头戏。
18世纪,法国文化对于欧洲各国的影响达到了鼎盛,一时成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因而法餐在欧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法式甜点在哪里落地生根,人们都会在里面添加大量的糖——冰激凌、布丁、蛋糕、奶油馅饼,甚至是葡萄酒——这类食物的主要原料都是糖。
与法国菜偏好相近的还有英国菜,都选择了把甜点作为了正餐的最后一道工序,但相对来说制作工序更简单一些。根据1741年出版的《钱伯斯百科全书》记录,英国甜点主要包括“水果、糕点和糖果”等。
精致的烹饪文化一直都是法国人的拿手好戏,而且是根植于特权阶级社会之中的,使得中产阶级也开始不遗余力地跟风模仿,到18世纪初,布丁已经成为小康家庭最喜欢的甜点,它的口味、形状和大小各异,但无一例外都需要加糖。
等到后来布丁从法国流行到英国,“布丁”这个词就像“糖果”一样,成为了英国人甜点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