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食物分量这么大?揭秘大份量背后的经济密码与文化基因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不管是一杯饮料、一份零食或者是一餐饭,美国的食物通常都比很多国家分量要大得多。


这到底是先入为主的误解,还是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呢?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问题~

从美国食物的历史来看,这种大分量的现象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过去的几十年逐渐演变而成的。


在20世纪末的美国,“越大越好(bigger is better)”的概念变得流行起来,特别是和快餐文化交织在一起。


在80年代和90年代,快餐连锁店为了吸引顾客,开始提供“超大份”的餐点和饮料。顾客只要加一点点钱,就可以得到超大份的食物——何乐而不为呢?


很快,这个趋势就扩展到了快餐以外的领域。像餐馆、超市甚至是自制餐食也开始采用类似的形式,提供更大分量的食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被认为是大分量的食品却成了“标准”,而原先的“标准”分量却被认为是小份的。比如,20世纪50年代标准的汽水分量是6.5盎司,但今天标准瓶的汽水是20盎司甚至更多。


很明显,美国消费者的认知和期望已然被改变。


如果要再探究这背后的原因,就涉及美国的食品行业和经济学了。在美国,食品(尤其是加工食品)相对是比较便宜的。因此,对于餐馆和食品制造商来说,在保持盈利的同时提供更大分量的食品是划算的。


而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提供更大分量的食品并收取稍高价格是可以提高利润率的。就拿薯条来说吧,多加几根薯条对餐厅来说几乎是没增加什么成本的,可是对顾客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情绪价值提高了,也就舍得花更多钱了。简单来说,那就是“物超所值”。


快餐店还引入了超值套餐和套餐优惠,这些优惠通常把大分量的食物和饮料以折扣价捆绑在一起,让顾客更加难以抗拒诱惑。


超市和食品制造商也通过包装推出大分量食品。“家庭装”和“特大装”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同样是以更低的单价吸引顾客花更多的钱。


另外就是一直以来被神话的“美国梦”了。美国梦通俗来说就是“拥有更多、实现更多、生活更好”,他们推崇丰盛和奢华,对食物也是如此。


那就很好理解了,大分量的食物被认为是慷慨和成功的,象征着一个繁荣的生活状态——食物充足,吃喝不愁。


再往小点来看,那就是美国人的社交氛围了。社交通常都是围绕食物的,大分量的食物给人一种热情、温暖的感觉。从家庭晚餐、节日大餐到社区烧烤,提供大分量的食物能让每个人都感到满足。


在这种种因素的推动下,美国人已经习惯了更大分量的食物。在他们不知不觉的时候,摄入的卡路里也随之增加,也引起了体重增加以及其他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当人们被提供了更大分量的食物时,即使本身并不是特别饿,也会吃更多的食物。这种现象被称为“分量扭曲”,导致人们过量饮食。


当“分量扭曲”悄然改写美国人的饮食基因,健康危机也随之成为繁荣背后的隐形代价。


美国食物的大份量现象,既是商业逻辑的胜利,也是文化价值观的缩影。

这场关于“分量”的博弈,不仅是美国社会的课题,更映照出现代饮食文化中人类与食物关系的深层困境。


下一次面对“加量不加价”的诱惑时,我们或许可以稍微冷静一下——我们的身体真的需要吗?


以上就是美国大分量饮食的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